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的社会责任
www.jyb.cn 2015年10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责无旁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是由社会主义历史运动客观规律决定的,又是由参与历史活动的各个主体共同选择的自觉建构过程。高校应依据高等教育内在本质规定性,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赋予的社会责任。这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中价值定位的理性确证,因而具有确定的责任担当和现实路径。 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责任担当 高校担负着构筑我国社会发展文化自觉基础的社会责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精神文化的激发、滋养和支撑,更规约着其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文化维度的支撑,而且其本身亦必须通过文化维度获得未来发展。从价值层面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深刻的本质就是对社会主义事业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人自身关系的一种价值建构,其目标指向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切实奠定在充分的文化自觉基础之上。高校是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它以其内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高深知识体系,保持着文化的先觉性、先进性,体现着整个民族最高的文化价值追求。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任务的提出,塑造和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应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构筑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自觉基础。 高校承担着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重任。以核心价值观方式出现的人类思想观念体系,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要求,它灌注了某种信仰,是一定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定社会精神文化的灵魂,为社会制度和政权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性的理论诠释和思想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其目的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高等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作为一定文化价值理念的生产者、保护者和传播者,高校始终将自身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即使在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仍然是高校知识生产的合法性评价标准。特别是当代意识形态发展日益感性化、学术化和生活化,内在地需要高校发挥其作为意识形态话语合法诠释者的职责。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担负重要历史使命,要树立高度自觉的民族自觉意识,以承载着国家、民族、阶级乃至家庭和个人价值追求的高深知识和技能为载体,通过学术思潮、学术话语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表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利用学科建设和价值观教育体系建设等,“能够完全独立并高度负责地就民族、文化和社会问题坦率地发表意见”,对社会现实进行价值追问及引导;要不断汲取社会意识形态实践发展的新内容、新特点、新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高校职能是指由一定社会基本结构、制度性安排所确定的职责义务,即高校“可行能力”,决定了高校能够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使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责任之“应当”成为现实可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 高校是实施国民教育的重要机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高校教育全过程,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大学生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任务实现的重要依靠力量,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大学生个体理性自觉的价值信念。惟有如此,大学生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 高校要自觉“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依托党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及其活动中;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三下乡”等多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要着力于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中感悟体验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民情、社情和国情,去体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急迫性,引导学生全面地、发展地、理性地看待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让其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用”,从而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励他们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有深厚的、持久的追求。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亦是一个科学探讨、研究阐述的过程,需要高校增强理论研究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根本问题在价值层面上的看法和解答,其内涵也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和改革的推进产生大量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而且,“意识形态的理性权威来自于理论本身的魅力,理论的感召力,理论的科学体系……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建构必须着眼于理论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研究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因素,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本质上属于“那个积极地关注建立并保卫修养与价值模式的部分”。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机构,高校要善于利用“学术话语权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群众,并且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现实生活的基本遵循,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比较严密、程序比较规范、影响比较持久的途径和组织方式,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其在培养发展人们的理论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更要发挥其对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功能。 首先,高校科学研究要着力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价值取向性,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内在吸引力是其大众化的根本。其次,高校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习近平在谈治国理政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高校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大众日常生活、深入人心的过程与规律,揭示人民群众感知、理解、接受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提出各种培育和践行的途径、载体、方式方法;“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高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倡导和传播,通过诸如出版简明读物、组织宣讲团及开展“专家解读”、“专题研讨”等具体形式和具体措施来支撑,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活动,把抽象高深的核心价值观通俗化、简明化,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和实践,即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 培育和创新先进文化以引领社会发展 创新并培育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任务,作为文化和学术载体的高校应增强责任自主意识和行动使命感。创新并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地要求既要增加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价值领域话语权的行使,更要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因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高校要站在现代文明的基点上,充分尊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知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功能,理性分析传统文化的变迁过程、发展现实与趋向,确立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的历史方位,使民族精神在继承传统文化基因基础上不断地去生长、突破、创造;要通过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的创新、培育、传承,努力成为世界不同文化交流和融会的桥梁,在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与借鉴中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通过培养具有健全的理性和意志、能有效地进行创造活动的人才,使他们能深入地理解、体验文化,能批判性地判断文化的价值,并能够积极地参与文化创造。 参考文献: [1]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2]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姜义华.论先进文化的创造与发展[N]文汇报,2001-3-26. [4]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作者陶培之,单位:苏州大学】(责任编辑:李石纯) |
- 让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扎根12-13
- 红河学院:核心价值观宣讲团走进边疆小学08-23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吉林延边 宣扬抗战精神07-21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41场活动在郑州举行06-17
- 核心价值观根植传统彰显时代精神06-10
- 陕西咸阳:传播核心价值观强化实践突出体验05-24
- 北京物资学院:“洪”扬无私师德 “璋”显大爱无疆03-24
- 上海电力学院落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03-21
- 对话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03-10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培育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