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气度 梦想支撑
www.jyb.cn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日前,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原则,给出了总体目标和任务。其重要意义在于承上启下,表明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作开始进入常态支持、动态调整的新阶段。 自“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211工程”、“985工程”等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项目,成绩斐然。可以说,如果没有前20年建设成就,就不可能有现在提出的“‘若干所’大学、‘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这既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对高教战线辛勤耕耘者的鼓励和鞭策。 在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深度影响生产力的今天,大学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文化繁荣的思想源。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以及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建设,都少不了高等教育的巨大贡献。毫无疑问,以一流大学和学科引领的高等教育,既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应当看到,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的弊端,影响着项目效益的发挥。《方案》的颁布,使我们在如下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第一,提出了确切的时间表。《方案》明确了三个阶段的具体建设目标和五年一轮的建设周期。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已进入国家支持的常态化。这样,政府和高校都知道该做什么,不确定性降低,有利于各方从长计议、合理规划,有利于事业的科学发展。 第二,进行了周密的顶层设计。《方案》通过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政策,确立中央财政、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职责和作用,敦促高校合理规划建设路径,注重绩效、动态支持。坚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通过竞争性措施扶优扶强扶特。 第三,走向以学科为基础的多元化建设。学科是高校学术的基本单元,一流大学是众多一流学科的集合,因此打造学科高峰成为关键。《方案》通过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前列的递进程度和数量多寡,引导各校寻求自己的办学目标,鼓励和支持差别化发展,这有助于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特色定位和体系优化。 第四,最终落点在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制度建设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制度土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因此成为建设思想的核心。以改革为动力,《方案》围绕高校基本职能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方面确定了五项建设任务,围绕体制机制内涵提出了党的领导、内部治理、关键环节、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五项改革任务,是一个全方位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定能实现。 【作者马陆亭,单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责任编辑:卢丽君) |
- 一流学科建设助力一流本科教育10-17
- 甘肃:“十三五”期间高校将建设50个一流学科08-29
- 政协委员建言:"地方大学可以有世界一流学科"03-12
- 浙江大学与负责人签约启动一流学科“高峰计划”12-30
- 南京农业大学:将智慧撒向田野12-07
- 运用法治思维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1-24
- 如何认识和评价世界一流学科03-29
- 江西地方两会:委员建议政府高位推动一流学科建设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