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推进省部共建高校发展迈上新台阶

www.jyb.cn 2016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省部共建工作要站在时代高度,规划战略全局,审视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省部共建高校发展迈上新台阶。提炼共建高校特质,凸显其战略地位,是共建高校规划下一步发展的基本依据;扎根区域,彰显共建高校特色发展道路,是发展区域特色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联动区域主要力量,共促共建高校发展,是加快共建高校特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推动力。

  共建高校特质凸显战略地位

  中西部、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省部共建工作重点布局区域。这些区域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老少边穷”的区位条件却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仅凭国家政策扶持和财政拨款,难以激活区域深层创新发展活力,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局势。推动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变国家“输血”为区域“造血”。这既是协调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布局的战略需要,也是持续推动省部共建工作发展的战略依据。可以说,省部共建高校是国家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布局下的产物,自成立之初就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省部共建工作的战略推进和支持下,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共建高校的办学卓有成效:在学科建设方面,中西部共建高校集中了1/3以上的一级学科博士点、65%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6%的国家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建高校承担中西部地方高校30%以上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其本科毕业生在中西部各行业领域中占有很大比例;在社会服务方面,共建高校紧密联系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共建高校办学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根植于其“共建机制”和“区域性”特质中。第一,共建机制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教育部与区域省(自治区)共建高水平地方高校,打破了中央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两级分层管理的限制,改变了单一的纵向隶属关系,增强了地方高校同教育部与有关省、自治区之间横向的交流互动,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和共享。可以说,省部共建高校的共建机制探索衔接了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沟通作用,并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呈现出部属高校、共建高校、地方高校协调发展的高等管理体制新框架。在共建高校的对象选取上则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共建对象均为中西部省(自治区)、中心城市办学实力雄厚的高校,这些高校往往“办学历史悠久、地域特色鲜明”,拥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区域地位突出,这是省部共建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因此,共建高校能在坚持地方特色基础上,贯彻落实中央对地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意见,充分利用好中央和地方资源,对人才、资金、科学技术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引领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好思想库、人才库和科技库的综合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区域性是共建高校立足和发展的根本特质。共建高校大多地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限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区域整体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资源有限等不利情况下,战略性调配人、财、物有限资源,集中精力办好示范性大学是现实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共建高校无论办学实力还是地域影响力,在所属区域内都首屈一指,对其办学支持的倾斜,能够有效提升办学水平、树立起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品牌,进而示范引领区域内地方高校,共同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此外,共建高校所在区域大多地域特色鲜明,地方性和民族性特点突出,经济发展方式与区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区域特殊性都要求省部共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扎根区域,建立起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走一条特色化的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真正将共建高校办学融入到区域发展战略中,切实支撑起区域经济的创新性发展,实现共建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生共赢。

  扎根区域彰显共建高校特色

  区域是省部共建高校生存立足之根,发展振兴之本,强校兴业之基,只有将共建高校的办学发展同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凸显共建高校的战略地位,发挥其知识生产力的作用。共建高校办学发展规模与质量提升的基本前提在于扎根区域。共建高校所在地区大多具有独特的地域区位和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现状和经济发展特点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区域的省部共建高校应致力于区域特性基础上的多样化发展,走与所在区域相适应的办学发展之路,办好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共建高校办学发展与区域发展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共建高校办学理念与定位凸显地方特色,办学过程始终本着“扎根区域、服务区域、建设区域”的原则,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寓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建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取决于其办学是否彰显区域特性、是否符合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并集中体现在共建高校的校地合作之中。总体而言,共建高校的办学特色着重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办学理念衔接区域发展战略。共建高校将自身的办学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衔接区域发展战略:第一种是依靠区域发展战略,衍生共建高校校地合作战略。该种方式以国家战略发展为基本框架,依托省、自治区的发展战略,高校根据区域战略发展需要,制定校地合作战略;第二种是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该种方式常见于共建高校与市、县等协议合作中,双方就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协作;第三种方式是共建高校系列措施规范校地合作。该种方式中,共建高校充分发挥自主创新作用,就校地合作中的协同创新、科技服务、经费管理、奖励办法等环节加以规范监督,在规划基础上深化校地合作。

  科学研究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共建高校作为区域知识创新生产力的排头兵高校,立足国际、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需求,以建设区域、服务地方为己任,做好知识生产、转化、应用、再创新的校地合作链,增强与区域的对接和互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实现校地共赢发展。在校地合作中,共建高校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纵向上构建国家、省、校三层创新体系,横向上加强学校与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特别重视与企业的产业对接,通过平台将学校优势资源,与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互利共享,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共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共建高校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主体和推动力,能够将区域众多资源调动起来,统筹形成发展合力,发挥区域创新的整体效应。

  人才培养面向区域实际需求。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共建高校肩负将人才培养从数量规模提升到内涵质量,把地方人力资源转变为智力资源的重任。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共建高校服务地方的重点在于面向区域实际需求,着重培养区域所需人才。共建高校群体依办学类型划分,有综合性大学、行业特色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三大类,各自都拥有优势和特色学科。综合性共建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学科专业多而全的优势,加强跨学科专业的学习与交流,着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行业特色类共建高校则应充分发挥审计、财经、艺术等特色专业优势,强化对口应用衔接,培养“专业基础牢靠、应用实践突出、操作能力过关”的应用型人才。师范类共建高校则要注重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进行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着重培养各类师资人才。三类共建高校共同形成多元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社会服务聚焦区域重大问题。共建高校作为区域“智囊团”,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解决好区域中存在和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言献策、贡献智慧是其责任和价值所在。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区域重大问题研究。共建高校针对区域发展中的重大转型、民生建设以及潜在发展问题等进行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第二类是委托咨询项目。共建高校受政府、企业等的委托,就某个特定领域或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委托任务并提供可行性方案和建议。第三类是共建高校各单位承担项目。通过重大项目、课题等对接学校科研院所,为决策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共建高校的智库咨询报告不仅为区域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部分高质量决策报告还受到中央和有关部门重视,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

  文化传承创新凸显地域特色。共建高校所在区域是特色文化的集聚地,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共建高校作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加强特色文化的研究,创新地域文化,进而推动地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独特的文化地域条件是共建高校得以形成特色文化研究平台和基地,促进多元文化传承、互动的必要条件。共建高校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文化优势,营造好特色文化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和素养的影响力,辐射带动区域特色文化建设和发展。

  联动区域共促共建高校发展

  政府、企业和大学是区域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三个机构,通过相互作用构成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动力,激发区域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省部共建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效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影响;共建高校也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进一步推动区域的发展。因此,正确处理好区域创新系统中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增强三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形成有效发展合力,推动共建高校办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省部共建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各自都承担着相应的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省部共建高校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地方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人才、科技支撑的重要保障。共建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生产力作用,作为区域创新源泉,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构成。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权威机构,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起到梁桥沟通作用。这一点,对于省部共建高校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尤为重要。由于共建高校在管理上采取“教育部扶持,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方式,可以说,地方政府仍是共建高校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政府职能的发挥对于共建高校的办学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共建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提升速度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虽然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这三个机构都拥有自身独特的功能范畴和作用范围,但是随着机构之间的频繁互动和交流,每个机构自身的功能将被放大,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效能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从其自身办学发展而言,共建高校要整合校内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使之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培养出更多区域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增强高校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使其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另外,共建高校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与当地企业、政府的互动,获得更多区域经费、设备、技术转化等方面支持,延伸共建高校的发展外延,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此外,共建高校、企业与政府合力共建区域创新系统,能够在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为共建高校的办学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更好的资源配置和外部发展环境。共建高校要充分融入到区域创新系统中,形成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坚持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并重基本前提下,联动区域内各方支持力量,优化分配可用资源,共促共建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景莉.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访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校长办公室】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