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www.jyb.cn 2016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的高一级教育,处于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当前,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己任的研究生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瞩目,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科学文化水平以及发展潜力与前景的基本标志。我国已是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培养质量不高、社会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其中,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重中之重。 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实践规范和操作方式,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个问题,这当中又包含了招生、教学、科研、毕业设计、答辩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在目标的确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程与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方法、培养质量的管理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开展和进行的。因此,本文将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和质量管理四个方面出发,探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路径。 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有明确区分 研究生培养目标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达到一定的规格标准。培养目标规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规格要求,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整个培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作用。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和理解知识,而研究生则要求对人类知识有所创新。所以,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诸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同时设有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的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区分: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两者的培养方式也必须各有侧重。具体而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基础理论训练,强调个人研究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主要通过原创性论文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成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注重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控制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过长的情况 研究生培养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使研究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活动过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包括培养年限、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几个阶段。 在培养年限方面,硕士研究生一般为2-3年,博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则取决于学生本人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和科研进展的情况,大多为3-5年。近年来,博士研究生的修业年限呈现不断延长的趋势。为此,各培养单位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规定严格的修业上限时长、适量施加压力等方式,控制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过长的情况。学生若有客观原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计划,经导师鉴定后,可向研究生院申请延期,但也应对延期的时长做出科学合理的限定。 在课程学习方面,最突出问题是多数学校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差别不大,几乎有相同的提交课程论文、报告、科研论文等要求,这种类似的培养方式忽视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发展定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适当降低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要求,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增加实习、研讨课、实验课等多种培养形式。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则应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践,除了教授基础理论课程之外,案例教学法也应成为主要授课方式。 在导师指导方面,我国的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是在开学时选择导师及研究方向,每个导师同时指导多个学生。这种导师指导方式,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导师与学生互相了解不够充分等问题。导师指导方式的改革,可以借鉴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指导委员会的方式。在这一指导方式下,研究生不是一入学就选择导师,而是直接进入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和导师通过长达半年左右的教学活动进行互相观察和了解,最后进行双向选择。该方式中的指导委员会是一个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组织,硕士生指导委员会由3-5人组成,博士生指导委员会由5-7人组成。在培养过程中,指导委员会同导师一样,对研究生的指导起着重要作用。 课程内容更新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构造形态,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回答了“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体现着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特色。 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设置上都应强调基础理论课程,并鼓励学科交叉。此外,还应该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充分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特色,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今后在科研活动中形成创新性的观点打下基础。同时,这也能更好地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和专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职业目标接受教育。 课程内容的更新直接关系到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性和前沿性,课程内容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变化,有利于研究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特别是一些交叉学科,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其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内容更要形成持续更新的局面,从而不断更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其创新思维活跃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形成多元化评价 质量管理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它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进行监控,对培养结果进行检验。 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在质量评价体系中着力形成多元化评价,不仅要考察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参与课题数量等内部指标,也要对研究生社会服务、就业质量、雇主评价等外部指标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要使指标既能充分反映研究生教育的共性,也能科学地体现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差异。 在研究生学业考察方面,考试和课程论文考察应用范围最为宽泛,但在实际操作中,单纯的结课考试和论文并不能完全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质量管理的改革中,应将充分考核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作为研究生学业考察的基本目标。学业考察可以在考试和论文考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口试和答辩等项目,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能够从更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其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提醒,促使其改进。 参考文献: [1]洪煜,钟秉林,赵应生,张筱茜.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2]陈树清.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1982(1). [3]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4]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5]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张颖伟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