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领航课程思政: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与行动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课程思政”改革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各种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不断进入认识视野。其中,最为关键的当属高校党委如何定位和践行主体责任的问题。

  “课程思政”改革中党委明确主体责任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改革着眼于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层次,是贯彻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方针的必然选择。高校党委担负着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当然内在地包涵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只有强化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激发行政系统和其他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

  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可复制可推广路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强调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明确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二是逐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显然,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发挥得好与劣,是这项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高校党委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主体,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进行顶层设计,牢牢把握住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能在阵地扩展、渠道多样以及作用多面的新模式下,紧紧围绕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来展开。其次,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功能,使学校的各级组织和系统能聚力于思想政治工作,各种资源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更加强大的组织保障、人力保障以及其他资源保障。再次,高校党委通过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也在促进高校党建水平的整体提升,使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获得了更广阔的实践场域和更宽大的提升空间。此外,“课程思政”改革中充分发挥党委的主体责任,也是进一步密切高校党组织与师生员工血肉联系的新入口和新通道。党的建设融化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党的领导激发出全校教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形成全校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课程思政”改革中党委主体责任的逻辑结构

  “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党委主体责任,是指党委以及学校各级党组织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方向,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整合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和推动责任。

  1.政治责任:把握“课程思政”的大局和方向

  党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政治责任,体现在宏观把握和顶层设计上,体现在立德树人的效果上。我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培养接班人的机构,承担着强国安邦、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委能够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能够引领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尽管“课程思政”改革拓展了工作领域、聚集了更多的资源、开辟了更多的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与任务没有变,为人才确定的政治品质没有变,高校党委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责任也没有根本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面对日益多元的意识形态斗争环境,我们要培养政治合格的新一代,更需要高校党委对主体责任有高度自觉。

  2.组织责任:建立“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

  党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组织责任,体现在中观操作、统筹实施上,需要建立合理的领导体制和顺畅的运行机制,重点是明确校领导责任分工、加强对学院党委(党总支)和职能处室的指导、整合“课程思政”所需各类资源。首先,校党委应成立“课程思政”的领导机构,承担制订全校性改革方案、调配改革所需资源、协调校内各级组织行动的职责。同时,“课程思政”改革领导机构应有校党委和行政领导挂帅,以确保顶层设计、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投入。其次,学院党委(党总支)是组织实施学校改革方案的一线组织,担负着将改革意图落实到具体课程的职责。这一层级的党组织不仅要有严格执行校党委要求的能力,而且要根据本学院的专业特点和学术专长,制订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党政所属的职能处室,应当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配合学院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所需的政策支持和物力支持。最后,各教师支部要学习和领会“课程思政”改革精神,根据学校改革方案的要求,通过集体备课修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讨论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案,选派优秀教师担任课程主讲人。

  3.推动责任:落实“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案

  党委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推动责任,体现在微观层面、创新落实上,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基层党支部和教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务实创新地将改革方案落到实处。学校“课程思政”改革领导机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党组织应制定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责任清单,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到位、落实到人。同时,校党委要动态检测“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情况,对各门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解决“课程思政”改革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承担“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教师,学校应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以发挥教师党支部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改革取得理想效果。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强化党委的政治、组织和推动责任,其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改革措施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让高校课程能回应学生对物质世界、思想心灵以及生活经验等领域的提问,让学生从某一角度或某一场景中获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共鸣。

  “课程思政”改革中党委强化主体责任的行动层次

  无论是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创造,还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推广,“课程思政”改革都要依赖党的领导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形成有效的持续性行动。从操作层面看,党委的作用要从把握方向、组织实施、具体操作等三个层次展开。

  1.宏观层面:校党委把握方向,进行顶层设计

  基于党委对课程思政改革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监督责任,校党委应对课程思政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使改革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为此,由校党委主导的顶层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定期召开课程思政改革交流会。思政课具有很强时效性和针对性,面对国家和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应定期召开思政交流会或反馈会,从而把握社会动态、教学动态、学生动态等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第二,成立思政讲师团。将校内外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聚集起来,成立讲师团。充分发挥人才引领、知识引领、价值引领的优势,让优秀教师队伍成为思政课程的主力军,从而优化思政教师队伍和提升思政教学水平。第三,制定监督责任清单。制定校领导和二级学院党组织的监督责任清单。课程思政改革中党委主体责任是否到位、是否落实,关键在于高校领导决策层的重视程度和监督程度。二级院级党组织应对思政改革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监督跟踪,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第四,统筹改革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不仅要使思政课成为价值引领课程,也要使思政课成为支撑、囊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知识引领课程,为此要统筹、改革课程资源、教师队伍,打造具有思想性、专业性、通识性的思政课程。此外,党委对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也要因势而动,及时对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坚持以传授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服务学生成长为宗旨,不断改革创新。

  2.中观层面: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处室进行统筹协调,组织实施

  对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后,组织实施是关键。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处室应结合思政改革原则,针对思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及时、有效的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一,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加大对思政资源的统合力度。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处室应利用网络资源的互动、移动、开放、大数据等特征,对思政教育的方式、内容进行大胆创新。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应通过网络资源,及时对最新信息和数据进行互动辨析,提高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二,统筹各校的资源特色,打造精品思政教育。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处室可以根据不同高校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借鉴其他高校思政精品课程的经验,打造属于各校的思政品牌课程。在打造精品课程的同时,使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激发学生课堂的求知欲和满足感。第三,完善培训考核制度,优化思政教师队伍。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党组织应培养、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教师加入思政教师队伍。应着力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机制建设,严格执行教师定期培训计划,使思政课教师得以系统化、常态化培训。应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科学制定对教师队伍的考核机制。第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政教育不仅是课堂教育,也是实践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文化体育教育。多在校园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和魅力。此外,二级学院党组织和职能处室之间应通力合作,上承思想、中拟方案、下督实施,着力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式内容、统筹各类优质资源、打造思政精品课程。

  3.微观层面:党支部、系和党员教师进行具体操作,创新落实

  作为一线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教师以及所在党支部更加充分地了解教学课堂效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系和教师党组织既是实践者,也是发现者。因此,对课程思政的细节改革,应充分发挥系和教师党组织的组织责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创新。

  第一,创新授课内容。在坚持基本原则思想的前提下,应允许对思政课授课内容进行创新。应突出内容的思想性、问题性和趣味性,增强内容的可看性和启发性。第二,鼓励翻转式、交互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尝试通过翻转课堂、知行大课堂、特色社会实践等方式,改变传统思政课题灌输模式和说教模式,让学生成为课题教育的主持人、主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党支部应吸收思政教师的意见,对教学新方式、新方法及时总结和创新,通过反复探讨,形成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的教学方式。第三,创新课程方案和教学指南。编写课程方案和指南,应加入新方法、新内容、新模式,使课程方案和指南紧紧围绕课程顶层设计和组织方案展开,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第四,创新课堂管理办法。从教学纪律约束、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督导听课等方面,创新已有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各项管理,保障教学有序合理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