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因材施教 贯通培养 选育一流创新英才——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30年探索破解资优少年选拔与培养难题

www.jyb.cn 2016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因材施教、不断创新自古以来就是教育者必须担当的责任。随着当代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与繁荣,研究者发现,那些智力发展明显超出同龄人的孩子占到了儿童总数的3%左右,但目前针对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却较少,超常人才的教育实践与专题研究亟待挖掘和加强。本文在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30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初衷,尝试回答为何要兴办少年班教育、如何选拔有创新潜质的资优少年、如何设计一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案、成效究竟如何等系列问题,以期对推动国家创新人才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开办少年班,打破常规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

  1974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提出一份“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指出“在国际上,理论物理方面的人才,一般都在二十多岁时出成果,几乎没有例外”,中国也需要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这一建议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赞赏和肯定。1978年,邓小平指出:“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1985年1月26日,教育部正式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2所重点高等院校开办少年班,促成中国早慧少年教育的探索前行。

  西安交通大学自1985年起创办少年班,学校遵循“破格选拔,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注重创新,培养精英”的理念,走过30年的探索历程。历经蹒跚前行、扎实推进、变革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和5任校长300多名教师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合国情具有自主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少年班主要针对智力超常少年好奇心强、学习兴趣浓、思维活跃等特点,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注重综合素质养成;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树立学生公民意识,锻炼团队协作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上的有效对接,为学校优势学科提供可重点培养的后备人才,并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博精深、崇德尚实,且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30年来,学校累计招收1564名少年班学子,目前已毕业804名。其中,超过80%的毕业生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众多校友在30岁左右就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20余名学子已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终身教授,一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优秀少年班毕业生,正活跃在世界科技、教育、社会和经济舞台,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创新与变革

  1.机制体制创新

  为了更好地对早慧少年实施专门的教育,学校在传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下,打破体制和机制束缚,构建起一个有理念、有担当、思路明确、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特区”。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统筹管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此外,学校还设立专家委员会、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在此基础上还设置学院工作组,各级机构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开展少年班这一人才特区的服务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科学设计少年班培养的新方案;探索早慧拔尖学生的考核与选拔工作;探究适宜于少年班学生的教学方法;选聘教学名师和国际化的师资担任任课教师;实施不同阶段的专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动态评估学生学业发展;为学生深造和发展提供各类国内外学习平台和机会;建立动态追踪的师生档案资料库等。

  2.选拔模式创新

  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一所由学校自主命题、选拔智力超常的优秀少年的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在学生选拔上不断改革、探索创新,经历如图1所示。少年班创办前20年,主要在高一及少数初三的学生中选拔;2004年起,全部从初三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从2005年起,开始实行“一考免三考”的政策,即:考取少年班的学生,可以免去中考、高考,如成绩合格者可以免去研究生入学这“三大考试”。2007年起,少年班选拔增加了面试环节,更加突出考察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人际关系、心理素质、辨析能力、知识面、领导力等方面),此后,面试环节还进一步由多师单生面试改革为由5位专家组成的“小组比较型面试”,每组学生引入竞争,优异者脱颖而出。2009年起,在面试环节中加入团队合作现场创作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意识、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及领导能力,并提高面试成绩占总分的比例,选拔出真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超常潜力的少年;2011年起,复试阶段的考核加入体能测试环节,测试实心球、立定跳远和跑步等项目;2014年起,学校开始实施“两阶段、六模块”的测试。

  “两阶段、六模块”测试方法中的“两阶段”,指的是初试和复试;而“六模块”则是初试的笔试和心智测试,以及复试的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和体能测试。其中智力测试、心理测试、体能测试阶段都实行“一票否决制”。面试阶段,学生按照每5人一组参加由5位教授组成的 “小组比较型综合面试”,通过数理基础知识的“现学现考”,观察学生创作设计构思与学习能力。学校在选拔阶段注重“兴趣发现与价值追求、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数理思维与创新潜能、平时积累与现学现考、心理素质与基本体能”五个结合的有机统一。

  目前,少年班首创的多种选拔模式已受到专家学者、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在严格限定报考资格的前提下,过去几年间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优少年参与竞争,报考人数持续实现大幅增长,如图2所示。

  3.培养模式创新

  第一,探索大学与中学、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2004年起,学校陆续与西安交大附中、苏州中学、南开中学等一批国内知名中学共建预科联合培养基地。学校依托中学一流师资、编制统一教学大纲、撰写专门教材,架构起有利于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发展需要的高中学习课程体系。为确保三所中学、大学与中学之间的协同,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校际之间的教学管理与实践研讨活动,目前已形成“少年班预科一”的中学知识教育方案,该阶段将完成传统高中阶段75%以上知识点,还在创新思维、心理素养等领域有所侧重和加强。之后学生再进入大学学习,实施为期一年的“预科二”教育,实现从中学到大学顺利过渡,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注重质量和效率、兼顾深度与广度。学校通过对两个阶段教学设计的反复推敲与探索,已发展出一套从“中学基础教育”到“大学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较好满足了西安交大对少年班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二,依托学校工科传统优势,实现了大学阶段2+2+4+X的贯通教育。2012年开始,学校对少年班培养方案全面修订,通过压缩学制,优化教育环节,实施了“2+2+4+X”年学制的“预、本、硕、博”贯通式的英才教育,其中2年预科教育,2年大理科基础教育,4年宽口径专业和硕士研究生教育,X年博士研究生教育。此外,学校还将少年班本科教育向前延伸一年,即预科第二年与本科第一年统筹设计,2年完成中学向大学过渡的学习任务,而且按理科要求打造数理化基础,如开设数学分析、按物理专业开设物理基础课程等,通过奠定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少年班学生今后在任一学科领域都具有游刃有余的发展潜能。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了核心课和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验基地,开设了一批研究型课程、思想与方法研究课程、物理实验探究课程等,侧重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此外,学校还强化了工程训练、社团活动、沙龙活动、英语俱乐部、科技活动小组等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这些举措都是学校利用现有“强理科基础,宽工科平台,深专业研究”的办学优势、真正以“父母心”实施的系统化的教学改革。

  4.教育理念创新

  学校秉承钱学森大成智慧学中量智与性智结合、科学与哲学结合、科学与艺术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微观认识与宏观认识结合的思想精髓,不仅仅建立起基于通识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还特别强化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艺术情操的熏陶,学校在少年班教育实践中发现,高端人才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成就往往取决于人格的养成,因此在教育环节中特别加强了少年班学生的人文素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遵循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原则,提出“四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观,将“知识、能力、思维、境界”的培养有机结合,专门在小学期为学生开设英语强化、艺术欣赏、陶艺创作、心理学等课程,对少年班学生进行以德为先、能力为重,以及人文、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教育并贯通于课堂内外。学校通过课程教改、教师人格魅力熏陶,营造人格培育氛围等多措并举,将人格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为学生在未来二三十年成长为有影响力的科学家打好基础。

  破格选拔,贯通培养,形成适合少年大学生成长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方法

  1.跨界对接,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2004年开始,学校与交大附属中学、苏州中学、南开中学等三所国内知名中学共同实施的少年大学生预科培养方案,通过两个阶段的预科教育,既有效的协助学生掌握了中学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压缩了学习时间,实现了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的有效衔接。这一创新模式,避免了传统中学生在初三、高三阶段重复学习已学过的知识,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刷题”和应试上。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呵护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2.破格选拔,形成了一套智力超常少年大学生的选拔和评价方法

  经过三十年的不断摸索,特别是近十年来的大胆改革创新,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一所由学校单独自主命题、选拔智力超常的优秀少年的大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少年大学生的科学选拔和评价方法。学校在试卷命题方面,不同科目老师常常集体研讨,为一道试题的取舍、一个梯度的高低进行系统调整,通过反复探索,学校自创了一套“兴趣使然、学业优秀、心理健康、体能达标”的针对早慧的、具有创新潜质的资优少年评价与选拔方法。通过反复探索创新,目前采取的“两阶段、六模块”选拔方式,实现了将“科学知识与心智测试相结合,数理思维与创新潜能相结合,日常积累与现学现考相结合”来评价学生,从根本上打破了高考“一把尺子度量”和“唯分数论”的评价模式。

  3.贯通培养,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少年班成长的培养方案

  学校针对少年班学生建立起的两阶段预科制、“2+2+4+X”贯通培养模式,既克服了一般的本科教材与高中知识脱节的现象,实现了从“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的知识衔接,又克服了大学生通识教育基础薄弱的现象,实现了“大理科基础通识教育两年,宽口径本硕专业教育四年,创新能力博士培养X年”的贯通培养,学校还对少年班学生辅以两阶段导师制,开放钱学森班、基础学科拔尖班等特殊人才培养通道,为造就基础厚实、博雅通达、能力超群的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学校已经陆续出版了6个学科22本少年班预科-本科贯通培养的教材,累计8280千字教材的编写,系统梳理和推广了少年班课程教学实践成果。

  4.铸就师魂,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卓有成效的教师队伍

  为更好地探索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在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的组织下,对少年班学生实行学院管学习、书院管生活的“双院制”管理模式:少年班预科二年级至大学一年级期间,由电信学院和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共同进行学业方面的培养和管理,学生所在书院主要负责生活方面的管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鉴于少年班学生年龄小、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烈、可塑性高等特点,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专门为少年班聘请具有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项目主任,负责学生培养和日常活动管理。同时,学校还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少年班班主任,负责全面监督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支学习、生活全方位监督和管理团队,为少年班学生的成长、成才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据学校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因材施教、贯通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少年班毕业生成才率高,优秀学生中所占比例大。结合以往三十年来的教育实践,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还可以继续关注以下问题:

  第一,继续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何真正发现和培养智力超常少年,是学校少年班教育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继续探索和坚持的人才培养道路。学校充分考虑到少年班学生年龄小、智力水平较高、好奇心强、创新潜能高等特点,为学生营建更加宽松、更为多元、更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其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成长为有利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同时,还应该更好的利用国际化资源,建立健全国际化的协同培养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以理工科基础人才培养为主线强化专业建设。少年班特殊教育旨在实现理工结合试点,将高中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有机衔接,按大理科培养要求打造数理化生基础,使学生具备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据统计,学校每届少年班学生中,超过80%的学生会选择电子信息、能源动力、电气等理工类专业,三十年来,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理工类人才。同时,还应该通过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优秀学科专业机构、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手段,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专业素养。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和学生成长必备的条件,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少年班目前已经拥有一支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师团队,为少年班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出了较大贡献。考虑到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我们还将通过教学名师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奖项评选、教师培训交流等方式,提升少年班教育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少年班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美萍.美国天才儿童教育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凌琳,宋乃庆.亟需为超智儿童精英教育立法立规[J].中国教育学刊,2015(1).

  [3]徐文俊.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超常儿童教育模式研究——以“少年班”为分析对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

  [4]宫慧娜,雷江华.我国超常儿童心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5(8).

  [5]李政道.少年班的建立和思考[N].科学时报,2006-11-23.

  【作者郑庆华 杨森 徐忠锋 王娟 冯国娟,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郑庆华为副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