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制度建设的问题及消解途径
www.jyb.cn 2016年02月2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教学制度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教学制度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制定过程的强制一致性和模仿趋同性的机制制约,制定理念的人本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观念冲突,利益相关者的权责不清与封闭隔阂以及基本功能的存在空间被挤压和边缘化等问题。为此,必须保持教学制度建设理念的先进性,领航高校教学特色的发展方向;坚持教学制度建设机制的科学性,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流畅运转;促进教学制度组织实施的协同性,助推高校教学实施的和谐有序;满足教学制度服务主体的需求,彰显高校教学以人文本的价值导向,从而有效消解高校教学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学制度的内涵诠释 高校教学制度是连贯的教育规章和教学管理体系,主要指在高校组织或学术团体中,要求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等组织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活动的准则和规范。高校教学制度涵盖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全过程,将教学系统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各种行动联结、组成一个互动整体,从而确保人才培养基本职能的有序、科学与高效。 教学制度使高校办学理念转化为教育相关者的自觉行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具体包含三方面作用。第一,教学制度规范教学主体的行为,具有行为导向的作用。教学系统包含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高校内部组织的群体和个体,教学制度通过明确规定他们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使教学系统的个体和群体行事明确、有章可循,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第二,教学制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整合协调教育系统的持续运行。一方面,教学制度通过对高校教学目标的规定,以及教师教学制度、教学组织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的建立健全,使高校教学系统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乃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融汇衔接。另一方面,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制度全面调动和优化配置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人财物等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各种运行机制的作用下,组织成一个微型教育生态系统,为教学活动提供基础保障。第三,教学制度继承和传递着传统的制度化成果。教学制度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特质,一方面将传统的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尊师重教等制度化成果去粗存精的继承下来,是传统教学制度的发展延续。另一方面,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等现代教育科学实践与先进理念凝聚积淀,以制度化的形式传递下去,为教学制度科学性延续奠定基础。 高校教学制度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国家根本教学制度、高校普遍性的基本教学制度和具有校本特色的具体教学制度。第一,国家根本教学制度是必须体现宪法、高等教育法中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或教育方针,它是国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要求,对高校教学制度起着规则运行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是普遍性教学基本制度、校本特色教学制度产生和存在的依据和基础。第二,普遍性基本教学制度是高校落实国家根本教学制度、具体组织教学活动的普遍适用制度,它对校本具体教学制度的衍生和建立提供框架范畴。第三,校本特色的具体教学制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直接规范教学的某一方面活动或规制教学和管理人员某一方面行为,综合、理工、农业、医学、法律、师范、语言和艺术等各级各类高校通过建立各具特色的校本教学制度,充分体现不同高校的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高校是一种高等耗散结构,其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序化规模的增长过程,而教学制度的根本作用在于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规模,并保持高校自身自在发展的“应变张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教学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学分制、选修制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历史经验表明,教学制度的建立健全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打造教育品牌的关键。 高校教学制度建设的现实境遇 坚持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各级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制度建设。当前,高校教学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表现为: 1.制定过程的强制一致性和模仿趋同性的机制制约 强制一致性表现为一些高校对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发展定位估量不足,好高骛远地提出争创“一流大学”的跨越式理想目标,尤其是一些原行业部委属高校在划转地方管理后,其教学制度建设思维通常是强制照搬研究型大学,致使教学制度的指导思想、组织模式以及运行机制逐渐脱离行业特色,举办“省内一流”甚至“国内一流”而非“行业一流”成为许多行业划转高校的奋斗愿景,致使办学特色丧失、综合竞争力减弱和教育质量面临下滑。而模仿趋同性则表现为一些高校对建立健全教学制度的重视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由高职高专转型升格之后,对举办本科教育的办学要务理解较为模糊,在教学制度建设方面,仿效高等教育较为发达区域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学制度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致使其生存空间不断挤压。 2.制定理念的人本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观念冲突 高校教学制度的人本价值,即必须具有以人为本的主观情怀和理性尺度,随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而形成与灵活调适,具有清晰的服务指向。而工具价值是教学管理人员将教学制度视为规范和约束师生教育活动的客观管理工具,一旦建章立制就严格执行,一切教学工作都应遵章办事。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主要表现为,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充,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师生比例日益下降,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由于规模扩张所带来的高校大量繁重的行政事务,进一步强化了行政权力,使得管理的行政化趋向更加突出。这使得本应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显得无所适从,管理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人本凝结力逐渐削弱。 3.利益相关者的权责不清与封闭隔阂 高校的教学质量尚未到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校内职能部门之间、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校级民主组织与基层民主组织等机构之间的相互牵绊和制衡。一方面,受典型科层制学校组织环境的影响,高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而言,教学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由高校内部职能部门负责,但由于一些高校的内部组织结构不健全,加之内部治理能力较弱,极易产生校内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划分不当、职责不明相互推诿等弊病,从而导致教学制度无法及时建立健全与更新修善。另一方面,高校教学制度仍存在部门本位主义倾向,往往只注重解决本部门负责的事情,给资源共享工作形成制度性壁垒。受组织本位主义的陈旧观念影响,一些高校的二级学院之间的诸多教学资源无法共享,尤其是不同院系和学科专业的教师互聘流动,隶属不同二级学院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操作平台和图书、资料、信息等教学辅助资源的封闭,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使用效率低下。 4.基本功能的存在空间被挤压和边缘化 高校教学制度的制定功能主要是服务和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践行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剧了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对高校的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两大功能的诉求,导致功利主义盛行造成高校教学功能的认识错位,由于教学功能具有隐形特征、滞后特征,无法立竿见影,而高校科研、社会服务可以马上见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致使教学退到高校的边缘位置。目前,随着国家“2011计划”的深入推进以及省域高校协同创新的战略布局,一些高校愈加重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贡献力,尤其是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等考核与评价中,逐渐加大科研成果的量化权重。随着教师考评制度的科研化倾向,教师们承担了过多的科研和校外咨询任务,从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减弱,教学基本能力退化或提升缓慢。 全面推动高校教学制度建设的主要途径 1.保持教学制度建设理念的先进性,领航高校教学特色的发展方向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应抓住整体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或二级学院、学科专业等部分转型试点的契机,逐步建立和修订具有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特质的特色教学制度,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式等教学环节的应用技术型导向,重点培养企业生产一线亟需的各类应用技术人才。 理工、农林、医药等各类行业划转高校应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调整规划和经济转型战略设计,全面服务不同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能级需求,强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特色教学制度建设,重点突出“双师制”“实习实践制”“企业导师制”和“创新创业学分制”等行业人才的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促进专业链—人才培养链—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综合、艺术、财经、师范、政法、语言、体育等文科类型高校应坚持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区域文化软实力的特色教学制度建设宗旨,重点强化文科实践教学体系和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同时,文科高校尤其应大力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基础知识、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通识”三个层次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提高科学思维方法课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使文科人才培养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转变。 2.坚持教学制度建设机制的科学性,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流畅运转 教学制度建设应加强民主机制。健全重大教学决策的审议制度和听证制度,加强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尤其要充分尊重和汲取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学基层民主组织、专业教研室和校级教学督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职能部门的谏言,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增强教学制度建设的实用性、民主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教学制度建设应健全自律机制。一方面,强化大众舆情监督。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常态化发布制度,规范质量报告的行文格式与撰写要素,推动教学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政府、社会和主流媒体的监督与评价。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研究与督导。成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和校内教学评估机构,遴选组建具有多学科背景、多专业教学经验的专兼结合的专业化、职业化研究团队,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厘定教学质量检测标准,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测的大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应用软件和监测工具,健全专业教学评估与监测的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 教学制度建设应完善二级管理机制。通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适当下放权利重心,赋予院系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建立以院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校院(系)两级治理方式,充分赋予院(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厘定教学内容,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督导,选聘专业教师,设置教学管理服务岗位,选择专业教材等方面的自主管理权,使院(系)真正成为主动作为、充满活力的教学实体。另一方面,各院(系)还应围绕专业教学工作,探索建立与专业课程组织模式以及承担的教学任务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专业教研室、教学改革课题组、实验教学研究组、教学创新团队、教材编写组等基层教学组织。 3.促进教学制度组织实施的协同性,助推高校教学实施的和谐有序 通过制定文件政策、工作规程和实施细则,促进教学制度的规范化发展。一方面,建立校长、院(系)负责人、职能部门中层干部等教学管理主体的协同负责制度。应进一步明确校领导听课评课制度、校院领导与教师和学生对话制度、教育教学意见反馈制度等,促进各级领导定期深入教学一线,形成上下齐抓共管教学工作、关心教学和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厘清工作范畴。各职能部门还应建立协商制度和资源、信息共享制度,加强横向的沟通和交流,避免政出多处。 通过破除条块分割的院(系)管理体制壁垒,实现教学制度的系统化建构。一方面,各院(系)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建立一整套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实验室相互开放、教学资源互通有无等衔接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各院(系)应以优势特色的学科群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弹性、创新、创业)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实习实践制、三学期制等学生学习制度。 4.满足教学制度服务主体的需求性,彰显高校教学价值的以人文本 全面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整体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一方面,及时调整和修订自主招生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学位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等教学制度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与立德树人。另一方面,合理制定学生学习的权利与责任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创新学习管理体系,规范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行为,为学习自由的实现创设和谐的制度环境。应通过科学采用研究性学习、引导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构建个性化、数字化、现代化、远程化、定制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等实践举措,从强制性制度控制转入到诱致性制度规范,从注重统一到鼓励教学形式多元化,以此满足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差异及保障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自由。 探索推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首先,推动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科学制定以教学效果、服务贡献、创新质量和科教结合为重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建立教学型和科研型的不同类型教师职称申报制度,科学合理的制定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的职称聘任标准,带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其次,全面推进教师课程管理制度革新。在课程开设的前期准备阶段,施行任课教师试讲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和师生联席会制度;在课程中期阶段,施行课程定期交流会制度、专家听课和同行评课制度;在课程结束后,施行教学情况分析评定制度、集体总结制度和学生学习效果综合分析制度,以此保证对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监督空。最后,创新教师教学督导制度。探索建立“校级—学院”连贯一致的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构建校院两级质量监管体系,科学厘定检测指标和评判标准,支持院(系)组建教学督导机构或民主组织,自主开展教师教学督导,建立校级随机抽查管理和院(系)常态化监控相结合的教学督导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胡建华,陈玉祥,邵波,李莉,李昕,杨启光.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30年[J].教育研究,2008(10). [2]杨德广.切实推进教学制度的八项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3]李宝笃.地方农业院校推进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2). [4]王迎军,邱学青,朱敏.大学教学制度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学术版),2013(6). [5]韩洪文,田汉族,袁东.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 [6]杨杏芳.现代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趋势预测[J].大学教育科学,2006(3). [7]马廷奇.教学自由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09(1). [8]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大决策咨询课题“省统筹背景下‘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JG14ZD04)、2015年度立项课题“区域发展新常态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15DB167)的研究成果] 【作者:赵哲、宋丹,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宋丹为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