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构建产教融合按需培养模式

www.jyb.cn 2016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随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土建类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日渐完善,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工程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如何加强学生执业能力的培养,应对建筑信息化引领的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挑战,成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分析

  建筑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在计算技术飞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正经历着脱胎换骨的产业升级。参数化设计、三维可视化模拟、全寿命周期管理等制造业理念,伴随装配式结构而来的工业化大流水生产模式等纷纷融入建筑业。这一趋势对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广也更专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建设大投入带来的行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土建类专业在各地方高校遍地开办,具有严重的同质化倾向。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土建类某些人才大量产出的专业,如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生出现就业难,就业质量低;但建筑环境、设备、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供给量不足。同时,行业对诸如掌握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应用等为代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激增,如湖南省建工集团,就采用自办“BIM学院”的模式来解决BIM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各地方高校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换言之,土建类人才的培养现状是:输出量大,但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这直接导致土建类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

  目前,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立足于为行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一定位日趋明确,但在转型过程中,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据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反馈来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分流,殊为不易;相比较而言,分析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错位点,以指导专业综合改革,现实意义更大。

  地方高校土建类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主要源于市场需求在变化,但高校的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教了什么”,如课程体系的设置往往受“学科本位”的影响,以学科的逻辑体系为基准设置教学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时更多的是以能否牢固掌握知识为标准,客观上减少了课程内容与行业实践上的联系;不注重技能,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屑于涉及技能训练,视之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执业能力,则主要通过就业后在工程实践中逐步锤炼而获得。而在改制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传统的“传帮带”机制逐渐解体,就业中“能干什么”成为用人单位的普遍性需求。即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换言之,土建行业目前所需要的,是一毕业就具备初步执业能力的毕业生。

  立足产教融合,构建按需定向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为确保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湖南城市学院提出了“立足产教融合,构建土建类专业按需定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发展目标。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及职场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确定了三层次培养目标:以具备“技术实施型”工程师的初步执业能力作为毕业生职业初期的培养目标;以“工程管理型”执业能力作为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储备;以在职业全周期能葆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最高目标。据此模式,在改革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强化技能训练,构建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团队协作”的多层次工程执业能力培养体系。

  为贯彻“产教融合”,学校以土建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与蓬勃发展的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办相关产业的深度合作为基础,积极探索校企“产学研用”的合作机制;依托丰富的校友资源,在湖南省内、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企业合理布局,通过双方互设教育和研究基地、互派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土建类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效支撑。

  “按需定向”,就是将需求拓展到行业、企业和学生三个层次,充分尊重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身发展,即“三层次需求”和“两种定向模式”:三层次需求,指行业对人才的总体性需求,不同企业对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学生基于自身发展的个体性需求;两种定向模式,指就业定向培养模式(依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毕业生)和发展定向培养模式(依据学生的职场规划需求为学生充实和锤炼自身定向提供资源与引导)。湖南城市学院土建类专业依据“三层次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以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来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

  按需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为以土建类专业见长的应用型地方高校,湖南城市学院深刻领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改革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执业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完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以学生生源结构为依据的培养目标多层次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多模块化和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教学模式多样化,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是结合人才需求确定培养体系能力要求。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建筑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如设计院、施工企业、造价咨询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对人才的需求各有不同。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在针对行业需求进行大量前瞻性调查后,邀请行业人士参与制订。二是对理论课程的体系进行优化。基于能力要求,采取层次分析法对能力逐级分解。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分析满足能力要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充分考虑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前瞻性与动态性,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5+1”执业能力导向理论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文理基础课”“大学科基础课”“专业主修课”“文化素质课”和“自由选修课”模块)。三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在实习教学时段的安排上,充分考虑工程实践的特点,将施工实习与毕业实习设置在第6学期末与第7学期初,涵盖整个暑假。四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强化执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五是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德国工程教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针对自学和自控能力强的学生,制订企业学习方案。以期通过八学期工程引领不间断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忠诚感;八学期产教融合不断线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八学期专业特色锤炼不断线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培养土建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强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创新训练等;突出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环节。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按通用、核心和拓展三个层级,对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分类提出不同要求。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上要达到一定深度,充分体现针对性、先进性和现时性,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根据行业知识特点的变化及能力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整合相关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鼓励教师以教研室或者课题组为单位编写特色教材。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和纯理论式教学,通过以启发、互动为主要形式的现场讲授、案例分析、研讨教学、模拟授课等,增强课程吸引力和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微课建设,在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所牵涉的知识点录制微课的基础上,开展理论课程的微课制作,并以此实现“翻转课堂”的落地。与此同时,加强校内外的教学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在专业实验课程中,保证每个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长。教学设备投入上,加强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要尽可能地添置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相近的设备。以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深层次互动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3.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面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大背景,学院以“现代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理念为指引,将工程执业能力培养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首先,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训练。操作技能从心理学角度,可定义为“习得的,能非常精确执行并且对其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识注意的一种操作”。熟练的技能需要通过大量的有目的的练习来获取,学院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技能考试,工程测量工技能鉴定考试,BIM技术等级考试等。二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此强化和提高技能水平。三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执业技能训练提供保障平台。与北京YJK公司合作建立结构设计软件实训基地,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BIM教学与培训中心,申请BIM等级考试考点等。四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纵、横向科研课题,在实际项目中提高仪器操作、绘图和设计软件使用的技能水平。

  其次,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针对属于“数字原住民”的这一代大学生,因其受网络化影响容易形成碎片化思维的弊端,教师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的知识讲解转向引导学生建构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来锤炼自身能力。在此基础上,我院构建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团队协作”的多层次工程执业能力培养体系,加强了对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工程执业能力培养。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加强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一是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为目标,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针对年轻学生思维敏捷的特点,通过“提问—讨论—发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二是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土建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课内实验与课外开放性实验有机结合,实验室要常年对学生开放,课内没完成的实验课外接着做。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工程体验式、科技竞赛导向式、科研体验式、研究探索式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三是注重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环节,通过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协作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既完成了项目,也做好了毕业设计,还有利于学生就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均达到98%。

  参考文献:

  [1]李建奇.土建类人才执业能力培养改革刍议[N].中国建设报, 2016-1-6(1).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作者:湖南城市学院院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