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提升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成效

www.jyb.cn 2016年05月1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当前,改善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是备受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农村医药卫生事业的建设发展中,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并使之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发挥作用,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直接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2015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问题愈加受到关注。

  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合理模式和良性循环亟需建立

  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与成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农村医学人才的配置与使用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各个国家都依据本国的实际建立了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模式,有成功的,也有不十分成功的。

  我国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与使用,曾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树立为全球的榜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集体经济的衰退,农村医药卫生三级网络的“网底”出现破裂,造成了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比较困难的局面。随着对此问题认识的深入,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加大力度集中解决这一问题,给予了很多政策、制度的倾斜和支持。2010年1月,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规划。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快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人才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这些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完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结构提出了现实而迫切的要求。

  以北京市郊区农村地区的医学人才培养与使用情况为例,随着国家对农村医药卫生工作及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京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农村落后于城市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是相当突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根本、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短缺。

  首都医科大学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医学高等学校,从十余年前开始关注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建立了独特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全部问题,因为除了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之外,涉及农村人才培养的制度性建设尚显滞后,特别是村级医疗机构医学人才补充的问题破解尤为困难。

  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面对京郊农村医药卫生的民生需求,如何从制度上破解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难题,建立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合理模式和良性循环是首都医科大学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提升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成效的基本原则

  明确理念。首都医科大学基于对北京市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医学人才需求的分析认识,为适应北京地区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也为了实现追求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这两个功能定位要求,学校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提出了“顶天立地”的理念。其中,“立地”的概念,就是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北京地区从城市到农村,从医院到社区,所需要的各级各类医学人才培养,学校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系统调研。在上述理念和定位指导下,学校于2006年面向北京十个远郊区县对农村医学人才现状和需求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调研的结果为北京郊区医学人才培养的决策提供了20多万条数据参考,使我们明确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现状以及需要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包括专业、层次、类别、数量等,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设计模式。学校认真分析了上述调研结果,以调研的数据和分析结论为依据,设计并完善了“两层三类”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两层”即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本科、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专科;“三类”是在“两层”的基础上,又将专科层次分为面向平原地区乡镇和面向山区半山区乡镇两类。

  建立基地。学校还专门为农村医学人才培养建立了基础(学院)和临床(医院)的教育教学基地,基地的建设贴近农村,贴近学生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了解服务环境和对象,真正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学校明确了基地医院的建设目标,即实现四项功能:提高医疗水平成为区域医疗中心;规范化培养乡镇以下医学人才;支持乡镇及以下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农村医学人才的继续教育,使基地医院成为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载体。学校对基地建设严格要求,成熟一个使用一个,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不能够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同时,学校成立老教师支教团对所有基地进行支教,老教师支教团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制定有计划有步骤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通过示范、观摩、听试讲、讲评等多种培训手段,严谨认真规范地进行师资培训和各项建设工作,在教学基地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效与需求

  经过8年有针对性地面向京郊农村的医学人才培养,学校于2014年再次对京郊农村的医学人才现状和需求进行了调研(数据截至2013年底),此次调研与2006年调研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出首医大面向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是否有效、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还有哪些需求、仍存在哪些问题等,以便做好面向“十三五”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划,并进一步指导学校未来的发展。

  1.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人员数量及年龄结构变化。从调研结果看,京郊各区县医疗机构人员数量有了大幅增加,其中,区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人员数量增幅较大,而村卫生室的人员数量变化不大,总体人数尤其是区级医院从业人员增加最多的年龄段是35岁以下。总体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尤其是35岁以下从业人数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院校培养的力度加大,既有在京的首都医科大学的针对性的定向培养,也有周边省市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同时,医疗机构数量增多、吸引人才的力度加大等政策性支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村卫生室人员的年龄结构却呈畸形增高,年龄老化趋势明显。

  学历结构的变化。调研发现,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京郊农村医学人才的学历结构也出现了变化,在总体人员增加的情况下,硕士、本科和专科生的数量和比例均有大幅增加,中专以下学历人员大幅减少。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学历结构的变化又呈现不同的趋势:区县级医院,本科和硕士增加幅度较大,博士从无到有;乡镇卫生院的人数增加以本科和专科为多;而村卫生室人员学历变化呈降低趋势。调研中发现,京郊农村医学人才的职称结构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即总体职称结构提升较为明显,区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村卫生室则呈下降趋势。

  2.未来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十三五”,京郊农村新建医疗机构将有较大的发展需求。根据调查,“十三五”期间,京郊农村预计新增各级医疗机构234-235个,预计新增床位数7852张,从业人员需求23652人,总体上以本科、专科、研究生为前三需求顺位。其中,区县级医院以本科、研究生、专科为需求前三需求顺位,以医疗、护理、医技为人员专业及岗位需求前三顺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学历需求以大专、本科、中专为前三顺位,以医疗、护理、公卫为人员专业及岗位需求前三顺位;村级医疗机构以大专、中专为主要学历需求。

  从现状调研结果看,2006年至2013年,京郊区县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学历、职称、执业资质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显著的提高。但目前人员的状况对于首都北京发展的形势和人民群众对健康保障的需求来讲还有一定的差距,从业人员结构还应进一步优化,尤其是村级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状况堪忧。

  从人才需求调研结果看,可以看出京郊不同层次的卫生机构人才需求的差异较为明显:

  区县级医院从数量到学历层次都有较高的人才需求,以医疗和护理专业为主,其中,医学研究生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除了以医疗为主的专业需求外,护理、药剂、医技、公共卫生都有比较大的需求,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这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定位和服务面向的多层次性。

  村级的卫生机构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空白村要填补,老化的年龄结构需要调整。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从业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尚在医疗卫生执业体制外,对于他们,目前难以形成有吸引力的院校定向培养,也很难形成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这一现实问题必须尽快予以解决,否则村级医疗卫生的网底就会出现大的漏洞。

  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保障

  要进一步解决京郊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问题,需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政策制度保障两个方面入手。

  1.构建更精准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在首都医科大学已建立的“两层三类”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依据调研需求,形成更精准的“三层六类”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准确性。

  “三层”分别为定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向本科人才培养、定向专科人才培养,在“三层”的基础上,本科定向培养再分为“面向区县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和“面向乡镇卫生院”两类,专科定向培养再分为“面向平原农村地区乡镇及以与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较近的乡镇”“面向山区半山区农村地区乡镇以及与区域医疗中心较远的乡镇卫生机构”和“面向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三类,实现更精准的定向培养。

  2.实现更系统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要比较好地解决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以下政策和资源的支持:

  第一,强化京郊农村各区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必须把各区医院建设成为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并争取更多地建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努力建设全科医学专业硕士培养点,为“5+3”住院医师(或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轨培养奠定基础。进一步帮助区医院在岗医务人员在职申请学位,强化继续教育过程,形成整体职业素质提升的环境和氛围。实现这一建设,需要市区两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行业政策支持,也需要学校的学位政策支持。

  第二,进一步加强京郊农村各区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培养辐射体系的建设,为乡镇和村级医学人才培养奠定体制基础。这一建设需要各区卫生主管部门的行业政策支持,也需要学校教育政策的支持。

  第三,京郊农村各区应保证所属乡镇卫生院编制到位,以支持学校继续推进面向乡镇卫生院的“3+2”订单定向助理全科医师的培养。

  第四,学校应争取市教育主管部门“3+2”专科转本科的政策,以进一步完善专科入口本科出口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北京市政府和区政府应该研究解决两个体制外的问题,即乡镇政府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外,村级医疗机构的村医都在体制外,这是对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制度问题。

  第六,对于京郊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加大人才培养资源支持的力度。

  参考文献:

  [1]付丽,庞文云,吕兆丰.首都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的研究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

  [2]吕兆丰.摸天踩地,全面创新农村医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7).

  [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医改背景下的首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项目编号:11ZDA05)与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市农村卫生室建设模式之服务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4JD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付丽、吕兆丰,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吕兆丰为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