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信息透明化时代高校的依法治校

www.jyb.cn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在教育领域,依法治校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透明化的时代,而这样的时代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也改变着各个社会组织的运行模式。

  高校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很自然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的招生、就业、日常管理牵动万人心,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动辄上万的师生员工在无形中进行着监督,另一方面是已经实行的信息公开、校务公开,使高校高度透明的展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跟高校有关的新闻,尤其是一些负面新闻,很容易占据各种媒体的显著位置。信息透明化促进社会的进化,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高校唯有依法治校,才能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信息透明化要求高校依法治校

  从“从严治校”,到“以德治校”,再到“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的进步。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依法治校的核心是制度管人、制度管事。所谓制度就是做事的规范,它的功能在于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信息公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信息越透明,社会越文明。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通过信息公开使信息透明化是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

  1.信息公开是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

  2003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包括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2010年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9号)进一步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公开的途径和要求以及监督保障措施都做了具体规定。2012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各学校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机构、制度,落实公开的具体措施。在国家明文规定下,如果高校信息不公开,不仅有违依法治校的理念,也将影响高校的信誉度。

  2.信息公开是各方参与学校治理的基础

  依法治校,明确的是“治理”,而不是“管理”。治理的概念自古有之,《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治理是一种战略层次上的制度构架,其核心理念是共识、共治、共享。就高校而言,治理就是包括政府、社会与师生员工在内的多方主体以公开、平等、透明、具有交互性的方式共同处理学校事务。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是平等和协商,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信息的完全公开,对各种反应坦诚的回应态度和严格遵照既定规则办事的精神,所以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公开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基础。

  3.信息公开倒逼高校依法治校

  信息公开的过程就是高校自我审查的过程。通过信息的公开,可以加强校内规范管理,按教育规律办事,发现不足,促进进步,提升决策水平,进一步推动依法治校工作。信息不透明的时代,一个好的结果可以掩盖制度上、程序上的问题;信息公开后,大家不仅看到了结果,也了解了过程,高校不得不在追求好的结果的同时,不断完善科学的决策程序、民主的管理过程。此外,信息公开有利于社会监督,是高校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信息公开使高校权利必须运行在阳光之下,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4.信息公开也是学校宣传的有效途径

  对高校而言,信息透明化也不全是压力和紧箍咒。信息高度公开的今天,不少人在商场购物,都会上网对比电商平台后再做决定,更何况考生填报高考志愿、高层次人才筛选就业岗位、知名企业选择合作平台。信息公开也是学校宣传的有效途径,学校宿舍有没有空调、校园免费WIFI有没有全覆盖、学生就业率高不高、教职员工待遇有没有稳步提升等等,一上网,全知道。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信息公开,高校可以逐渐形成与社会有效沟通交流的渠道,充分展示和提升其自身,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有效吸引优质生源、高水平师资和丰富外部资源,成为高校自主办学、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

  现行法制化体系下如何实行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首先要有法可依。目前高校治理可依之法包括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以及其他高等教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条例、规章。在高等学校法治化规范体系内,虽然立法数量上已有一定规模,但仍未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有些在实践中急需规范的法规仍然缺位,一些现有法律法规还存在相互抵触的情况。好在“依法治校”不是“以法治校”,不是简单把现有法律法规作为学校事务管理的工具和手段,而是崇尚法律的价值和尊严,以法治精神、法治原则和法治思维,规范学校各项事务,使各项权力得到制约和监督,使学校各种利益得到妥善的调整和平衡。就高校内部而言,在现行法治化规范体系内实行依法治校,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学术权力、民主权力与党政权力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可用十六个字概括,即“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这反映出高校内部治理过程中存在三种权力,分别是党政权力、学术权力以及民主权力。关于这三种权力职责范围,《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分别进行了明确。三种权力既有分工,又有关联,相互交错形成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基本网络。

  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需经过党委常委会或校务会议集体决策,教授治学要通过学术委员会来实现,教职员工行使民主权力要通过教代会。显然,党委常委会和校务会议、学术委员会以及教代会是高校权力网络的三个核心。处理好三种权力的关系,要抓住这三个核心,依法完善各自议事规则,规范其运作方式,各司其职,守土有责。三种权力运行的时候,要和谐并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避免相互影响和干扰。

  2.最大公约数与效率优先的关系

  最大公约数是指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对高校内部而言,最大公约数是广大师生员工最广泛利益的平衡点,也是学校发展获得最大合力、面对最小阻力的关键点。找到并实现最大公约数,简单有效的做法是讨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中也明确,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学校事务,要交由教代会讨论决定。然而,最大公约数是利益的平衡点,既然涉及利益,就要谈到利益的主体。在追求丰富异缘性的高校,教职员工个体千差万别,其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个体、部门、学校,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其利益诉求不尽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量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结果,找出一个最大公约数,有时确是一件困难的事。一个普遍规律是:如果有件事不想干,就经常拿出来讨论!然而,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生命线,在追求最大公约数的同时,要强调效率优先,实现在和谐基础上的又好又快发展。

  从微观上讲,民主不只是讨论,也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是公平的对待每个人的权利。讨论不是走形式,要吸收每一条合理建议,否则以后就不会有人提意见。最大公约数不是口号,要通过高效的行政,宣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努力构建多方利益共同体,形成个体利益服从学校发展,学校发展回馈个体利益的良性循环,使最大公约数真正得以实现。从宏观上讲,高校教职员工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是自由平等,是公平民主,也就是依法治校。

  3.克服行政化倾向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关系

  在一所高校的内部,如果不是以学术为中心,学术水平不按学术的标准分出高下,学者不因贡献赢得尊重,而是以权力为中心,用行政权力判定学术水平,以官位高低衡量成功与否,那么,这个学校管理就有问题,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不能当作行政机构来管理,学术事务不能当作行政事务来处理。克服行政化倾向在高校内部最主要的就是要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影响,重新配置整个学校的行政权与学术权,避免行政权力一家独大。

  克服行政化倾向不是简单取消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不是简单的要求校领导全部退出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产生,应该以学术标准来确定,当今大学的校领导,大多都是教授、博导、院士等学术水平很高的学者,除了少数大师汇聚的名校外,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不仅降低了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整体质量,也会影响到学术委员会运作水平和效率。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产生本身就是个学术事务,明令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本身,就是行政化的一种表现。

  克服行政化倾向更不是去行政管理。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大型组织,没有必要的行政机构和管理制度,很难维持正常的运转。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流的大学都有强大高效的行政体系。因此,行政不仅不能去,还要加强,要坚持依法行政,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其实,克服行政化倾向所依靠的,正是以法治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依法治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中国药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作为最早公开选拔校长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以章程建设为抓手,完善治理制度体系

  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治理的根本依据,更是保障大学自主权利的基础。学校积极开展章程建设,并得到教育部的核准。《中国药科大学章程》以促进改革、增强学校自主权为导向,凝聚师生员工共同理念和价值认同,着力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明确了学校在办学、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成为依法治校的根本依据。学校通过章程建设,加快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了党委常委会、校务会议事规则,出台了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了教代会实施办法,完成54项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为建立健全系统配套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执行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高校教师,在上升通道中,斜率大,动力足,不待扬鞭自奋蹄,一旦达到平台期,通过努力不会增加个人效益时,就会消极起来,我们称之为“平台现象”;高校行政人员,在提拔领导岗位无望、退出机制又不健全的情况下,就会懈怠起来,信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们称之为“行政橡皮人”。学校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正视这些不良现象,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度设计,最大程度激发人才资源的潜力。以岗位绩效为突破口,完成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工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职称评聘为指挥棒,修订职称评聘条例,促进教师良性发展;以身边榜样为标志杆,校企联动建立“国邦卓越奖教金”奖励机制,重奖一线教师,每人奖金10万元(税后),在全校形成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教书育人工作氛围;以职员制改革为催化剂,完善职员职级制度,贯通职级晋升通道,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以考核机制为驱动器,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客观公正评价各级各类人员,将评价结果直接与各项利益挂钩,有效克服惰性,努力确保不养懒人。

  2.以办学理念为先导,推进学校转型发展

  思想决定行动。深入推进依法治校,除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外,还应拥有自己的理念,因为理念是高校这个学术共同体得以维系的核心价值。中国药科大学始建于1936年。解决国人吃药问题,服务于人民健康,是中国药科大学建校初期的使命,这个使命在今天和今后也不会过时。作为一个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在大健康事业迅速发展、国家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中国药科大学如何跟上时代、有所作为,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关注的问题。2013年,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历时半年,广泛凝聚了共识,逐步找到了答案。

  首先,确定了“学术第一,师生为本,共生共赢”的办学理念。学术第一,就是坚持学术的首要地位,要用一流的学术赢得行业地位和社会尊重。学术的生命在于质量,质量的表现是精品,应该牢固树立打造精品学术的理念。师生为本就是要坚持师生本位思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方式,倡导以能力为导向的本科教育和以研究为根本的研究生教育。关注、关心、关爱教师,营造能干事,能干成大事的环境。共生共赢就是要营造勤奋向上的文化氛围,构建包容共生、多元共赢的学术生态。

  同时,明确了“到2036年建校一百周年之际,将学校建成国际知名,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绘就了学校转型发展蓝图;提出了“两阶段”(第一阶段,强基础、上水平;第二阶段,扬声誉、创一流)、“三步走”(第一步,夯实研究型大学基础;第二步,步入研究型大学行列;第三步,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发展战略,指明了目标实现路径。学校将以办学理念为引领,围绕百年发展目标,存心以仁,任事以诚,兴药为民、荣校报国,潜心培养药界精英,研发普惠良药,努力办最好的药学教育,成为最受尊重的药科大学。

  3.以民主管理为焦点,落实职工民主权力

  教代会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制度,是教职工参与依法治校和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中国药科大学始终坚持法治思维,以代表全覆盖、内容全透明、过程全公开的“三全”标准,完善教代会制度,革新民主管理,为代表履行好“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评议监督权和听取讨论其他事项”等职权创造条件,真正将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交由教职工代表讨论或决定。在绩效津贴改革过程中,全体教职工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表达,民主管理得到充分体现。绩效津贴方案起草后,经多方研讨,多次修改,并在每个院部系和机关部门详细解读方案、征求意见。学校主动下调校领导津贴系数,提高专业技术系列副高及中级人员津贴系数。2014年1月12日,学校召开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中国药科大学绩效津贴实施办法》上会审议,文件最核心的内容:从技工到院士、从普通职员到书记校长的绩效津贴标准全公开、全透明。各代表团进行分组讨论,审议方案,教职工代表全体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表决,通过了《中国药科大学绩效津贴实施办法》。各院部系的考核方案也通过二级教代会的表决通过。绩效津贴的成功改革,既是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成果,又为学校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和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以信息公开为动力,规范学校各项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工作,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扎实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学校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为契机,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加强信息公开门户网站建设,搭建统一平台,严格对照清单,逐一公布各项内容,及时发布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信息公开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2015年年初,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2014年高校信息公开情况评价报告》,对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2014年信息公开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校以89.45分的综合得分位列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第5位。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了学校公共服务能力,保障了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接受社会监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依法治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长期过程。在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的今天,需要针对不同学校的特点,完善制度,强化落实,提高执行力,真正促进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作者来茂德,中国药科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