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

www.jyb.cn 2016年08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路径。高校大学生通过多元化、开放式的形式欣赏音乐,可以有效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在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

  音乐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包含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智力素质等方面。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既有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升华,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为了贯彻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针,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则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目前,音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音乐欣赏课程则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课程,是高校大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其地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音乐欣赏课程更是被纳入到普通高等学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音乐欣赏课程正逐渐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广大青年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审美水平,陶冶高尚情操,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音乐欣赏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独特价值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与音乐存在着联系。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音乐艺术工作者。在普及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音乐教育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提高大学生内在的审美修养境界和艺术鉴赏能力。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是高校开展美育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

  1.音乐欣赏课程是培育大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关键载体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声音符号,用以表达人的所思所想。音乐是有目的、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怀。音乐对于社会也具有一定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乐”作为“君子六艺”之一,备受重视。《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恭敬而温文。”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这些都说明了音乐作为感性的艺术形式传播着理性的社会道德,在培养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精神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大学生可以在学习乐理知识,了解乐谱的渊源,在品鉴乐曲的同时,理解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和品质。如广为流传的古筝曲《苏武思乡》,乐曲取材于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载,但始终坚定不屈、忠汉不移的典故。乐曲一开始采取了深沉、抑郁的旋律和缓慢的节奏,使人仿佛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两鬓斑白、额头布满皱纹的暮年苏武手执牧鞭艰难地放牧在北海边的情景,同时也表现出了苏武远离中原,困居他乡的苦闷心情;接着曲调渐趋明朗、激昂,表达出苏武对汉朝壮丽山河的怀念,以及决心排除万难返回中原的坚强意愿;乐曲结束时,多次出现用苍劲有力的扣指奏出的低沉愤懑的音调,表现出苏武对匈奴统治者的愤怒反抗和忠于汉朝的崇高民族气节,整首音乐对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并发奋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2.音乐欣赏课程是健全大学生高尚审美能力的重要路径

  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家在自然、社会以及人的心灵与情感世界中发现美的东西,随之进行创造和表现,欣赏者则对音乐家的审美创造进行欣赏、理解、感悟,欣赏其中的乐动,理解其中的节奏,感悟其中的韵律。美的心灵、美的情趣、美的审鉴就是在曼妙的音乐视听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并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而发展起来。

  音乐欣赏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通过品味美妙的音色、优雅的旋律、律动的节奏、丰富的和声、清晰的结构,获得美好的审美感受,从而感受到美的内容、美的情绪。情绪是音乐欣赏中最为灵动的心理因素,所以大学生聆听《好日子》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生活是那么美好,一定好好珍惜;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时候,内心会激昂,热血会澎湃,精神会振奋;吟唱《雨花石》的时候,就会感到时间的恒远、岁月的沧桑;演奏《二泉映月》的时候,仿佛又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过去往事的悲伤。这种通过声音感受的艺术审美过程可以大大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自觉生成正确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

  3.音乐欣赏课程是打造大学生健康身心的有效手段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提高人体机能、锻炼人的体质。经常练习声乐,如同是做口腔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锻炼呼吸功能,增强肺活量。练习管弦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性、敏锐性。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声乐还是器乐,都是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艺术形式,这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练,同时由于音乐对学习中的精准度要求比较高,要想较好地完成演奏,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轻巧的细心。从管理学的角度看,音乐还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音乐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合唱重唱齐唱,合奏重奏协奏,只有协调一致,才能打造出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有时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声波频率会引起体腔上反应,声压可刺激大脑皮层,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实现心灵上的和谐。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正处于青春期的尾声,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极易产生急躁、冲动等心理健康问题。为此,音乐欣赏课程应因势利导,引导在校大学生倾听经典剧目。比如《阿依达》是创作于1870年的一部意大利歌剧作品,该剧通过感人的咏叹调与重唱,壮阔的合唱,气势恢弘的管弦乐,精美的音乐剧场面,描写了距今约3000年前古埃及法老王时代一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整个音乐过程,时而是热烈的D调,时而是哀怨B调。大学生在欣赏聆听该剧目时,心灵和情感会随着音调而起伏,压力可以得到舒缓,身心可以享受愉悦。

  进一步实现音乐欣赏课程教育方式多元化

  当前,音乐欣赏课程逐步成为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方面,音乐欣赏已经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结合时代气息,高校将特色的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之中,已经使音乐欣赏课程成为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但是,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设置与内容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例如,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内容模式还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创意。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进行一段时间后缺乏持续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学生掌握的音乐知识依然较少,音乐素养依然不高。针对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在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时要注重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与创新,实现音乐欣赏课程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首先,设置不同的音乐场景,让大学生放下“听不懂”的包袱,引领大学生走进音乐殿堂。由于音乐艺术的基本材料——音响没有造型性和语义性,所以许多大学生感觉难以欣赏音乐,尤其是严肃音乐。为了让学生能够“听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要求大学生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去感受不同的曲风,或舒展、或安神、或愉悦、或激动、或澎湃,使大学生沉浸在曼妙的音乐氛围中。与此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要解释不同音色、节奏、旋律的特点,使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到不同的音乐形式及各种乐器的器质。这样的音乐欣赏课程不仅使欣赏音乐过程生动鲜活,潜移默化,更让大学生的身心都得到无限放松,享受超乎听觉和情绪之外东西,让音乐激活青年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

  其次,精选音乐经典剧目,采取看、听、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全身心立体式投入音乐意境中。如《大河之舞2舞起狂澜》是爱尔兰音乐的瑰宝,其中包含有标志性的爱尔兰踢踏舞乐、弗拉门戈舞乐、美式现代交响乐,而且还很好地融合了踢踏、恰恰、探戈,街舞等音乐形式。在这段著名的音乐剧中,风笛、小提琴、铜管、架子鼓的演奏,精美的舞蹈,还有流行音乐的电音贝司、西班牙吉他等多种西洋乐器的合奏,都伴随着歌唱的形式表演了出来。在音乐欣赏课上讲解该音乐剧时,首先要让大学生了解该剧目的发展历史;随后,给他们放映现场高清录像,分析现场表演的特点,让大学生深切体会跨文化、宽领域的音乐风采;最后,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探讨,或根据节奏进行简单创作并自娱自乐。

  再次,结合本地音乐的地域特色,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乐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中,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如赣南采茶乐,属于闽粤赣客家民系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赣南采茶乐融入进高校音乐欣赏课堂之中,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重新设计课程,并结合健身阳光体育活动,编排了独具一格的采茶韵律操,让采茶乐的内涵、曲目、表演形式充满趣味性,达到健与美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通过对客家人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表演,增强了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音乐修养水平。

  最后,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既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校风校貌的直接体现,是高校精神的纽带,是高校集体意识和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是吸引和团结师生的精神磁场。高校要善于将音乐欣赏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作用,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建立起团结、友善、互助的集体氛围。同时也可借助校园文化进一步丰富音乐欣赏的课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到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中,将课堂直接对接舞台,让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表演中欣赏音乐之美,在音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愉悦。

  参考文献:

  [1]程春云.艺术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于威.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宋谨.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5]张明志.爱与恨交织的永恒悲歌——威尔第歌剧《阿依达》音乐美学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