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爱国主义研究的学术化和科学化——“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www.jyb.cn 2016年08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精神实质、突出特征和具体要求,为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传播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2016年6月,由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20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深化基本理论研究,创建爱国主义的中国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2月30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与会专家认为,当前,要推进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必须深化爱国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创建爱国主义的中国话语。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认为,当前爱国主义研究还没有获得独立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其中的概念甚至命题还缺少精确的表述和严谨的探讨,无法为日常生活中的宣传教育提供坚实有力的学术支撑。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爱国主义研究的学术化和科学化。要辨析爱国主义的概念,深入分析“爱国”“爱国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要结合当代中国新的历史条件科学认识爱国主义内涵和特征;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爱国主义不断深化发展的思想脉络。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性和时代性兼具的论题。北京师范大学王树荫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认为,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围绕爱国主义产生了许多新的议题。爱国需要维护本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同时,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也必须维护他国的利益,我们要积极应对和防范西方国家制造的爱国主义陷阱。西北师范大学王宗礼教授认为,要注意把握爱国主义和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必须以政治认同为前提,是对特定国家的一种忠诚。华东师范大学余玉华教授认为,考察爱国主义可以放到中国精神的概念范畴内来进行,爱国主义不仅贯穿于民族精神之中,而且还贯穿于时代精神之中。 爱国主义集中表征着人们内心世界对国家存在发展的真实意图、精神态势、价值观念和理想信仰。兰州大学李东坡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深化爱国主义研究,需要借助复杂性理论,审视爱国主义的系统性构建、应对爱国主义的复杂性问题、推进爱国主义的科学性培育。武汉大学张哲对2001-2015年的1000余篇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爱国主义研究的主题热点主要分布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民族主义”“国家认同”等领域,并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研究联系紧密。 进一步拓展深度广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明辨爱国之理、孕育爱国之心、涵化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行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016年1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对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纲领性要求。与会专家认为,当前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紧密结合形势政策变化提出新思路。 北京大学宇文利教授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忽视和回避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适合思想多元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中央财经大学冯秀军教授认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基础,要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和谐;二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融入社会生活,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三是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视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邱吉教授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需要依靠制度化、规范化和生活化,从理的层面、法的层面、道德的层面来推进完成。 在社会交往、历史记忆、文化熏陶和政治强化等多重作用下,爱国主义不断孕育、代代相传。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提出了家长教育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关系的问题,认为家长教育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当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福建师范大学廖志诚教授等认为,要摒弃凡事只从本民族或本国利益出发的思维定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思考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前途命运。集美大学肖仕平教授认为,越是全球化,就越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民族文化、制度自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立足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树立共同体意识,夯实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民族地区一般地处边疆,事关边疆稳定与祖国统一;民族地区涉及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双重认同问题,事关民族团结;民族地区涉及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会专家认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阐释,必须关注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 兰州大学王学俭教授认为,爱国主义因其时间向度的演进而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又因其空间向度的展开而具有地域性和层次性。民族地区爱国主义地域涵养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因势利导。一是推动文化互动,增进西北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注重信仰互鉴,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是促进情感共享,强化“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记忆。 加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从一般的层面关照爱国主义精神及教育方略,还要结合实际情况着力推进。中央民族大学刘树宏教授认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二是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第三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第四是爱我们的国家,这四个主要内容和根本要求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新疆师范大学孙秀玲教授认为,正确认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是增进文化认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要深化对“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的认识。北方民族大学王永和教授认为,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要更加关注国家层面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发展阶段,不夸大或不过分强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而是注重强调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北民族大学马毓新教授认为,由于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宗教信仰性的不同,如何使得少数民族学生爱国爱教、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自信心留给自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郎雪霞副教授认为,要强化主题实践,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国家观念、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意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