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林业高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
www.jyb.cn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弘扬核心价值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相互交融、相互支撑,昭示着中华民族修齐治平、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林业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立足本校生态文化积淀及林业教育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和深化大学功能的绿色内涵,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文明维度,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生态社会、培育绿色英才做出更大贡献。 整合学科优势,建设美丽中国 学科是高校汇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多重功能的基本单位。大学立以学科,兴以学科,强以学科。林业高校的创建与发展,体现了科教兴林的国家意志与价值导向。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学科特色,着力保护生态系统,实施生态修复,促进绿色发展,书写林业高等教育新篇章,应是林业高校未来改革发展的根本着眼点。 1.根据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两条主线,调整重点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 林业高校的重点学科群包括森林培育、森林保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林木遗传育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林业经济管理等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门类。充分发挥林业高校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应以重点学科为龙头引领、参照示范。林业兼具生态功能与民生效益,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是国家赋予林业部门的重大职责,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促进。因而,林业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应紧紧把握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这两条主线,凝练研究方向,汇聚学术队伍,统筹基地资源,进行科研攻关。一方面,继续发挥“以绿为重”的行业学术传统,围绕当前生态林业建设的重点工程,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专项研究,寻求关键技术突破口,大力提高林业高校的生态科技创新水平和产出能力。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的学术增长点,注重研究生态林业建设中的民生保障问题,丰富学科建设的基本内涵;深入探究在“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林业产业发展”、“林下经济资源开发”、“森林城市建设”等现代林业综合改革工程中,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增长、生活富裕与生态平衡之间关系,为生态文明的决策、规划和行动提供更前瞻、更全面的智力成果支撑。 2.围绕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任务,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学术研究共同体 服务林业是林业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宗旨。多年来,林业高校本着大林业的学科建设视野,形成以林科为核心、多学科交叉互渗的优良学术传统。为了更加全面加快林业现代化步伐,聚力建设美丽中国,林业高校应不断拓展非林科与林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健全非林科与林科的共同体工作机制,以激发优势学科的创新活力和非林科助推生态文明的潜力。尤其要在林业重大工程技术类研究项目中,融入更多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要素,重点扶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的生态文明创新研究团队,构建覆盖领域更广阔、融合程度更深层的生态文明大学科格局。 优化教育资源,服务生态社会 建设美丽中国不仅要打造优美宜居的良好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学由于所享有的社会地位、资源优势和独特权利,而应在生态社会建设中承担更多责任,有更大作为。 1.为生态社会建设培育优秀人才,壮大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 当前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是不断扩充人才总量、全面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以满足基层林业建设、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经营管理、国际林业合作对各个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是依托学科建设的优势和成就,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保障,提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生态文明建设高端人才得以充分涌现。二是针对基层林业单位人才匮乏的现状,重点建设服务于林业科技发展、生态文化传播、森林资源管理的相关专业,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培养面向基层林业建设的实践应用型优秀人才。三是通过举办进修培训活动,提升各级林业干部的生态文明理论素养、决策水平和实践能力,确保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程的科学实施和科学管理。 2.推进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向 林业高校是生态科技的研发中心、荟萃之地,发挥生态科技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林业高校推进生态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林业高校应自觉响应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时代需求,全面加强生态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完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效益兼顾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校企紧密联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平台建设,完善校企广泛合作的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的长效机制,从而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节能减排等生态技术难题;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林业高校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使其更广泛地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转化为保护和修复生态平衡的先进生产力,引领更多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创造更多有利条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绿化、生态社区等项目提供决策参考、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 3.普及森林文化知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理念 林业高校普遍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生态实验林场、生态文化博物馆等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应在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化素质方面发挥更大辐射作用。一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林业高校应加强校园生态景观规划建设,力求生态科学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观赏性的高度统一;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采用低碳节能的材料产品、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处理系统;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建设,严格规范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消费生活中厉行节约节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生态文明氛围。二是向社会公众开放学校的实验林场、森林公园,供青少年进行拥抱森林、体验荒野、爱护鸟类等主题的参观、考察和实习活动;向公众免费开放行业特色展馆,以珍贵的动植物标本结合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栩栩如生地再现森林群落、生态景观。例如,森林博物馆可通过走近森林、认识森林、保护森林等主题展览单元,向参观者传达森林与地球、森林与生物、森林与人类、森林与文化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弘扬人文精神,培育绿色英才 林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应当重点覆盖生态文明素质领域,应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交融的基本原则,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和推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1.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提升生态保护思想觉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生态文明理论素养的主阵地、主渠道。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的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实质和解决途径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林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应当结合本校学生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以充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各门课程角度不同、各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接受较为丰富系统的相关思想理论熏陶,进而将生态科学知识储备提升到生态保护思想觉悟的高度,增强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保护行动力。 2.开展热爱自然的生态审美情感教育,促进生态道德观的内化与践行 当前林业高校的专业教育重视科学实验、逻辑推理,追求客观实证。大学生普遍形成以科学冷静的态度探求自然万物生态机制的思维定式,缺少直观自然、欣赏自然的生态审美体验,容易陷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认识框架中。为克服科技理性至上的专业教育模式的局限,林业高校应在课程实验实践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生态美感养成教育,激发大学生对自然万物的欣赏之意、热爱之情。让他们在掌握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的同时,感受生态之美、生物之美、生命之美,获得人与自然相互关联、融为一体的内在精神体验,从而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供强大的情感动力。此外,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还应坚持美育与德育并重的原则,使学生既有高尚的生态道德追求,又有高雅的生态审美追求。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教育,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文化根基 从思维方法和基本原则上看,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和谐的思想精华与现代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高度契合,是林业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林业高校在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都应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出发,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精心梳理并优选相关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和应用于具体教育教学中;教育学生努力追寻古圣先哲“明德修身”、“以诚待物”的大学之道;既要“学参天地”,努力钻研现代科学技术,掌握自然万物的规律定理,又要“徳合自然”,养成包容呵护自然万物的生态道德情怀,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参考文献: [1]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严隽琪.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求实杂志,2013(6). [3]史红.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美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3(3).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GJZ20131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孙正林,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 江西环境职院获评生态文明示范基地10-18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育人11-04
-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让生态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08-11
- “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体验活动”全面展开04-08
- 中美院校共同探讨:理工科为什么要学生态文明01-21
- 北京林业大学努力为京津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服务04-25
- 周远清:生态文明是高等教育思想体系重要内容10-28
- 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教育06-27
- 张世秋访谈: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实现后发优势的契机12-04
- 复旦大学整合教研资源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