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着眼“四个维度” 加快民族院校发展

www.jyb.cn 2016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常言说得好:识时者智,谋局者胜,顺势者赢。参照系、坐标区和定位点只有在大势、全局和机遇中去寻找,才能找得到、选得准、定得住。在新的形势下,民族院校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思维体系和思想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深刻理解和把握“有特色、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目标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认清“为什么”的重大意义,廓清“是什么”的丰富内涵,理清“做什么”的发展思路,从宏观、微观、纵向和横向四个维度去辨方位,查不足,找支点,谋突破。

  定位发展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只有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工作中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善于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协调起来,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才能掌握主动权,下好“先手棋”,不畏浮云遮眼,不为风险所惧,不因干扰所惑。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截至目前,我国综合类民族院校达15所。半个多世纪以来,民族院校不仅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自身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态势下,要进一步加快民族院校的发展,制定规划、描绘蓝图,深化改革、解决难题,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坐井观天”,或“夜郎自大”,或“自娱自乐”,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早已行不通了,必须习惯于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提升“知势”之能,养成“识势”之明。

  要胸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这一工作的大局,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决反对腐败,维护国家安全,营造稳定周边环境,处理好大国关系,等等,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坚定政治定力,增强发展定力,保持战略定力,坚守民族院校服务地方和区域发展、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工作大局、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办学宗旨,自觉将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基点放到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上去,主动把学校工作的布局和谋划置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全局中来,找准自身的定位,以全局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的社会责任、特殊使命、核心能力、建设目标,努力办受人尊敬、同行认可、社会信赖、师生骄傲,让党放心、让人民更加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找准攻坚难点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和重大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新的五年规划蓝图、擘画方略,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新论断、新部署,对民族院校办学提出新期望、新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倒逼学校必须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内部体制机制的严重制约和新老问题的重复叠加,严重制约了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深化内部综合改革势在必行。

  紧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大学章程为龙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以责权统一为原则,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并行,突出办学主体,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治理体系;以公平公正、优质高效的资源配置为手段,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健全和完善集聚高层次人才的体制机制、人事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格局,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使主要精力和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地集中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使各项工作的重点更加有力地集中到加快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上来。以更加有利于调动各级组织及各族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利于汇聚各族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更加有利于发挥办学资源的最大效益,更加有利于激发办学治校活力,更加有利于从长远和根本上增进师生福祉,更加有利于特殊使命的履行作为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加快发展的战略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学校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倒逼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院校特点,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民族大学提供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把握着力支点

  民族院校创办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数代民族院校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彰显了办学特色,形成了办学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纵观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院校的发展轨迹,其办学方针始终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相联系,始终与民族地区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始终与开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契合,业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以及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总结民族院校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极端重视发展机遇,善于抢抓发展机遇,且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大发展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助推民族院校加快发展“四两拨千斤”的战略支点仍然在于抢抓战略机遇。一是要抢抓转型发展的机遇。提高质量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如何乘国家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强劲东风,沿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方向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思考和及时回应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的问题。二是抢抓依法治校的机遇。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体现法治精神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富有法治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夯实民族院校迈向正规化、现代化的基础。三是抢抓深化改革的机遇。通过主动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转型升级,满足社会需求,让人民更加满意。四是抢抓民族工作的机遇。要着眼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并在融入和结合上下功夫,在苦练内功、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上做文章,这既是民族院校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对民族院校办学实力的综合检验,更是对民族院校使命担当的深度考核。五是抢抓党和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扶持力度的机遇。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对民族高等教育聚焦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服务改善民生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如何按照国家要求把好脉对好焦,并借助一系列新的扶持政策和实施民族院校建设工程以及教育部、国家民委和地方省(市)人民政府共建民族院校等的良好契机,顺势而为,主动作为,稳中求进、进中求快、快中求好,全力打好竞进提质、转型升位的翻身仗,需要民族院校重在提早谋划,重在统筹安排,重在周密部署,重在全力推进。

  聚焦赶超重点

  《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如此,学校办学也不例外,有比较才有鉴别。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立足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民族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民族教育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能力更加重要;服务国家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民族教育应当也必须有更大的作为;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如期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民族教育迫切需要补上短板、后发赶超。如何更好履行三个“重要基地”和一个“重要窗口”的基本职能,全面彰显其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民族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正视问题、直面不足,坚持看清矛盾求发展、解决问题促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在世界的排名和影响力也逐步提升。尽管如此,中国高校距离具有一流的国际声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培养出大批的精英人才、充足而灵活的办学资源、完善的管理构架、较高的国际化水平等共同特质的世界一流大学尚有相当的差距,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民族院校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整体上在特色的优势学科、拔尖的创新人才、优质的师资队伍、创新的科研成果、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创新的良好氛围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差距明显,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更是任重道远。

  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既要瞄准国际公认的基本内涵,也要体现一流大学的共同特质,更要彰显民族大学的自身特色。首先要有体现民族大学本质属性、社会责任、特殊使命、价值追求、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规律的先进理念;熟悉民族工作和高等教育工作并善于推动二者有机结合并进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多民族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有辐射、支撑和引领民族地区区域发展,相对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学科专业;具有符合各民族师生特点的高质量管理与服务,融大学精神与民族特色于一体的高品位校园文化。其次要培养出大批各民族高层次优秀人才,产出适用国家总体战略、利于民族工作决策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大批服务在民族地区乃至全国各条战线的优秀校友。此外,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总而言之,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就是要以战略管理为牵引,紧紧围绕“质量、特色、创新”等重要方面狠下功夫,并牢牢抓住决定科学研究水平、决定服务社会层次和决定大学文化层次的学科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这一“牛鼻子”,全力破解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提高难、浓厚学术风气营造难等制约因素,以学科内涵发展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人才队伍,弥补领军人物缺乏、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缺乏、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奖项缺乏的短板,使特色得以彰显,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意见[Z].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文件选编[1996-2007](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杨胜才.论民族院校的地位、方位和品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5(12).

  【作者杨胜才,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