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坚持理念实践成效有机统一

www.jyb.cn 2016年03月0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着眼谋划“十三五”发展,总结十多年来办学经验,我们深切体会到,大学发展必须坚持理念、实践、成效三者有机统一。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快转型发展,应当深刻认识并自觉遵循这一大学发展基本规律,围绕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切实在先进理念引领、整体实践推进、阶段成效显现三个方面寻求最优结合,形成内在动力机制。福建工程学院自2002年升本以来,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抓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渐趋完善,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有效推进,生成了一批服务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并取得实效,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首要在于激发科学理念

  理念对于大学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反复论述,然而真正能引领实践、规制实践的理念如何激发起来?是一个实践中需要认真研究与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理念的激发具有特殊性,也更具复杂性。国家作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重大决策,顺应我国经济正在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形势,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指明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强化内涵建设的新要求。从福建工程学院的实践看,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理念激发,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理念来自于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孕育兴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模式,推动着制造业的变革。我国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纷纷推出重大举措,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发展看,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工程与企业生产的智能化、大型化、复杂化,使越来越多企业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不足是竞争能力不强的根源,而拥有大批具有较深厚知识基础与应用能力的技术人才是增强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阶段,长期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而且这一类型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技能型人才,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出现的需要有较深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的技术人才。地方本科高校应当深入了解区域企业,从中深刻认识到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和创新技术的需求是地方高校发展之源、提升之基。

  第二,科学理念来自于对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自世界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已经呈现出与精英化阶段完全不同的发展图景。高等教育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分类发展已经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已经进入大众化中后期阶段,但是,传统观念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驱动并非完全来自于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精英模式仍然主导着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及一批地方高校的管理者,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背向或错向而行的现象。实践证明,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在相当长时期,“必须坚持以地方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而应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确定学校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设计发展路径。”地方本科高校应当深入学习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学校的基础、资源,还是生源、空间,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着眼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必经之路。

  第三,科学理念来自于对学校发展优势和特色的深刻认识。科学理念能否转化为对实践的指导?核心是能否激发学校干部教师对理念共识的内化与遵循的自觉。每所大学或长或短的历史进程,都会积淀形成一定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这是学校发展弥足珍贵的“资产”。开展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既有明显差别,也有一定关联。应用技术人才不是技能型人才层次上的自然延伸,不是加一年学时就可以,不是掌握更多项技能或让技能更加熟练,而是强化知识应用解决技术问题能力,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有重大差异,其培养过程应当重构。地方本科高校应当深入研究自身发展历程,从中深刻认识到,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全面提升,就要注重从办学传统中挖掘与阐发引领提升的要素,注重对办学优势与时俱进的彰显。只有这样,理念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才能转化为推进实践的动力。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根本在于持续实践探索

  实践是贯彻理念、检验理念、完善理念的根本途径,也是产生成效、体现成效、彰显成效的根本途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持续实践,既要持续地大胆改革创新,又要持续地加强内涵建设,有目标探索,有阶段成效,不断夯实基础。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核心是要围绕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建立起新的符合本科教育教学的规范与模式。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福建工程学院的实践看,在全面推进转型发展中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第一,构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人才作为产业发展提出的新的人才类型需求,其人才质量要求与标准,不是以知识掌握深浅和学术研究能力为衡量标准,而是以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能力为根本特征来构建的标准。这种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集成所学知识解决具体技术问题。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用技术能力又具有国际通用性,也就是说,在已经具有国际标准的产业、行业里,应用技术人才的技术能力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国际标准与规范。构建这种符合国际性、行业性标准要求的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一项艰巨复杂的发展任务,除涉及办学理念外,还必须有先进配套的教学设施、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深度实效的校企合作,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或具体问题来源真实、难度适宜、水平先进,从而保证涉及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教学方法、实践过程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既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具体专业建设与教学团队的实际运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持续推进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教学规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能否构建起以区域技术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资源?培养过程的技术研发、服务等场域如何构筑?是判别地方本科高校是不是真正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的基本观测视角。已经来临的新一轮经济技术革命显示,“一些引领性、标志性、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和集群式应用往往与生产组织变革相互交织、形成共振,促进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全局性、系统性的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只有引导与促进教师真实走入社会、服务区域发展,才能够真正体会经济转型升级出现的技术结构性、整体性的深刻变革,才能够生成可转化为教学的具体技术问题,才能够形成可转化为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只有与大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才能够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元素。而做到这些,切实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唯一选择。进入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科技服务并不是一项低层次的科技工作。2014年10月国务院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为目标,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重新明确了科技服务的目的与内涵。地方本科高校通过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可以检验与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一所大学服务能力的形成,是这所大学的水平的体现与特色的呈现。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学校有一定的学术积淀与技术积累。地方本科高校应当实实在在地在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实功、下苦功。

  第三,建立新型学科专业建设关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必须由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引领与支撑,其原因就在于现代工程与技术发展特征使得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有大项目、有大平台。地方本科高校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与基础。但专业布局不能散而全,而是要从实际出发,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围绕产业、行业发展的“大学科”专业布局。近年来,一批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的新建本科院校具有这样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培育优势,集中资源开展重点专业建设,切实提升优势专业建设水平,增强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实现率先突破,形成在全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的特色优势。二是强化优势,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优势专业为龙头,强化建设具有产业、行业背景专业集群,形成专业群乃至学科优势。三是拓展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深入研究并实践交叉渗透,既形成非优势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又进一步凸显学校整体学科特色,推动形成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发展提升的态势。地方本科高校由于不同的发展基础条件、不一样的区域产业形态水平,应当也必须从学校与区域的双重实际出发,确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并持续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建设。

  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动力在于阶段成效激励

  成效既有对理念的验证功能,也有对实践的激励作用。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是长期探索与阶段成效的统一,也就是既要着眼长远、坚守定位、不断探索,又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政府与社会认可的阶段性成效来激励。从福建工程学院的实践看,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阶段性成效。

  人才培养得到认可。大学得到认可,最根本的要靠多年积淀而成的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形成的社会声誉。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要努力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形成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进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格局,从而促进生源素质逐步提高、专业第一志愿率不断提高。同时,要创设条件、提供空间,形成与办学特色相呼应的创业创新教育新局面,让学生在校期间能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切实增强从而获得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基础日益夯实。教学条件,包括师资队伍、校内实验实训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育人积极性得到较好调动,学生创新实践教学资源与时间得到较好保证,开展或形成一批可以转化的教学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区域内行业企业专家的普遍认同,经过得到一定实践的验证,专业建设达到行业及国家、国际标准并形成一定特色。基础课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增强,人文素养教育得到重视并受到学生欢迎。

  学科优势不断凸显。学科特色与优势逐步显现,出现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方向与领域;专业之间的学科关联性不断增强,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学科平台汇集资源能力不断提升,解决区域内重大问题能力不断提升,产生实际效果的成果层次有所提高,形成若干可以展现办学实力的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

  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与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合作生成科技重大专项数量持续增加,发明专利申报与授权不断增加;与学校合作的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及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不断增多。为政府部门提供的咨询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政府部门委托的全系统培训任务、专项研究与研发项目不断增多。弘扬区域传统文化、服务区域文化繁荣发展形成特色。

  建立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先进理念引领、整体实践推进、阶段成效显现三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既需要分途施策,点上突破;更需要顶层谋划,整体推进。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 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2]李克强.催生新的动能 实现发展升级[J].求是,2015(20).

  [3]吴仁华.大学科布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工科的重要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作者吴仁华,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