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党建

www.jyb.cn 2016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之中,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高校党建这块阵地,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全过程融入的学理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中央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明确要求,同时全过程融入也具有自身深厚的学理依据。

  1.意识形态具有整合、辩护功能,能够为现行社会制度提供合法合理性论证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集中表现为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诉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可以为一个国家或社会提供政治目标和价值导向,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具有整合和导向作用,能够积聚社会共识,维系社会团结稳定。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但就现实来看,社会主义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还掌控着较大的话语权,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还异常激烈,社会主义制度仍然需要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维护和巩固。高校是青年学生集中的场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先进群体承载着推进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重任。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只有全过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才能使大学生先进群体全面准确掌握其形成逻辑、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并做到自觉维护和积极践行,从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群体中的覆盖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多元价值观体系中牢固确立主导地位。

  2.意识形态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

  我们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问题一直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越来越大。高校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不同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群体,这块阵地、这个群体,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和争夺,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和争夺,这是非常危险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职责,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全过程融入到党建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对学生先进群体的教育引导,在全体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念。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自发产生,必须要从外部进行培育灌输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社会主义意识自发论过程中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灌输理论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迁的今天,其实现方式、灌输内容和手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并未消减。观念上层建筑不会自发产生,从人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成的角度来看,外在的教育和引导仍然是必要和必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在全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完全通过自发行为和内在体验来确立和巩固,是不现实的。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融入学生党建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基本要求,是高校学生党员树立社会主义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状和使命:全过程融入的现实诉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全过程相融不仅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而且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需要正确引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文化重塑的重要时期,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交织、交融,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价值观的多样性,这对大学生党员的价值取向有着重大影响。高校是先进文化的生产、传播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研究和培育传播的重要领域。大学生党员作为青年学生中的精英,在思想、学业、道德、言行上都堪为表率,理应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排头兵,并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全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在理性分析大学生党员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既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覆盖于党建工作之中,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效果。

  2.大学生党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需要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对大学生党员的基本要求:在国家层面上,要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融入个人的职业理想、人生理想之中;在社会层面上,要树立“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作为人生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在个人层面上,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根据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践行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员教育实践之中。

  3.大学生党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强化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特质是“追求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使大学生党员抛弃拒斥理想的庸俗实用主义和不顾现实的空想主义。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着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与学校价值教育一元化之间的矛盾冲突,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不能很好地结合培训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从而使教育培训严肃有余,生动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师生互动,学生缺乏兴趣、被动接受;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存在入党功利化等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要教育广大学生党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实践,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途径。

  纵横结合:全过程融入的路径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必须积极探索融入的具体路径,充分考虑学生党建工作特点,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纵向上覆盖到学生党建工作的各个阶段,横向上渗透于学生党建工作的各项活动之中。

  1.纵向层面: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的全过程

  融入到学生党员选拔环节。加强对“入口”环节的把关和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重要内容,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着力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在党的基础理论考试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严格执行考核要求,考核不合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加强教育培训的同时,考察入党积极分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只有思想和行动都符合党员发展条件的学生,才能跨入党组织的大门。

  融入到学生党员培养环节。要严明党组织纪律,打造特色鲜明的“角色”环境,激发党员的“角色”意识,明确自己与普通学生的不同,自我加压、自我提升。在相融过程中,要坚持层次性原则,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党员的思想情况、党性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创新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对低年级学生党员要重点强化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加强对党的感性认识和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对高年级学生党员要重点强化服务奉献意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优势,致力社会、国家发展,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

  融入到学生党员管理环节。高校要建立全方位、立体性、可操作的考评体系:在考核的内容上,突出“四结合”,即党章规定与高校学生行为准则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党员道德相结合,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相结合,横向进步与纵向进步相结合;在考核的程序上,做到“三关联”,即常规考核与定期考核相关联,党内考核与群众考核相关联,党性考核与核心价值观考核相关联。考核结果作为预备党员转正的依据,考核上要“倡新”“求活”,可以尝试建立大学生党员积分体系,以百分制辅以加分、扣分相结合的积分手段,以年终得分作为党员评奖评优的依据。

  2.横向层面:融入学生党建活动的全方位

  融入到学风建设中。古人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教师的三个职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没有单纯的“传道”,也不存在单纯的“授业”,更不会有单纯的“解惑”。在授业中传道,在传道中授业,在传道、授业中解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渗透到专业学习之中,才能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帮助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仰。优良的学风可以培养学生拼搏、吃苦、创新精神,优良的学风提倡诚信、拒绝舞弊,优良的学风提倡合作团结、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风建设中,可以扩大和增强党建工作的辐射面和辐射力,将更多的学生聚拢在党组织的周围。

  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功能叠加性。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党建工作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扩大价值观教育的受众面,为学生党建工作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校风学风的综合体现,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大学文化建设,通过“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变得生动具体、易于接受。不断整合当代与传统、外来与民族的文化成果,切实培育有强大生命力的校园主流文化和校园主流价值观;利用各种舆论宣传阵地,开展各种专题活动,提高学生党员对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建立和优化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机制,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合力。

  融入到党员社会实践中。高校要建立贴近学校特色、贴近地方发展、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群众生活的实践载体,开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动。通过组织考察民情国情活动,使大学生党员亲身感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形象;通过组织开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调研,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通过开展科技、教育、文化“三下乡”活动,用自己所学专业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情怀。通过亲身实践,使大学生党员能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磨砺党性的同时提升道德境界,主动体会、感知、内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3JDSZ2092)、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B710026)、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改项目(2013JSJG26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桂华、沈晓梅、陈桂香,单位:盐城工学院;姚冠新,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