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何积极申报新专业: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分析
www.jyb.cn 2015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这是我国第五次发布全国统一的本科专业目录。这次专业目录的发布从根本上看,是国家对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是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兴和交叉学科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 从总体上看,这个规定进一步落实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试图通过“管放结合”的办法改变以往“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应该说,这个规定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监控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但是每年一到可以申报新专业的时间,还是有众多高校提出申报与设置要求,甚至是专业目录外再设置新专业的要求。 为什么高校会有如此高的积极性呢?的确有些申报的新专业是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和条件以及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也有不少是出于一种无奈或寻求自身发展之路的想法。从本质上看,专业建设与生存环境促使这些高校或者院系积极申办。本文将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相关分析。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分析 教育生态学起源于阿什比提出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高等教育,随后美国学者克雷明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它通过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和原因,揭示教育发展规律,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专业申报本身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高校的办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 1.从“教育生态位”的角度看,具有相同名称的高校逐渐丢失了办学特色 生态位指的是每个物种在群落里都有各自的时间和空间位置,包括在整个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定位。但是统一的本科专业目录,使得具有相同名称的各类各种层次的高校逐步丢失了专业特色。 高水平大学里也有办学条件不尽理想的专业,而一般本科院校里同样拥有很有水平的特色专业。在目前全国统一的本科专业目录体系下,处于招生劣势的高校千方百计地设法摆脱新生录取时只能在低端录取的局面。这种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式的录取方式,实际上把各类本来可能有特色的高校,由于学校排序使得某些高校内的某些专业处于劣势状态。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于是有些高校便设法申报与目录里不同的,或者办学数量不太多的本科专业,其实就是为了一个名称上的不同来区分此专业非彼专业。 从多年经验来看,但凡教育部发布新兴战略性专业目录、或者发布其他专业目录时,处于招生劣势的高校就会非常积极地来申办这些新专业,以期套上一个全新的专业名称,使得自己摆脱原来处于劣势的困境。这种统一化的专业目录名称,使得各高校内具有相同名称的专业在招生时逐渐地失去了其自有特色。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其中一部分专业以学科体系来命名,另有一部分专业则是针对着社会职业的分工形成的体系。同时即使同一个名称的专业,其本科期间学习与硕士生、博士生期间的学习、内涵或者定位也都有所不同。有的高校根据其发展历史进程看,可能偏向于学科学术性,而有些高校则可能更加切合行业背景或者实践性。所有这些,应该都是允许各校根据其自身情况办出自己的特色。本科专业恰恰就是人才培养环节中最基本的细胞,这些细胞的激活或者活跃程度,将会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质量。 2.从“限制因子”的角度看,没有学科依托的教师发展受到制约 教育生态学中的所有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对限制因子有适应作用,但也能创造条件反馈调节,将限制因子改成不受限制因子。教师队伍无疑是教育系统中的最重要一环,建设一支科研和教学并重的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往往很多大学因为人才培养需要设立的一些基础课或者公共课的教研室体制制约了教师的发展,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土壤,从而生态因子转变为限制因子。 高校人才培养上的全面要求,促使各校配置了一定数量的公共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的教师,而这些师资的发展却严重受到了没有学科或专业支撑或依托的体制机制上的限制。这些限制使得承担这些课程教师们千万百计地用申办学科或专业,搭建学科与专业平台来发展自己。比如理工科大学里设置的人文类课程,聘任的人文学科教师长期以来就想申办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来搭建自己的发展平台。理由很简单,如果自己不搭建,则意味着可能永远不可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如正教授等职称。 3.从“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的角度看,“旱涝保收”的录取制度让专业失去了改革的活力 生物群落之间的各个成员间总有相互作用和影响,教育生态系统中应该始终存在着促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只有竞争才能产生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目前高考招生录取时“服从调剂”录取制度,已经使得各个专业失去了改革活力和动力。 高考招生录取中“服从调剂”选项,使得考生有机会不至于因为不合适的志愿填写而落榜。由于高考填报学校志愿的问题,为了能够顺利地上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总是有一些考生不得不选择“服从调剂”,但这样可能直接导致的情况便是学生直接进入了可能是就业市场不景气的专业,也许是不适合市场或社会发展需要调整的专业,有的甚至是要被淘汰的专业,有些可能还是学校“因人设庙”的专业。 这种做法由此保护了相当一批可能没有考生填报的学科或专业,使得这些专业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地满足每年的招生数,这些本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被淘汰的专业,却因为“服从调剂”而一直存在着。同时,考生一旦进入了这些专业后,大学期间如果转出这些专业的机会总体有限,于是这些专业可以一直生存下去。这也会直接导致新专业申报积极性高,而建设的积极性低。因为只要申报新专业时通过批准或者备案,后面一切资源配置都有了保障。 毕业生学历与学位证书印制权下放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1月1日起,颁发给博士、硕士、学士的学位证书将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设计印制。这意味着各高校以后颁发的不再是印有国徽的学位证书,代之以学校标识的个性化的学位证书。这个举措让高校学位证书不再是千校一面,换言之,社会对不同高校颁发的学位证书认可度也将不同。这要求各个高校必须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从一个侧面抑制了盲目申办专业的冲动,要求高校进一步推进专业的发展建设。 新一轮高考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生源的问题。这次高考改革中即将取消按照一本、二本等批次来录取考生的做法,某些程度上也取消了采取行政手段来划分各高校专业层次的做法。这样的改革,部分解决了原来处于低端录取考生学校的专业招生问题,但是依然没有解决好各高校各专业在统一名录下的专业特色问题。 重视专业建设,关注“弱势”教师群体发展状态 通过人才培养大数据分析与结果公开促使高校重视专业建设。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在不分批招生的背景下,更加应该有序引导高校自觉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同时也有序引导学生科学进行志愿的填报。应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为考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有关专业信息供他们参考。比如,不同高校介绍,包括高校各院系的概况、学生创业和特色培养等情况;高校各学科或专业优势介绍,包括学科或专业师资情况、科研情况、教学计划、就业状况统计、就业行业流向与匹配情况、就业质量数据等,并提供不同学校间的横向对比查询等信息服务。应以大数据为支撑,从学科、专业和行业需求角度分析不同地域高校近年来学科、专业的行业流向趋势、签约率变化情况以及各行业需求的主体学科规模变化趋势等,并将这些分析结果公布于众,这样既满足了考生选择专业需求,也为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提供决策、咨询等支持。 关注高校中没有学科依托的“弱势”教师群体的发展状态。高校内没有学科或者专业支撑的教师发展问题目前还是一个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这部分教师只能依靠自己救自己即办专业。同时也没有足够的科研依托,对于教学质量也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这里,各类高校在申报研究生学科授权点的问题上同样也是这个问题所致。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师资,教育主管机构可以考虑通过建立教师发展联盟等方式将不同高校相同学科教师组织起来,建立一定的支持体制与机制,也可以探讨区域走班或者购买教学服务的办式解决教师配置问题等。 因此,高校的本科专业、乃至研究生学科点的申报与设置上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专业与学科点本身的建设问题,其实它们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即体现了教育生态学意义上的问题,因此更加需要开展系统性的分析与改革。如果改革跟不上,新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这些问题不解决,在本科专业设置、研究生学科点申报上,则无法抑制高校积极申报的积极性,依然还会出现只要政策一放开,基层院系老师们纷纷奋起申报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蕙青.实施新本科专业目录 扎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05).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Z].2012. [3]Cremin Lawrence A. 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 Basic Books,Inc Publishers,1976. [4]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叶志明、陈方泉、杨辉、尹应凯、狄其安,单位:上海大学,叶志明为原副校长】 |
- 江苏正式公布"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10-28
- 山东大学全力打造25个国际化本科专业建设项目04-30
- 丁晓昌:专业建设抽检推动独立学院又好又快发展03-06
- 专业建设宜量力而行09-04
- 学科应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03-01
-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学科应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03-01
- 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建设的核心04-12
- [职教畅言]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建设的核心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