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本期关注> 正文

立德铸魂靶向发力开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要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立德铸魂、靶向发力,努力开辟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把握新形势:充分认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大学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校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问题的重要响应。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人才培养具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才”,一个是“人”,“才”着眼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人”着眼于价值观和人格塑造。立德树人理念正是从“才”和“人”两个维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落实好这一根本任务,就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出更优秀的人”,就要充分激发教师的育人功效。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呈现出双重功能,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授的职责;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教师承担着价值引领的职责。教师的思想觉悟、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及其所外化出来的言传身教以“场”的立体形式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中,通过直接的显性教育和间接的隐性教育全方位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判断。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学校的育人水平,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

  2.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共同的教育梦想。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具备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大学文化、一流的社会服务等核心要素。在这些要素中,教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教师是一流师资队伍的实现者、一流学生的培育者、一流科研的创造者、一流文化的弘扬者和一流社会服务的贡献者。可以说,一所大学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办什么样的大学,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因此,高校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作为教师之魂,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保障。

  注入新内涵:持续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结构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准确把握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结构,坚持“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1.教学与科研兼顾。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曾指出,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与科研如同“鸟之两翼”共同构成了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当前,高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科研双向失衡的现象,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科研,对教学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只专注于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基本职能的全面发挥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师要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一方面潜心于科研,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多出研究成果,让科研的最新成果进入课堂,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创新性;另一方面要静心于教学,将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既甘守讲台、敬畏讲台,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提升教学水平。

  2.教书与育人兼顾。教育的过程就是教书和育人的过程,二者构成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当前,部分高校教师还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功用,忽略了价值塑造的功用;甚至还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言行失范,对学生输出负面价值观,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真谛。教书着眼于知识传授,是育人的途径;育人着眼于价值塑造,是教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好书”的职业能力,成为智慧的传播者;与此同时,也要切实履行“育好人”的职业使命,将育人摆在首要位置,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3.通道与传道兼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通道。这里的“道”就是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道与传道共同构成了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庸俗的社会思潮冲击着教师的理想信念防线,不同程度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政治站位不高、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与此同时,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党情、国情,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和制度优势,真正树立起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4.立己德与树人德兼顾。“治学为人,其道一也。”师德是教师的基础性素质,是教师的立师之本。立己德与树人德共同构成了高校教师的人格素养。当前,个别教师单纯从个体角度确立价值目标,只追求索取而不讲奉献,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利益格局,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缺失等现象。教师只有将“德”内化于心,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德”的框架下提升精神内涵,约束行为表达,才能真正成为人师之师。只有将“德”外化于行,在言传和言教的基础上注重身教和行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高尚品德的示范者、践行者,才能真正做到“身为人师”和“行为人范”。

  开辟新境界: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深刻把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共识、价值共享和情感共鸣,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引路架桥,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建立整体协同的领导机制。高校要全面搭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凝聚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要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总体事业发展规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真正将工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东北大学先后成立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师德委员会等机构,明确了责任主体和领导责任,确保把各项责任抓好、把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构建立体化工作体系。高校要强化制度保障,推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要紧紧围绕理论武装、政治强化、师德师风等重要内容,积极构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东北大学制定了《东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做好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分解;面向广大教师构建起层次清晰、层级分明的理论教育体系,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体系和覆盖面广、立体多元的正向激励体系,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2.聚优而立,优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供给

  强化思想引领。高校要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规律,不断增强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质,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规范教师的行为选择,使广大教师坚定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者、践行者和创造者,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东北大学牢牢把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创新实施“引领·提升·共进”“1+1”计划、打造新式教工学堂、组建理论武装宣讲团,助力广大教师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双提升。与此同时,学校强化党建引领,深入开展“支部立项”“特色支部创建”“党建课题研究”等党建品牌活动,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强化师德建设。高校要坚持把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要增强师德的考核力度,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出国进修、评优奖励、绩效工资等的首要标准;要完善监督机制,拓展师德评价的覆盖面,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要挖掘师德典型,树立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生爱戴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鼓舞人。东北大学落实师德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评价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学校开展“院士话师德”“讲述·东大人”典型推介会等活动,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师德标兵”“三育人”“优秀辅导员”等评选,不断完善正向激励体系,营造崇尚优良师德师风、敬业奉献的浓厚氛围。

  强化人文关怀。高校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铸魂工程”与“民心工程”相衔接,不断满足教师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存在感、自我实现感、自我价值感。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生活处境和工作状态,千方百计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精神的充实感、生活的幸福感和个人的自由感。东北大学不断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要求表达与回馈机制,通过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教代会提案等途径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学校开展的“送温暖、送健康、送文化、送技能”等系列活动,构建普惠化服务模式,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3.因势而新,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模式

  拓展教育载体。高校要坚持“受众在哪里,教育的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强融媒体平台和全媒体传播建设,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效能。在内容上,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新媒体,传播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实现“微言大义”;在形式上,要建立新媒体话语模式,增强说话技巧,改进说话方式、提升说话能力,实现内容深度、接受效度、传播广度的和谐统一。东北大学以报网融合、声网融合、视网融合为切入点,构建宣传矩阵,用新媒体的感染力、传播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

  创新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将传统工具性教育转向目的性教育,让教师真正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真正体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培育大学精神,钩沉大学历史,梳理大学文脉,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调试功能;通过竞赛、沙龙、午餐会、调查问卷等文化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回馈平台,调动教师投身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东北大学不断创新设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全校职工思想状况滚动调查,建构教师思想状况影响因素模型,进一步明确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学校结合教师的接受心理和成长规律,创新开展青年教职工“四个一”系列活动(一次技能竞赛或观摩活动,一次青年教职工成长成才讲座或报告会,一次教职工沙龙或研讨会,一次成才主题文化活动)、文化午餐活动,实现教育模式由灌输说教式向学思践悟转变,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获得全面提升。

  【作者: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