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从国家创新体系构成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www.jyb.cn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不仅需要一批大师级的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大量面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具备专门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2014年2月,国家作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为了迎接这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变革,首先应当明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还要看到我国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现实基础,谋划推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对策。

  重新认识应用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知识应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十分广泛,它不同于传统观念中对创新的认识。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四大部分。因此,国家创新体系不仅仅关注研究和开发,还关注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都是大学的职责,知识应用要靠大学培养的人才,特别是应用技术人才。所以,不论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型大学,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应用薄弱成为金砖国家创新体系的短板。有学者比较了金砖四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分偏重于研发和技术因素,而知识的转化、应用不足,导致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巴西国家创新体系政策主要激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创新活动,促进两者的合作,并资助基础研究。但是,巴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贫富差距比较大,就业压力也很大,只有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印度长达半个世纪的科技政策都着眼于技术供给,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科技体系,在多个领域有高技术的积累,但这些技术并没有在印度本土有效利用。诚如罗森博格所言,印度存在低工资与发达的科技基础设施并存的现象。

  俄罗斯政府单方面主导创新供给的倾向更为明显。政府提供61.9%的研发经费,拥有73%的研究机构、78%的研究人员和86%的研发固定资产。僵化单一的体制导致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

  我国同样存在过度关注创新供给的问题,可以说近二十年来创新政策主要着力于调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提升创新能力。虽然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但主要聚焦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高校往往被忽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也很少受到关注。

  站在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技术水平提升了多少,或者产生了多少新的技术,更在于新技术在生产部门的转移、扩散和应用,这才是一个国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德国和日本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

  德国和日本在上世纪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快速发展之际,大力培养应用技术人才,这一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1.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产生背景与地位

  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很快复苏并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德国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尽管二战前德国就有比较完备的职业培训体系,但此时也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随着产业界对提升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层次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缩写为FH)应运而生。1981 年德国科学评议委员会提出FH和大学及大学类高校是“不同类型但是等值”的高等学校。1998年,德国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和高校校长联席会议作出的决议,FH的英文名称统一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以消除人们的误解。在博洛尼亚进程推进过程中,德国建立了三级学位体系,并明确FH所授学位相当于4年制的学士学位。近年来FH也开始授予硕士学位。根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FH的毕业生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少于传统高校的毕业生,而工作一年半以后的工资则多于传统高校的毕业生。

  由于有社会需求,又有社会地位,FH发展很快。1993~2012年的20年间,FH的数量从125所增加到214所,远远高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增长。其中,私立院校的数量从39所增加到109所,已经占到FH总数的一半。2013年,FH注册在校生共82.8万人,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3。

  2.日本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

  上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第一次产业升级。当时预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将减少25%,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将增加35~45%左右;在各产业部门中,制造业比重将增加54%。因此,工业和服务业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二战前的许多工业专科学校都升格为大学,使中级技术人员的培养处于空白状态。

  在产业界的一再要求下,日本从1962年开始建立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以男生为主,学制5年,主要设置工程类的专业。高等专科人才能很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因而发展速度很快。1975年,专科在校生近4.8万人,比1955年增加4.16倍,而同期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只增加2.31和2.08倍。专科生的比例从1955年的12.95%提高到1975年的18.39%,本科生的比例则从87.05%下降至 79.39%。

  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都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是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要同时面对信息化的挑战。在我国,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并存。我们既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又要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发达国家在长达百余年间走过的道路,我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跨越。因此,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的多样性和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需要的人才一定是多样化的,特别是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二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任在肩,又要同时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压力。在我国目前这样一个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所有大学同质化发展必定没有出路,高等教育内部需要合理分工。“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目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责任主要由地方高校承担。

  高等教育发展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013年,我国有普通本科院校1170所,其中“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共116所,仅占10%。其余高校中,除部分学校把研究型大学作为建设目标,多数学校都应该以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为主。同年,我国有高职院校1321所,多于本科院校。以工程教育为例,2013年本科与专科在校生之比为1∶0.94,2012年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与工程硕士学位之比为1∶0.99。以上数字表明,我国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高校数量、在校生规模和授予学位的数量都很大,为大批量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确立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立地位,积极探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第一,把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虽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应用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国家已经颁布的中长期科技、教育等规划纲要中,还没有清晰明确地把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到应有的高度。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也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第二,确立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立地位。从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有一大类人才不可或缺。他们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精通某一门技术,有丰富的经验,擅长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技术人才是很多行业中的一个独立部分。我们也应当像工程教育、教师教育、临床医学教育那样,把技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独立部分,进一步提升其地位。第三,积极探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大批能够满足产业界需要的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关键在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一批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对此有很高的积极性。国家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有关高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学制、招生制度、专业和课程设置、与产业界合作、教师队伍建设、国际交流、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等许多方面。其中,与产业界合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是较为重要、也是目前最为薄弱的两个环节。应用技术人才最鲜明的特点是能够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的工作环境,也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因此,探索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点在于建立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双导师”制度。

  参考文献:

  [1]路甬祥.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N].光明日报, 1998-02-06.

  [2]钟惠波.金砖四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2).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312/161019.html.2015-03-29.

  [4]姜金秋,杜育红.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教结构改革的影响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2(11).

  [5]韩学军.发达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理论界,2009(1).

  【作者雷庆、苑健,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责任编辑:李石纯)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