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应对工业4.0 加强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www.jyb.cn 2016年08月28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工业4.0”这一概念是2011年4月在德国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问世的。两年之后的2013年4月,“工业4.0”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成为德国面向2020年高科技战略的十大目标之一。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应该熟知“工业4.0”的内涵及主要内容,结合“中国制造2025”,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创新型、综合性职业教育,坚守高职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全方位、高素质、可持续发展。

  工业4.0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所谓“工业4.0”,就是依托机器对机器技术(M2M)、物联网技术(IoT)与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通过网络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融合,以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顾客需求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智能制造、动态定价、价值分享协议等方式,将资源、信息、物品与人进行不断联接,尽可能有效提供制造端直通用户端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进而大力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的转型。解剖德国“工业4.0”战略,其要点可以概括为:一个系统、两项主题、三大集成、八种举措。

  一个系统。“工业4.0”就是“智能+网络化”,即通过虚拟—实体系统(即信息物理系统CPS)将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把资源、信息、物体以及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物联网及相关服务,并将生产工厂转变为一个智能环境。

  两项主题。“工业4.0”的核心内容就是将互联网和物联网引入制造业,建立“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是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和过程及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的实现。“智能生产”的侧重点在于将人机互动、智能物流管理、3D 打印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从而形成高度灵活、个性化、网络化的产业链。

  三大集成。“工业4.0”将传感器、嵌入式终端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通信设施通过 CPS 形成一个智能网络,实现了企业间资源整合与无缝合作的横向集成,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环节的纵向集成,产品价值链形成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工程数字化集成。

  八种举措。八种举措是“工业4.0”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主要体现在:制定技术标准和开放标准体系,建立复杂的模型管理系统,提供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和保障机制,创新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加强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健全规章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工业4.0对人才需求的挑战

  在“工业4.0”时代,工人是否会被机器替代?信息化、综合化的智能工厂是否还需要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专家?答案是肯定的。面对“工业4.0”这种人机关系的深刻变化,与先进制造技术相适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形成和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恰恰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最大挑战。在“工业4.0”中,具有知识型技能劳动者实际上成为战略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了以下变化: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将会大量减少,复杂设备的通常人员也会逐步退出,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

  一是知识型技能劳动者逐步替代岗位操作者(蓝领工人)。“工业4.0”时代,智能设备逐步替代单一岗位技能的劳动者,制造生产已不是生产线上的半熟练工人(蓝领工人)为主了,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劳动者,他们用知识、信息来进行生产规划、协调、评估和决策,知识成为生产的要素。当然,技术技能不会因知识而成为多余的东西,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的人员才能操控智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

  二是由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化。“工业4.0”时代,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在扩大,就业的压力也在增大,劳动力可能不得不经常地变换职业。由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投入使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人员与需要这种人员的岗位在不断重新组合,一劳永逸的就业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从业者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企业人才的岗位工作能力应以职业群为基础,强调从业人员在某一大范围职业中的迁移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

  三是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地域和大数据特性,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懂制造技术,还要懂信息技术、大数据,懂得用创意的方式和顾客沟通,懂得高端、精密、智能化设备调试和维护维修,等等。可见,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除包括专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维修能力等)外,又包括以下能力:能够有效地交流沟通,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工作,灵活的人际关系;乐于解决难题,有分析和概念化的能力;能够承担责任,有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

  应对工业4.0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

  今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如果说在“工业3.0”以前,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育,那么在“工业4.0”时代,其终极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积极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应用技术积累创新共同体,努力推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全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

  1.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专业实体化改革

  完善“三会”模式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并完善了政府策动、契约约束、利益驱动的“三会”常态化运行机制,推进合作办学规范化常态化运行。“合作办学理事会”每年审议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群)发展规划论证,提供行业技术和人才培养标准及人才信息,指导学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研讨,参与制定培养计划,研制课程标准,承担专业课教学,协同推进教学管理与评价。

  优化专业运行机制,推进实体化改革。学校以实现专业四个“一体化”(即:专业管理“教学、教育、产学研、就业”一体化;专业功能“教学、生产、研发、服务”一体化;专业队伍“教师与技术骨干一体”、“学生与员工一体”;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化)为目标,以专业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建设为内容,立足全校、统筹考虑、整体设计、分类选择,积极探索和实践专业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修订并完善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单位经费预算管理办法》,在原有经费预算管理中单列专业(群)运行经费,直接划拨教育、教学、产学研、就业、师资队伍培养等日常工作经费给专业(群),由专业(群)自主使用。制定了《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单位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明确了二级学院与专业(群)的各自职责,将原来属于二级学院的人事聘任权、收入分配权、教学管理权、经费使用权、经营管理权等向专业(群)下放,由专业(群)自主支配、自主运行。二级学院重点对专业(群)各项工作进行规划、计划、服务、指导、督察、敦促与奖惩,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专业(群)工作服务,鼓励和激励专业(群)间的学习与竞争。

  2.持续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一是依托产业,积极推进湖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实行集团内师资、课程、教学标准、实习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共享,建立了集团内职业院校学分互认、学分银行、学分互换制度,推进建立了集团内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的常态机制。二是服务区域职教协调发展,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联合襄阳中高职院校牵头成立了襄阳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襄阳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整合政校企优势资源,推动“政校企三方联动、中高职合作、校企融合、服务襄阳发展”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创新。三是构建高职职业教育联盟,推进区域高职院校协调发展。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立了圈内14所高职院校组成的高职教育联盟。

  努力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一是共建襄阳支柱(战略新兴)产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学校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设备、技术、管理,共建了特种作物种植、中药材资源开发、智能机器人、汽车检测与维修等5个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团队、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中心;利用校内优质实验实训的设备、设施资源,深化与行业企业的融合,新建了建筑工程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等襄阳市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二是积极推进公共职工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在农业、工业、旅游、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共建了3个行业公共实习实训基地,积极开展行业企业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计划;根据企业员工技能素质提升的需要,采用购买服务、委托培训等方式,共建了“机电一体化”职工培训中心,合作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活动。三是建立了学校人才与产业对接机制。学校搭建了行业产业专家与企业联络沟通的“立交桥”,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攻关。以科技特派员、湖北省“三区”人才为依托,建立农业产业人才与企业对接机制;以教师企业实践为载体,强化服务指导能力建设,建立校企长期咨询服务与科技研发的人才输出机制。

  3.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学校联合襄城区人民政府共建了省内第一家地市州、全国第一家高职院校承办的区域性大学科技园,搭建了8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区,包括培育区(晒梦街)、起航区(起航湾)、孵化区(孵化港)。围绕“建成以生物科技产业为主、工业设计、软件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特色突出的国家级区域大学科技园”的目标,建设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中小型科技企业产业基地等3大基地,实现了创新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集聚、创新资源聚集等4大功能,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创客”教育。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人才、设备设施资源,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实际,建立了“襄阳汽车人”“襄职天空训练营”“服饰梦想·家”等3个省级创新型孵化器,开创了一个单位建立3个省级“众创空间”的先河。3个“空间”联合行业协会,整合行业、企业、学校的各类资源,探索工作空间、社交空间、网络空间、资源共享空间的运营模式,搭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平台,建立了空间管理服务团队,设立了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积极推进落实财税支持政策,优化了创新创业环境。

  努力营造创新文化。学校把大爱文化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中,着意营造出一种优雅的园林式校园建筑风格;把创新文化融入实训室,建立了“汽车人”“焙多芬”“机器人”等创客之家,打造了“创业咖啡”“梦想花园”等创新交流空间;把校训精神融入场馆铭牌中,叠印着厚重的文化背景;把“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学生教育理念融入各类教育活动中,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品牌和活动课程;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徐子成,陈思浩,涂 闽.万众创新,打造中国版“工业 4.0”[J].上海化工,2015(1).

  [2]张曙.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12).

  [3]陈渊源,吴勇毅.工业4.0:智能制造决胜未来[J].上海信息化,2014(12).

  [4]蔡泽寰.坚守高职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6-5.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BJA150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