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大有可为
www.jyb.cn 2016年08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的价值目标和历史使命,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应抓住机遇,分析政策利好,确定建设目标,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在“双一流”建设中积极作为。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跨越发展提供利好政策 广义的地方高校是与“中央部属高校”相对,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分为省属国家“211”重点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地方性直属高校三大模式。本文所论的是狭义的地方院校,特指地方性直属高校,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取得重大发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是,重点建设也暴露出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双一流”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打破身份壁垒,鼓励公平竞争,为地方高校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 首先,打破身份壁垒,地方高校不再具有等级束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划分为“985”“211”、部属高校、地方院校。这种固化的身份秩序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其实质是资源配置和评价分类问题。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国家将主要财力投向少数重点高校,地方高校没有获得应有投入和扶持。同时,身份标签也影响社会、公众对地方高校的认知与评价,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和发展等方面面临各种身份限制和尴尬。这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活力。“双一流”建设解除了等级束缚,强调统筹推进,易于地方高校获取资源,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其次,鼓励公平竞争,地方高校拥有平等发展机会。《方案》提出,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尽管从整体上说,地方高校与少数重点大学相比,在竞争中还处于明显劣势,但“双一流”建设以绩效为杠杆,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配置“终身制”,让地方高校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国家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地方高校只要自身建设实施有力、成效明显,就能持续不断地获取发展资源。为了吸引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还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地方高校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相关资金给予引导支持。这说明,国家已经把建设一流的目光从原来的少数重点高校投向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地方高校推进发展、建设一流将得到国家更多关注和支持。 再次,避免恶性竞争,地方高校创优创特潜力巨大。过去,高校学科、专业重复交叉的问题既造成了资源投入的低效和浪费,也造成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在这种恶性竞争中,由于资源相对匮乏,地方高校不仅难以参与角逐,就连原有的优势与特色也丧失殆尽。比如,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等学科、专业本是一些地方高校(有的原是行业高校,现划归地方)的优势和特色,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专业持续走俏,它们成了高校建设的重要领域,少数重点大学牌子响、投入多、吸纳人才能力强,地方高校只能将优势和特色拱手让人。而“双一流”建设强调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鼓励和支持学科差别化发展,这让地方高校不仅能够避免恶性竞争,还有可能获得创优创特的资源和支持。 “双一流”建设为地方高校跨越发展提供广阔时空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三步走”,统筹推进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这为地方高校建设提供了广阔时空。 首先,坚持久久为功,地方高校拥有充足的建设时间。经过多年建设,地方高校整体实现了长足发展,但办学实力依然相对薄弱。“双一流”建设虽不能一蹴而就,却可以久久为功。《方案》以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为时间点,提出了“三步走”建设路径。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尚有三十几年的时间,只要持续用力,就有可能达成目标。同时,《方案》坚持分类建设,对不同的大学提出了差异化要求。具体来讲,少数重点大学要多建设一流学科甚至要形成一流学科体系,从而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或前列;地方高校重在实现点的突破,在某些学科形成优势和特色,进入该学科领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因此,地方高校建设一流虽然任重道远,但可以重点突破。 其次,追求世界一流,地方高校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的重点建设不仅帮助少数重点大学增强了办学实力,还强化了它们俯瞰世界、逐鹿全球的思想意识。正是在主动吸纳全球资源、全力冲击世界一流的意识引导下,部分重点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地方高校是重点建设的缺席者,不仅没有获得发展资源,也缺少了世界眼光。目前,深入发展的全球化正在将地方高校裹挟其中,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京沪广等地域的地方高校的国际意识越来越强,但这种意识更多是一种被动生成。“双一流”建设坚持统筹推进,要求地方高校同样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就促使地方高校不断强化开放发展的理念和交流合作的意识,积极主动地走出地方、走向世界,借助各类资源来发展自己,并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地方高校创建一流应立足现实并积极作为 “双一流”建设提供的利好政策和广阔时空,为地方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无论从办学实力还是国家扶强扶优的倾向来说,当前地方高校在整体上都难与少数重点大学一争高下。因此,地方高校若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扎根地方、面向世界,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实现重点突破、特色发展。 1.立足现有基础,明确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 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在正确审视自身的基础上,围绕“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这需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孤芳自赏;既要脚踏实地,遵循教育规律去发展事业,也要心存高远,以争创世界一流的目标去规划自身。 作为地方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并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建设目标。学校地处首都,扎根于首都和京津冀区域,是北京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从现状来看,学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多科型大学,同时是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无论是从历史渊源、校名和发展趋势来看,还是就机电工程、光电工程、计算机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优势领域而论,学校都与“信息”紧密相连。因此,学校是一所信息特色明显的大学。同时,学校是国防军工定点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单位,具有完备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质。因此,学校还是一所国防军工科研特色明显的大学。 根据办学定位与发展基础,学校确定了总体发展目标:努力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并结合“双一流”建设提出的目标任务,以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为时间点,聚焦学科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确定阶段发展目标。学校的发展目标不再局限于“地方一流”“行业一流”,而是坚持稳步推进、久久为功,争创“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校不仅进一步认识到推进发展的基础和潜力,还充分展示了建设一流的信心与决心。 2.有所为有所不为,厚植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学科是大学组织的细胞,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高水平学科对高校实现自身使命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地方高校整体办学实力不强,短时间内建设一流大学并不现实,应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努力在建设一流学科上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紧密结合办学传统和社会需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确定了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引领学科。这6个学科体现出学校的信息特色,并带动和支撑其他学科发展。学校将继续围绕引领学科和信息特色,加快推进学科建设。一是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突出绩效导向,提升绩优学科,建立合理的学科及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布局。二是发展新兴学科,支持交叉学科,努力形成多个交叉学科和学科群,新建网络空间安全等一级学科。三是强化学科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打通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相互支撑的发展通道;充分发挥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室的作用,为学科发展打造坚实平台。同时,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契合学校学科特色,设立一级学科建设特区,聘请国内外学科及方向领军人才,按照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要求进行高标准建设。 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虽然拥有“双聘”院士、国家级百千万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依然缺乏。为此,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支持计划,以学科建设规划为核心,分领军人才、杰出人才、卓越人才三个层次引进人才,并给他们配备充足的科研平台建设经费和优厚的薪酬待遇;开展“勤信人才”培育计划,促进中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不断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 3.扎根地方和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地方高校必须扎根地方与行业,将建设一流的目标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成为加速地方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才能打牢发展根基、强化办学特色,进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更快地走向世界。 北京已经明确了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京津冀正在推进协调发展,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继续扎根首都和京津冀,不断提升对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学校将继续推进自身牵头的2011北京世界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学校参与的智能型2011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参与到北京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的行列之中。依托学校的北京知识管理研究基地,为打造首都和京津冀智库贡献力量。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装备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为宜居之都和现代化首都圈建设提供服务。加强学校联合清华大学、剑桥大学成立的先进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建设,推进中关村科技园项目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进程,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强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着力引领首都和区域产业升级转移,优化经济结构。 去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具有机械、信息行业背景的北京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服务这两个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也找到了服务地方和行业的最佳结合点。学校将在围绕这两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把智能制造与智能测控、大数据与云计算、信息安全、循环经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争取获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扎根地方和行业,当然需要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的眼光,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当前,学校已与国外50余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紧密合作,并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国外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坚持互利共赢,主动借力发展,争取早日建成一流、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蔡宗模,吴朝平,杨慷慨.全球化视野下的“双一流”战略与地方院校的抉择[J].重庆高教研究,2016(1). [2]张男星,王春春.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思考——访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J].大学(研究版),2015(12). [3]熊丙奇.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6(1).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