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建示范基地平台 做育化人才文章

www.jyb.cn 2015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开展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2010年,教育部将延安大学、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井冈山大学、西南大学等5所高校确定为首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延安大学以基地建设为契机,在教学改革、人才育化、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彰显延大独特优势,让红色经典成为教育素材

  红色经典,特指1940年代开始孕育,1950至1970年代大量出现,以展现民族独立解放为历史内容,以塑造英雄群像为写作重心,具有豪迈风格与民族化表现特色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对当代文艺发展及当代社会心理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经典所固有的濡染人心、提振精神的正向价值与巨大力量。

  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艺术教育是美学教育,红色经典中的形象充满了对历史正义的强烈追求,让人在阅读中自觉发现何为美丑,何为真假,继而辨识生活真谛,领悟做人原则。艺术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红色经典发乎于心,动之以情,让人在感动中体味社会风雨、人生况味,继而修德律己,笃实行事。艺术教育更是精神化育,红色经典中的一个形象,一段故事,或者一种抉择,尽管与当下的社会或具体的阅读者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完全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与审美延留,继而成为涵养自我精神的涓滴甘露。故而,红色经典与当代大学生之间不但没有接受上的障碍,而且具有磨砺意志、澡洗灵魂的独特价值。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红色文艺史是延安革命历史的重要一翼,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筚路蓝缕,从这里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延安红色资源众多,现代多位知名作家或在延安小住,或长期留在延安,留下大量的文学作品。戏剧革新运动在延安发起,民族化、大众化讨论也在延安掀起高潮。

  延安大学地处革命圣地延安,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一所在20世纪文艺史上留下深刻印痕的红色艺术大学。当时的鲁艺,人才荟萃,艺术积淀丰厚,云集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创作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新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小说《荷花淀》及现代木刻画等作品,成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民族精神的集中投射,至今广为传唱,誉为经典。

  延安大学就在这块孕育了红色经典艺术的土壤中诞生与成长,又是在红色经典艺术的灌注下发展与壮大。学校在秉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索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与新维度,着力培育大学生高雅、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远大、为人质朴、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从而使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成为支撑延安大学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石。

  整体谋划上下联动,让红色经典站稳大学课堂

  针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延安大学结合办学传统与学科特色,在深挖资源与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整体谋划,上下联动,构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长效机制,努力使红色经典艺术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提纯与升华的助推器。

  凝聚资源,打造精品课程。学校充分利用延安红色地域资源优势,不断推进红色经典艺术资源的整理与发掘工作:编写了延安时期红色经典艺术系列丛书,建立红色经典艺术资料库;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了多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课程,并将《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与《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积极开发富有特色的高校红色艺术教育系列教材。目前,两门课程已连续开设3年,选修人数超过600人,均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累计有3000余名学生受益;《延安时期红色经典导读》、《红色经典作品赏析》已经完成,《红色经典十五讲》、《红色影视作品欣赏》计划今年推出。

  搭建平台,培育骨干队伍。为了进一步扩大红色经典艺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学校收集整理了延安时期出版的《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等影响力很大的报纸,并将全套报纸的纸质文献转化为电子文献,建成延安大学红色资源特色数据库与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网,搭建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信息平台。同时,学校精心组建了跨学院的教学团队,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学、音乐、美术、历史等教学师资有机融合。为了进一步提升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教学效果,延安大学聘请了多位校外的专家学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定期来校举办“红色经典大讲堂”系列报告会,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

  课内课外结合,理论实践并重。学校积极推进红色经典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建构了课堂教学、课堂展演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课堂教学中,注重以“引读、引听、引看、引思”等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的作品导读,学生的阅读体验以及作品推荐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阅读与欣赏红色经典。课堂展演突出的是“舞台就是课堂、课堂就是舞台”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设计等实践环节,亲身感受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现场教学侧重的是历史的现场感,课程组带领学生多次深入杨家岭革命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等进行红色经典艺术课程的现场宣讲,极大强化了课程的感染力。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学校以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和校团委为联接平台,积极鼓励学生社团组织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营造红色经典艺术的传承氛围。近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红色经典诵读、红色经典读书心得征文、红色经典知识竞赛、红色经典歌曲大赛、红色经典剧目展演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参与了“五月的鲜花.红色畅想”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艺活动。同时,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成果也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干部培训等渠道得到了广泛推广。当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课程建设的开放性与实践性,更需要推动课程内容不断深化的理论探索。近年来,延安大学在红色经典的内涵认知、红色经典的内化路径以及示范基地的建设问题上,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顺利进行与深度拓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注濡染育化,形成办学特色。学校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形成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现场教学、积极鼓励学生研读红色经典、精心组织教学团队编写专用教材、多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经典艺术实践活动的改革思路,凝练出以情感濡染为导向、以精神内化为核心、以现场体验与第二课堂为路径的办学特色,从而使红色经典艺术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让红色经典走进学生心里

  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个大课题,要求高校在开展教学时,既要有传统的情怀,又要有现代的视野。

  不搞花拳绣腿,形式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体现在教学当中,落实在实践当中,深化在内心当中。勤学才能思贤,思贤才能心向往之,心向往之才能修身养德,养德才能明辨是非,明辨是非才能笃行实干,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红色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不能花拳绣腿作秀,更不能形式主义为事,只有深入了解新常态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红色经典艺术与其内心世界的契合点,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教学体制下,营造生动而深入的接受环境与育人环境。

  不搞灌输说教,本本主义。教育的本质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绝非灌输说教,本本主义。尤其对于红色经典艺术而言,更不能强行施教,硬性推展。红色经典艺术本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当代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延安梦到中国梦的形成,从红色经典艺术的美学元素与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内在关系,从延安时期无数知识青年的奔赴延安与当代大学生应该守护的灵魂家园,其中有着显见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一旦梳理清楚,大学生自然会有一种文化的自信,也会自觉得出这样的结论:红色经典艺术应该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有着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的延安大学学生更应该成为红色经典艺术的传承者、守护者与引导者。

  不冲击专业课程,教学有节有度。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课程,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自然不能冲击专业教学,应该以公选课方式开设为宜,坚持有节有度的教育教学原则。所谓有节,即理性把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课程性质,妥善安排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教学课时,灵活有效地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授课形式。所谓有度,即明确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辅助专业教学、传承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要自觉体察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长远效应。唯有如此,才能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进行准确的定位,既不对专业教学形成冲击,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经典艺术的影响力。

  不忘记激发正能量,熏染合情合理。红色经典艺术主要弘扬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核心价值观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走向是一致的,也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是紧密相关的,这就是红色经典艺术中的正能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这条精神主线,凸显红色经典艺术的正向价值元素,端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与前进方向,激发其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又必须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式,不生硬,不机械,不蛮横,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本文为陕西省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攻关项目“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1BG15)”的研究成果]

  【作者胡俊生、惠雁冰,单位:延安大学,胡俊生为副校长】(责任编辑:徐 越)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