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www.jyb.cn 2016年12月22日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11月19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承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2016)学术年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闵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教授分别致辞。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作总结讲话。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教授作主题报告。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委员、宣传处处长曹荣瑞主持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会。
    闵辉指出,华东政法大学坚持法治学科优势与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开放性、多维性、自主性充分融合,致力于创新和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上海市第二批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的目标方向、基本原则。本次研讨会将通过互动交流,主题报告的形式,共同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沟通课程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教育改革。
    解超认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连续举办了14年,已经成为上海市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平台。本次会议提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创新,注重全员、全课程育人。一方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要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要将其内容和精神渗透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之中。我们将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支撑平台,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汇聚资源、集中力量,在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来自上海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科学科的5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设计
    高德毅表示,在思政教育学科这个领域,重点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其有更深厚的背景。首先,近30多年来,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建设和教书育人上,都取得了历史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但相比西方的隐性教育,我们则更多侧重显性教育。其次,德育综合改革后,应把“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合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机制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狭义的思政课,还要同国家的教育高度出发,从育人的本质出发,发挥综合、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这样一个广义的、内涵更加丰富的领域延伸。
    高德毅就学校教育育人阐述了基本思路:第一,学校教育应该是360度的,只是在教育的方式、内容、途径有所差别;第二,育人要着力回归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战场,不局限于“4+1”的思想理论课,从而真正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第三,从“思政课程”单一的表现形式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体系。
    经过实地调研,高德毅认为,上海“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是构建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积极探索。他指出,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以及专业课三大类的课程功能定位,上海在课程制定上,抓紧制定专业课程建设的制度标准,强化政治方法和思想引领;在主题上深深根植学生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各高校综合系列课程均与学生的学科相结合;在师资上聚焦顶尖师资队伍,强调团队的结合;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将课堂主渠道的功能实现最大化。
    “中国系列”课程创新理念
    在课程经验交流阶段,与会的学者就“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的交流、“中国系列”部分试点课程经验介绍、《中国道路》课程经验交流三大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在“课程思政”部分试点课程的交流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鸣歧教授作了“《中外时文选读》课程试点探索”的论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长和教授作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哲社课程中的指导地位:以《国际关系学导论》为例”的阐述,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惠蓉教授作了“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所有课程思政功能”的介绍。
    此外,《创新中国》课程首席专家、上海大学顾骏教授,《治国理政》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徐蓉教授,《读懂中国》课程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教授,《中国道路》课程首席专家、同济大学丁晓强教授分别就各自开设的《创新中国》《治国理政》《读懂中国》《中国道路》等课程进行了学术交流。
    在“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环节,华东政法大学何益忠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国娟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桂芳教授、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世甫教授就《法治中国》《智造中国》《人文中国》《大国安全》课程进行了学术交流。
    朱健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在“中国系列”中以《读懂中国》为思政创新试点课程,《读懂中国》主要是基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在规范中寻求创新性突破,教学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为了使教学更能接点地气,尽量把教案做得周全,以达到最佳效果。
    《法治中国》课程是如何构想的?何益忠介绍说,本课程针对华东政法大学法学课程和法科学生过分强调法的工具理性、容易忽视价值理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立足学校特色,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引入法学的一些学者,校内外的专家,着力阐释法治中国建设中需要关注的宏观层面的大问题和微观层面的小问题,以期塑造法律人的法治信仰,坚定法律人的使命担当。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认为,“思政课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体系,而“课程思政”重在转化为教学体系,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可谓高屋建瓴,布局深远。上海的“中国系列”课程已经已走在全国教学改革的前列。
    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理念创新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思维。吴潜涛教授指出,“课程思政”从先进理念、教育规律和问题意识方面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科建设的局限性,把价值引领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综合课和专业课上,把这个“魂”引入课程后,使其变成一个永恒的存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均为育人
    徐艳国认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我国大学改革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现在大环境越来越好,路线越来越清晰,这对当下深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他指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都应该加强指导,而这些指导不简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应该自觉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建设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和人才培养,以形成合力育人模式,从总体上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基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核心的任务就是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其中重点强调的是中国特色,实际上最终就是要聚焦到中国。”徐艳国表示,上海在“中国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上做的非常好,聚焦的就是中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体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还要体现为相应的教材体系等等。经过此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从坚持顶层设计的要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平台建设的路径越来越清晰,一定要努力把这项系统工程建设好。
    徐艳国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校教育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再审视、再梳理,显性的更强化,隐性的更细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教材到教学是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工作。基于“思政课”这样一个的“核”出发,注重专业课设计与外延延伸,去构建学科体系,构建中国格局,形成中国话语。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