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把握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

www.jyb.cn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教育是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事业。这在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当今社会尤为如此。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教育协同发展放在支撑和引领位置。实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以下四个方面是关键。

  一是建立健全京津冀教育发展协同体制。深化改革京津冀高考招生制度,有序形成统一的京津冀高考招生圈;深入实施“互联网 ”战略,完善区域智慧教育基础结构,建立健全学校间教师互访互聘、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协同标准和制度,逐步形成教育资源无障碍开放共享圈;“2011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应优先支持京津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京津冀协同开展科学研究的激励制度;支持学校、教师、学生组建京津冀联盟和联合会。

  二是按照“多点一城”思路,优化区域教育布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有序疏解北京部分教育功能,推动和支持有条件的北京普通高校、职业学校通过有序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河北转移;支持河北工业大学主校区逐步从天津市域转移到河北省域;研究在河北高起点高标准恢复重建京津冀历史上部分著名高校。

  三是创新投融资体制。深化教育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 改革,有效运用PPP促进教育协同发展。将教育协同发展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和京津冀开发银行优先支持的范围,着手研究支持三省市按比例共同出资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基金和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集团公司。

  四是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管理体制,加强统一组织领导,形成可持续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度,编制《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编制“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规划;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和地方率先开展教育协同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推动教育扩大开放、深化资源共享等领域先行先试。

  【作者杨开忠,北京大学教授、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