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战略选择
www.jyb.cn 2015年07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目前高等教育的许可性(合格)评估、质量认证和排名性评估三种方式分别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又彼此存在有机联系,越来越得到国际共识。 根据本单位特长,优化资源配置,保持最优学科布局架构,是今后学科发展与提升质量将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 对学生毕业发展质量进行研究、监测、分析、反馈,改进培养方案和方式,将成为学位点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自质量保障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后,随着社会形势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国际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发展至今,形成了许可性(合格性)评估、质量认证、排名性(水平)评估共存的质量促进体系。本文拟重点梳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式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质量管理的若干重要转变,在此基础上探讨学位授予单位如何进行质量保障方式战略选择,从而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单位学科发展战略的、自主的质量管理体系。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和发挥各自的作用 目前高等教育的许可性(合格)评估、质量认证和排名性(水平)评估三种方式分别形成了独特的模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同时又彼此存在有机联系,在各国的质量保障中起到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国际共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式经过若干年发展,也形成了类似于国际上的几种方式并存格局。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不同质量保障方式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基本框架。 1.随着治理理念的日益现代化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我国质量保障方式不断丰富与完善 合格性评估。研究生教育合格性评估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历次重要改革而相继出现的,包括学位授权审核评估、定期评估以及2014年启动的“专项评估”、“合格评估”等,这些面向学位点授权准入审批和定期检查的评估属于保证基本质量的合格性评估。1994年,“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的成立,是更大规模和更规范的研究生教育合格性评估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000年,我国开始对试办专业学位点进行“教学合格评估”,根据此合格性评估结果决定学位点是否继续举办。2005年,我国对部分学术型学位点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取消其学位授予权。2014年,出台学位点动态调整政策,同时,建立了对获得授权学位点的周期性合格评估制度。相继发布《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等, 正式启动了6年一轮的学位点(包括专业学位点)合格评估。在合格评估体制下,强调自评为主,政府抽评;明确了政府、办学单位、其他机构共同参与质量保障的基本定位;建立了我国系统、规范的学位点合格性评估新框架。 质量认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后质量提升成为优先目标,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高等教育要走出国门、毕业生面临与行业有效衔接、国际人才资质互认、外国认证机构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等,促使我国质量认证于近些年逐步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认证主要在专业学位领域开展,39种专业学位中有3种开展了认证工作。建筑专业认证开展较早,1995年进行了建筑学硕士学位的认证评估试点,2008年我国成为“堪培拉协议”发起国之一。工程硕士的物流管理-物流监理、项目管理,分别于2005年、2006年与外方开展认证合作。工商管理硕士方面,有不少学校参与了美国的ACCSB(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认证和欧洲的EQUIS(欧洲质量改进体系)等工商管理的认证。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了“中国高质量MBA认证(CAMEA)”,这是我国首个管理学自主认证品牌。 大学、学科排名。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的发布引来众多关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对于高校办学水平的知情要求。近年来,“网大”、武汉大学中国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等各类排行不断涌现,当然对其体系和结果社会各界也有不同看法。200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了“学科评估(排名)”,至今已连续开展了10余年。“学科评估”等排名成为政府和高校评价学科发展成果、制定学科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 2.不同质量保障方式服务不同需求和目标,在质量保障中发挥不同作用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过程,与欧美国家一样,政府对于院校的合格性评估产生最早,构成了学位点建设的基本保障机制。发展至今,我国合格评估体系已比较成熟。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认证开展较晚,且主要针对学科专业认证,面向行业及职业资格要求比较迫切的领域。选优排名性评估是学位点建设成效的体现,提供了大学、学科横向比较的结果,使大学办学质量信息公开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对于大学提升质量形成了外部推动力。 三种质量保障方式并存的范式体现了当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共识,体现了政府、办学单位、社会机构、专门机构不同责任主体,共同参与质量保障的不同责任和定位。随着质量保障方式的发展,不同主体参与的程度和制定标准的科学性不断走向成熟,各种保障方式定位将更加明确,运行也将更加科学和高效。 |
- 湖南大学邀请10余位专家研讨“高教质量与保障”10-27
- 河南省政府出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08-19
- 中国科大以原始创新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纪实05-09
- 对话教授周海涛:高教质量,不要“自说自话”04-25
- 教育部负责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提高高教质量04-21
- 直属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08-27
- 如何化解高录取率下的焦虑提升高等教育质量08-26
- 名师活跃在一线 北大超九成本科基础课教授主讲11-20
- 北大超九成本科基础课教授主讲11-20
- 【校长论坛】提高高教质量 服务于三个层次人才培养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