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推进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

www.jyb.cn 2016年08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医教研整合是世界一流医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它将临床、科研、教育三者密切融合在一起,使临床治疗、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医教研整合的理念在实践中体现为世界一流医学教育机构大多拥有一流的附属医院,如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顶尖医院;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也都在不断加强校本部与附属医院的融合,形成高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

  我国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是伴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布局结构的调整而产生和发展的。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75所部属高校拥有附属医院105家,其中80余家为三甲医院。与其他社会医疗机构相比,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具有独特优势,包括科技人力资源汇聚、创新基础条件优越、科教融合优势明显等。

  当前,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面临国家和区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的新机遇,医教研协同发展是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实现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建设一流大学附属医院的外部要求的有机统一。医教研协同发展应该成为附属医院内涵发展的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实现医院运行效率和服务绩效的提高。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平台和资源优势,探索附属医院内涵发展的有力举措,是高校和附属医院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总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实践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打造医教研共同体提出了若干思路和举措,可为同类大学附属医院发展提供借鉴。

  新形势下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意义

  世界医疗科技革命性发展、医学模式深刻转变、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类健康问题面临更高难度挑战的大背景,正促使医院建设的发展理念及管理模式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在此背景下,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医教研协同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作用也将更为显现。

  1.把握医学学科、医学教育和医学产业发展新趋势

  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入以及对医疗救护高精尖发展的无限追求,医疗高新技术特别是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的发展,将带动医疗相关学科实现交叉融合发展。放眼国际,医学学科、医学教育以及医学产业这三者的发展明显呈现出了新模式、新态势和新趋势。同时,建设“研究型医院”也对高校附属医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推动医院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与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和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2.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助力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确定了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目标。一般而言,以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为主体的生命医学板块是综合性大学高水平科研和卓越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增长点。因此,进一步探索附属医院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学科交叉、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在新的背景下,附属医院要成为协同培养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夯实一流学科人才队伍的重要载体、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进而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供助力。

  3.破解附属医院在新一轮发展中面对的难题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需求,我国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附属医院在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摇摆不定,在应对社会医疗需求的紧迫性和未来医学人才培养、前沿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之间尚未找到最佳平衡,医院对教学、科研投入不足;二是医学院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发展的纽带关系尚不牢固,附属医院在支撑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有待提升;三是一流医院与一流学科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缺乏;四是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发挥尚不明显,医学和工科、信息、理科、人文、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协同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需打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将医教研协同发展作为基本定位,真正实现附属医院的内涵式发展。

  推进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浙江大学拥有7家高水平附属医院,近年来,学校事业蓬勃发展,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面腾飞,浙江大学整合高水平人才、学科、资源优势助力附属医院全面发展,附属医院在优化学科布局、改善学校声誉、推动社会服务等方面对于浙江大学助益良多,学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在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强化学科依托,健全制度体系,着力提升附属医院教学科研水平。学校出台一系列教学和科研激励政策,强化附属医院重视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导向,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促使医院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学校将临床医护人员的教学绩效和科研水平纳入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破解临床教学质量评估难题;创新医学学科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统筹规划学科点、学位点和研究所,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7个,形成了具有一定体量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临床医学学科生态体系:在由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牵头制定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小儿内科位居第三,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位居第四;在“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学位居第一、普通外科学位居第二。

  医教协同,聚焦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卓越医师培养内涵。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建构标准化、规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是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教育与医疗卫生机构的紧密联系是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的最直接途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拥有核定床位数1.167万张,2015年门急诊数146.308万人次,住院数4.976万人次,住院手术数2.204万人次,充足的临床教学资源与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成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强大动力。学校在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中,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建立具有浙江大学特色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八年制、五年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改革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制度。浙江大学启动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模式,利用全程导师组制实现临床多学科协作培养,注重博士后人员临床思维水平、临床工作能力和临床教学、研究创新能力相结合,培养卓越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

  医研结合,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研究,带动临床医学板块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临床医疗是临床科研的基础,临床科研成果必须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得以验证和应用。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积极服务国家健康战略,瞄准生物医学前沿和民众健康需求,营造活跃的临床学术氛围,激发临床医生科学研究的热情,通过项目凝聚研究团队,从研究临床的疑难杂症入手迅速提升了临床科研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单从高水平创新成果来看,“十二五”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获国家级科技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教育部一等奖5项;医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持续增长,承担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专项3000万元以上项目6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数占全校三分之一;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提高,发表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论文共计5700余篇,论文质量也逐年提升。

  进一步打造医教研共同体的方法和路径

  临床医疗与医学研究、教学协同发展既是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其内在使命,措施如果得力,必将实现1+1+1>3的显著效果。医疗、教学、科研迫切需要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既要体现在医院发展目标上,也要体现在学科发展上。

  1.创新体制,加强考核,促进附属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

  在学校层面,要从进一步优化管理、统筹资源的角度改革完善医院管理模式。浙江大学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担任主任的医院管理委员会,协调学校、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关系,立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愿景来加强对附属医院发展的研究、统筹和指导,加强职能部门对附属医院的服务功能,推动医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协调附属医院间的合作,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共同发展。医院管理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对附属医院的评估考核,引导附属医院从单纯注重规模扩张转变为以公益性为宗旨,以高水平人才集聚、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管理运营带动高水平临床医疗服务的发展新模式,保证医院对教学、科研的有效投入。

  在制度体系方面,创新附属医院人事管理和薪酬制度,设计合理的学术分类聘任、评价考核和晋升制度,激发临床医疗人员对教学、科研的热情。探索单聘与双聘结合,业绩、职称互认,专职与兼职结合,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的多元化聘用方式,集聚一批面向临床、服务临床、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临床医学科学家。

  2.打通基础与临床研究,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

  一流医疗和一流研究是互相推动协调发展的,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应采取更加积极举措,加强对临床科研的公共技术支撑。在“十二五”期间,浙江大学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和基础研究需求目标,重点设置和建设了生物医学电镜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等公共平台,以及脑交叉研究中心、肿瘤交叉研究中心和干细胞交叉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这些平台和中心有效地向附属医院开放,吸引更多更好的临床医疗人员自觉加入到相应研究中来,提高利用率,为学科提升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要积极借助现有的转化医学研究院、医学中心、临床研究所,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贯通,因地制宜选择若干重大疾病和应用技术开展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逐步改善医院的科研投入方式和激励模式,进一步激发医院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

  3.促进医工信等多学科交叉,开展协同创新

  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完备,具有开展大跨度交叉学科研究强大优势。附属医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医学创新中心,通过交叉学科研究生名额配置、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教授和临床主任医生互聘兼职、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切实打破学院、学科和附属医院之间的壁垒,发挥附属医院主体优势,让更多的教授、医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协同创新中来,使高精尖技术走向临床应用。例如,浙江大学目前正在筹划建设依托附属医院的开放式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临床重大疑难问题,产出高水平集成创新成果,在推动医学本身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综合性大学及附属医院的独特创新优势。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深入推进,大学及附属医院应将临床学科建设与“互联网+”、精准医疗等变革和挑战相结合,加大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步伐,通过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与临床合作,开展临床生物信息和数据收集与分析,发展医学信息学和数字化医学,为临床研究提供服务。

  在学校层面,进一步强化医学板块与生物医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理工科的学科的协同创新,在医疗仪器与装备、医用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研制等方面谋求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赵阳,李磊.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对附属医院管理模式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6).

  [2]张文燕.向美国最好的医院学整合[J].中国医院院长,2012(9).

  [3]唐景莉.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师——访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

  [4]王发强.研究型医院发展历程与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1).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