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

www.jyb.cn 2016年01月04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既是党和国家对我国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也是我国大学自身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世界大学发展规律的理论逻辑和中国大学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明确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要求,对推动我国大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加快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概念的提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具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仅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奋力求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和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为2529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732.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2547.7万人,研究生在校生数为184.8万人。从规模和数量上看,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已列世界各国之首。事实表明,中国大学自己培养的宏大的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席卷各国的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给世界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它们被理解为流动的现代性,其影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它带来物质产品、资金、人口、知识、技术、价值观、思想以及信息等各要素的跨国界和跨时间的流动,反映出各国之间与日俱增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特征。它们不断整合与分化来自各方的力量和利益关系,但并没有使这个世界真正变得“扁平”,反而各种力量的不断交汇、冲突与融合使得各国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变得难以掌控和预测。它们不仅充当了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更体现出一种新的精神特质和思维方式。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大学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从容应对、因势利导,一方面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虚心学习和吸取外国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加强与外国大学的科技、人文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立足自身苦练内功,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以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学科)、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相机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计划”等,从而有效地缩小了与外国一流大学的差距,大大提升了中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虽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但还远不能称为高等教育的强国,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一些意识形态,西方大学的一些办学模式乃至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都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大学产生影响乃至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思考中国“要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这样的大学”,不但是党和国家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而且也应成为中国大学自身必须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理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的教育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又着重强调,“高校肩负着学校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鲜明地提出了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并就其办学目标、主要功能、理论指导、发展道路、办学特色和办学保障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大学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境界。

  中国的大学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了中华民族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国情校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有着深远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是党和国家对中国大学提出的方向定位,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大学提出的殷切期望,是时代进步对中国大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大学自身做出的历史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

  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组织,各国大学具有一些普遍性的特征,但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政治制度,又塑造着不同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实践,从而使各国大学具有了差异性的特征。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本性。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促进青年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使命。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与社会是相互规定的,人推动社会的变革,社会也决定着人的需要及其满足,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决定了中国大学的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大学所宣称的价值中立,即所谓大学的使命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与立德树人的一致性,这里的“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强调的是培养人造就人要以德为先。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本性,体现在不但要尽可能地释放青年学生的个人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而且还要培养青年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担当意识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使他们能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服务国家和民族的创造性劳动中体验作为中国人的尊严、自豪和幸福。

  2.民族性。中国大学植根于中国大地,与中华民族一起历经了一百余年的风雨沧桑,身上注满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与中华民族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中国大学发展到今天,民族性是其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民族性,体现在中国大学不但要旗帜鲜明地服务于中国人民,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于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且还要始终如一地传承中华文化的血脉,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文化传承是全民族的共同责任,其中,大学的责任独特且重大。中国大学必须把批判地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注重文化精神的坚守与创新,文化典籍的收集与整理、文化理想的践行与传播、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文化精英的培育与造就等等。

  3.科学性。大学是探究学问、发展科学、追求真理的场所,当今的中国大学,更是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科学性是中国大学的内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大学必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思想自由、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规范学术行为,在科学探索中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努力营造出有利于科学繁荣、人才辈出的优良学术生态。二是中国大学必须按科学原则和科学规律办学,既向外国大学学习,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一味地按外国大学的模式办学。应始终坚持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探索自身的教育发展规律、知识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大学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之路。

  4.政治性。一般认为,大学保持相对独立的特性,是它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能延续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重要原因。但是,大学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大学与政治就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关系。当前,大学更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这一点上,中国大学与外国大学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它们服务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利益集团,以及是否公开承认自身的政治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性,体现在中国大学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取向,强调中国大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大学思想阵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大学政治性的几种体现。正如习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大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其政治性,从而确保大学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始终围绕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确定的奋斗目标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人文性。人文虽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但人们通常所说的人文一般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部分,包括人类或民族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表现为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近代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它也通过自身和自身的发展传承着人文精神。大学的人文性既体现为大学自身所固有的人文特质,也体现为大学对于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关注、支撑和引领。西方大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主要表现为“人本观念”——人本位;“个人观念”——承认和尊重个人;“自由观念”——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些都被它们作为普世价值而传播。但是,人文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也不存在单一标准。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支撑。中国大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或人文思想,既要充分吸收世界上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又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还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文性,不但体现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尊师爱生和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而且也体现在它的家国情怀,即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的前途命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当今时代来说,就是鼓励每个青年学生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共同奋斗中,去赢得自己的人生出彩和幸福生活。

  6.法制性。法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大学顺利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法制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大学一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二是要构建以大学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严格依法治校、依规办学。三是要建立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校理事会为支撑的统一领导、多元参与、和谐善治、科学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四是要依法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法落实师生“两个主体”的地位,依法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7.国际性。国际性是现代大学国际化的特征反映,而国际化现已普遍成为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众多中国大学已经把国际化纳入改革发展战略,其国际性特征日益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国际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大学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以宽广的胸怀、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学习和吸收各国办学治校的经验,关注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难点,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但是,中国大学的国际化并不等于中国大学的“西化”,中国大学的国际性并不是以西方的标准来构建中国的大学,而是借助西方大学的某些成功经验来推动中国大学的特色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8.时代性。时代性是现代大学适应时代变化而得以生存发展的品质和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中国大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要求,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做到“三个满意”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新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大学提出的新要求,既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更需要我们在办学过程中着力于“办好”而大胆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做到“三个满意”:

  一是要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让党和国家满意。这是因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是各类大学的主要举办者,按照党和国家的意志,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在推动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上有所作为,让大学的主要举办者满意,是中国大学天经地义的责任。

  二是要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这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各类大学的服务对象,大学能不能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办学质量好不好、办学水平高不高,最终都要由广大人民群众来评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要求。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应成为大学一切办学活动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这是因为,师生员工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学校只有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他们办学治校,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在大学工作、学习、生活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才能让他们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理念,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而不懈奋斗。

  【作者李元元,吉林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