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维度视域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分析与引导
www.jyb.cn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与过去的大学生纵向相比,当今大学生心理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与其他国家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的横向相比,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还是具有明显的“国家特色”或“民族特色”。笔者从高职教育的实际观察中也发现,尽管现代高职学生与过去相比,个性的独立性、交往的活跃性、个体的民主性更强,但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敛性”、“集体性”、“克制性”等方面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相比,还是呈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国家文化是人的心理软件的“核心程序”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感情模式和潜在的行为模式,这是他在一生中不断习得的,也是文化浸染的结果。人一旦在头脑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会成为他进行继续学习的背景,有人把这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比喻为“心理软件”。正是这种“心理软件”将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区别。每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成员都会持有一套共同的心理程序,这套程序就构成了这些人的文化。当然,文化是有不同层次的,具体包括:国家层次,性别层次,代际层次,社会阶层,组织层次,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国家层次的文化。 有人说“文化是对人性的限定”,任何人都是文化的产物,国家文化中的价值观,会成为人的“心理软件”中的“核心程序”,会自觉不自觉的影响和支配着这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高职生的心理势必也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因而,从国家文化的维度角度分析当代高职学生的共性心理特点,并且提出“扬长”和“补短”的建议,对“本土化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文化维度的比较与高职生心理特点的分析 荷兰著名的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从六个维度分析了各国的文化差异,这六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对不确定因素的避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阳刚性-阴柔性,长期-短期,放纵-克制。我们将从以上民族文化的维度中挑选四个维度,对我国高职生的心理特点作简要分析: “权利距离”维度上,高职生表现出明显的权威依赖。“权力距离”描述的是组织地位、威望及在组织的层阶结构中的层次有多重要,人们对权威的敏感、依赖和崇拜程度如何。崇拜权力、等级明显是权力距离大的国家文化特点,崇尚平等是权力距离低的特点。作为高权利距离的典型代表,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而这种不平等恰恰满足了学生心中业已形成的依赖需要。故而,在高职生的教育中,教师在校内外广受尊重,是教育的主导者,譬如课堂上有严格的纪律,教师主导着相互的交流,高职生只有被允许后才可以发言,教师不会当众遭到反驳或批评。在这样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当众反驳老师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修养不高的表现,所以,诸多高职生明显地表现出对“权威”的尊重和依赖,带来的结果是“批判和创新”意识不够。但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对这种权威文化的压抑会有不理性的逆反,对师长的尊重表现为表面的无奈,内心的无视,甚至掺杂些许功利,同样这种关系投射在同学关系上也存在着不同“群体”和“层面”的隔阂。 “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上,高职生表现出追求安稳的心态。“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以及对安全的需求程度。不确定规避指数高(即对不确定的承受度低)的特点是害怕模糊和不常见的风险,压力和焦虑比较多,他们往往通过规章制度、安全措施以及对于绝对真理的信仰,尽力回避不确定因素,不擅于产生革新想法;不确定规避指数低(即对不确定的承受度高)的特点是顺其自然接受每一天的来临,会给孩子比较宽松的规定,容易产生革新思想。中国文化在这个维度上得分较低,也因此我们的学生会表现出“有规矩不严格遵守”,学习和生活中的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有时候总是用“差不多”等模糊概念来代替明确的规定,所以在遵守纪律方面,在“慎独”方面,总是差强人意。当然,随着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人们“遵纪守法”观念的增强,“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在不断增强。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高职生表现出重视集体的倾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主义指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更宽容他人,性格更加外向,而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紧密的社会结构,更重视孝顺、集体规则,性格倾向内向。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中美两国表现出非常大的区别度,在美国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其个人主义指数在90之上,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行为从集体的角度考虑较多,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高职生重视集体,愿意寻求集体的归宿感,譬如在与人交往中,高职生特别容易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注重行为规范,讲求对朋友的诚信,甚至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委曲求全,期望在他人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印象,甚至能获得众人称赞的好名声。这样的取向有助于避免人际交往中的敌对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人际关系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能稳固且持久,所谓“多条朋友多条路”,人与人之间容易达成深厚的情感联接。但过多地顾及集体与他人,喜欢“随大流”,容易压抑个性的发展。虽然现代高职学生已经展现更多的“自我”行为,但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其结果自然不被集体认可,还会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有时会用一种“反社会行为”来引起“集体”的关注,譬如违反某项规则、崇尚时尚品牌、追求行为的怪异等,而这些并不是真正的独立判断和选择。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维度上,高职生倾向于长远的功利性思考。“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是基于儒家价值观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调查方法。“长期取向”的文化关注未来,重视节俭和毅力,固执坚持以达到目标,对社会关系和等级关系敏感,愿意为将来投资,接受缓慢的结果。在短期取向的文化里,价值观是倾向过去和现在的,人们尊重传统,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认为此时此地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些研究已经表明:亚洲学生比西方国家的学生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从而可能会付出更多努力,也愿意为了未来的“前途”,忍受现在的“辛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是学习成绩相对一般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的刻苦程度相对低些,求知欲望也不是很强,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勤奋和刻苦,表现在对他将来“有用”技能的学习上、或“专转本”、“专接本”等学历的提升上。 基于文化背景的高职学生心理的“理解”与“引导” 了解和掌握文化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高职学生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也有利于扬其所“长”,补其所“短”。 理解“依赖”,宽容“自我”。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权力距离大”的特点,即尊重权威,敬重长者。教师是权威,学生习惯于被管理,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甚至睡觉和上课的时间都需要辅导员、管理员督促,很多事情等待着“规定”和“指导”,教育中“他律”的成分更多。但显然,这些大大“压抑”了现代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高职学生中追求个性张扬,我行我素,标新立异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个性的解放”。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更宽阔的视野,正确认识高职学生呈现的这些特点,对学生的“自我”、“个性化”、“标新立异”以一定的宽容,尽量避免用“过度认同自我”之类的评价。因而,一方面,我们应该利用传统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精神、和谐的态度。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对个体的尊重,中国正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千人一面的教育思维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需要反思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价值观影响下,我们是否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 心存“未来”,踏实前行。有国内学者研究表明,现在的高职生有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但缺乏付诸行动的自觉。考虑未来,对不确定的未来怀有一定的紧张和焦虑,这与我们传统文化在“对不确定的规避”以及“长期打算”得分比较高的特点是吻合的,但同时,什么是最合适的过程和路径,有时候却是不太清楚的。高职生从小学到中学,都在对未来的“憧憬”或者“被憧憬”中,忍受着繁重的作业负担,面对分数的残酷竞争,很少有机会真正思考自己想干什么,用什么路径达到,所以就会造成学生在该有自己明确的未来蓝图和实施路径时迷茫和担忧。这正是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的,我们应该重视对高职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培养,强化“自我意识”的培养,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运用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中,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正确定位,踏实前行。 明确目标,科学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中庸、趋向稳定的文化特质,往往不愿意有太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新和创造力的表现。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造力应该是中国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增加对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相互促进的内容,培养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增加学生对未来明确的觉知,同时也教会应对的策略,在维护规范的“严谨”和技术的“精确”的前提下,才能有真正产生效益的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 & Hofstede, G. J. (2005).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New York, NY: McGraw Hill. [2]Hofstede, G. (2001). 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3]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等著.李原、孙健敏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5]王欣.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1). 【作者朱千波、柯晓扬、王建、袁忠霞,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朱千波为党委书记】(责任编辑:李石纯) |
- 世界一流大学科研组织结构创新研究01-13
- 年轻大学如何走向世界一流09-30
- 一流大学与人文精神09-18
- 以天下事为己任是一流大学基本特质07-11
- 大国与大学06-02
- “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05-07
- 访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一流大学要做一流的事04-28
-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建联动机制04-18
- 建设一流大学,听听雷丁斯的声音04-12
- “双一流”需要一流管理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