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以集约化管理 助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www.jyb.cn 2015年07月27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如何从管理的角度推进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探究的课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有限,办学综合实力不如老牌本科院校,集中、高效的集约化管理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有效管理模式。

  服务面向、学科专业、教学组织、办学资源、科研力量集约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集约化管理助推转型的基本路径。

  当前,国家倡导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是为了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提出明确要求: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地方本科高校如何从管理的角度有效推进转型发展,管理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

  集约化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要求

  集约化管理是在集约化思想指导下,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要素,统一配置,高效管理,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的管理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有限,办学综合实力不如老牌本科院校,采用集中、高效的集约化管理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成竞争优势的有效管理模式,也是转型期各种特殊性产生的发展要求。

  一是组织初创期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新建之初,办学层次由专科向本科的转型和组织的初创,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本科发展要求,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采用集约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从全局上把握学校发展战略和利用资源为学校发展目标服务,取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二是办学类型转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要求学校以融入区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转型方向,在治理结构、服务面向、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方向等方面实行综合改革以适应转型发展需要,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助推各项改革。

  三是学科专业改造的要求。专科与本科专业并存是新建本科院校升本之后一段时间办学格局的基本形态,需要完成从专科向本科内涵转型发展的目标,本科专业布局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然而,在新建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上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二级教学单位习惯于根据自己现有师资和办学基础条件申报本科新专业,因为开办新专业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教师也不愿投入人力开新课程。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适合通过集约化管理方式统筹规划,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对本科学科专业进行统筹管理,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在区域高校的总体格局下科学合理规划学校的发展蓝图。

  四是学校办学资源紧张的要求。由于征地建校、改制升本,加之规模的迅速扩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债务重、经费来源不足、办学资源紧张等问题。例如,专业实验实训室条件薄弱,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而且,有限的资源往往还处于分散和各自为战的状态。所以,需要学校运用集约化理念,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集中,统一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五是科研水平提升的要求。与老牌本科院校比较,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综合实力不强,科研与社会生产应用结合不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需要学校集合科研力量,凝练科研方向,发挥聚合优势,合力攻关,这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迅速提升科研水平十分重要。

  实施集约化管理的实现路径

  集约化管理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现追求卓越,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价值的必然选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集约化管理具体可以有以下路径:

  服务面向集中化。根据办学综合实力不强和办学资源有限的实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适宜追求综合性、大而全的服务面向,而应适度集中服务面向,选准行业、集中服务领域,倾力服务。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集约化服务面向,有利于学校集中力量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有利于学校在部分领域取得卓越成绩,为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学科专业集群化。学术性本科院校一般是依托基础较强的学科发展相关大类专业,基本模式是学科链接专业。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则主要根据服务地方某些产业或行业需要布局学科专业,优化资源配置,基本模式是产业链接专业,围绕选择的产业或行业建立专业集群。专业集群可以促使集群内的专业彼此间高度集聚,在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凝聚效力的同时,通过集聚效应提升共享资源的效益和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其竞争优势表现为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由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延伸具有相近性,专业集聚有助于将资金市场、教育资源市场、生源市场、就业市场等区域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学组织集约化。高校传统的教学机构是按学科划分院系的组织架构,专业教学人员被分割在各自独立的教学组织中,一些专业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也是各自独立管理,这种组织架构不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效益。组织的集约化既是高校发挥管理效益的需要,也是有效实施集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办学资源集约化。办学资源的集约化,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对有限的校内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发挥资源的聚合优势。同时,积极拓展校外社会资源,借力发展。一是办学资金集约化。对高校的收入进行统一配置,树立节约、高效的价值理念,降低运行成本实现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教学设施集约化。这对于资源大多比较紧张的新建本科院校,更有利于集聚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聚合优势。三是校外资源集约化。学校通过与企业、学校、政府之间的合作,获得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协同、开放合作的校政企会资源共享机制。

  科研力量集约化。在科研上,地方高校的重点不是把资金投入基础性研究,而是把重点放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性科研上。这一方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高校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地方高校立足地方生存发展的需要。应用性科研使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吸收和传承,使现成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实际快速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地方高校应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与地方相关领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向企业和地方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集合科研力量,参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攻关,促进科技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加速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集约化管理助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由重庆教育学院独立改制的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近年学校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高等学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专家咨询,积极进行了一系列以集约化管理模式助推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

  集中面向现代服务业办学。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立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历史、区位等实际,与同类地方高校错位发展,集中面向现代服务业办学,主要针对现代服务业的教育、营商、信息技术、文化艺术、食品药品几大领域设置专业,其中教育领域主要聚焦0-12岁儿童教育。

  专业由分散布局到逐步集群。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专业由44个减少到目前的25个,由原来分散布局逐步集群到教师教育、营商管理、信息技术、文化艺术、药品食品五大专业群,涉及教育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6个学科。未来将进一步凝练成为教育、健康、营商三大专业集群,集成相关优势为儿童教育、健康、生活、娱乐服务。经过多年的专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19个本科专业中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旅游管理3个专业获得重庆市本科特色专业。

  将教师教育资源统筹、集中管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调整师范院校原有按学科划分院系的组织架构,构建三个二级学院和七个系,将原来分散在各教学单位的教师教育资源统筹、集中管理,成立学前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及继续教育学院,更有利于集聚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教育资源的聚合优势,做精做优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其余非师范专业也采取集约化建制,分别建立文学与传媒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数学与信息工程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旅游与服务管理系和美术与设计系。

  教学资源集约化。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与重庆市教委合作,先后将重庆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等“五中心、四基地”设在学院,为学校赢得丰富的培训资源;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学术团体、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学校董事会,为学校赢得丰富的社会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达到225个,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与重庆市綦江等7个区县教委及数十所教师进修校、小学、幼儿园及部分高校合作,建立重庆市教师教育联盟,获得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近两年与境外开展交流合作院校或教育机构48家,聘请外籍教师23名,访学培训交流教师80多人、学生79人,正在努力获取国际教育资源。

  聚合科研力量,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格局。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为办学特色,围绕0-12岁儿童聚合科研力量,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格局。院系间紧密合作,在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儿童食品、儿童药品、亲子旅游、儿童成长教育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不同学科专业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为儿童成长服务。

  高校集约化管理作为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其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的同仁们共同研究、实践,不断深化高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提升高校管理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J].经济研究,1995(11).

  [3]芦州.企业集团资金集约化管理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孟韬,孔令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校专业集群建设探析[J].经济师,2012(4).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责任编辑:李石纯)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张春铭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