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这是在国家关于院校转型的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专业集群”的概念。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明确将“专业集群”作为转型发展方案的重要内容。当下,专业集群作为地方高校深化转型发展、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已经形成共识。但是,什么是专业集群、应用本科专业集群有何特征、如何布局、怎样建设和如何保障等问题,也同时成为地方高校必须正确面对和有效破解的问题。

  何谓专业集群

  专业群、专业集群最先是高职院校实践与研究中的热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任务,但没有对“专业群”概念作出界定,对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尝试从“专业集群不是什么”来反向思考和推断“专业集群应当是什么”。

  其一,专业集群不是若干专业的拼凑与堆砌,不是一群“形聚神离”的专业,而是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与产业链上若干个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具有较高契合性和对应性的、存在内在密切联系的专业组合。

  其二,专业集群的设置不是多多益善,不限于一院(二级学院)一群,数量宜少而集约,可以一院一群,也可以多院一群,需要根据产业结构、学科基础、专业现状与发展可能来决定专业集群的数量与规模;也不必(实际上也不可能)对接区域所有产业集群,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选择地构建专业集群。

  其三,专业集群不是将学校所有专业都列入集群,试图囊括学校所有专业,有些专业可以入群成群,有些专业也可以独立存在。专业集群可以着力打造与区域行业产业对接紧密的重点、特色学科专业,实现“有限卓越”。

  其四,专业集群不是一个无序的学术存在形态,不能“群龙无首”“各自为政”,需要充分赋予并发挥“群主”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核心和导向作用;也不能“无根无据”“飘移不定”,地方高校既可以“依核建群”,即构建围绕和基于核心专业的相关联专业组成专业集群,也可以“以链成群”,即构建基于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链,由专业链上的若干专业形成专业集群。

  其五,专业集群不是一夜建成或短时间内速成的,需要通过“重点建设+逐步培育”的策略推进,是一个渐进建构的过程;专业集群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需要学校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科专业实际,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在建设过程中调整和优化,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

  其六,专业集群不是高校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独角戏,需要学校确立“他方视角”“以他方为中心”的思维,克服仅仅限于学校视角或限于学校需要与利益的观念,主动考虑行业产业等校外因素对专业及专业集群建设的影响。

  基于上述认识和地方高校调研,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

  应用本科专业集群有何特征

  当下专业集群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专业建设的高频词,高职专科专业集群与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的共同之处必然是都具有前述专业集群的基本内涵,那么,两者有何区别?应用本科专业集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

  地方高校不能照搬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集群,又要区别于高职专科专业集群建设,其独特的构建形式及运行机制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一些学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关于应用本科专业集群建设的研究观点大致有三点共同之处:一是强调学科支撑或引领作用,建设以优势学科为核心或基于学科基础的专业集群;二是突出紧密对接产业集群,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为区域产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三是充分体现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理念,在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视阈打造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集群。地方高校因其办学类型的应用型、办学层次的本科要求等特殊性,专业集群布局是以“以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的“职业联系与学科联系的复合”作为专业集群布局的基点和依据,而不是仅仅以“与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职业联系”或“与学科对接的学科联系”为基点与依据。

  地方本科高校与高职专科院校重要的区别在于:地方本科高校既有专业属性又有学科属性,既要开展专业建设也要开展学科建设。应用学科建设与专业(集群)建设虽然建设目标、主要内容、着力点有所不同,但都对接和契合区域产业所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方向一致,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专业集群布局与建设时,不能忽视学科基础、学科属性与要求,要基于学科基础等相关因素,但又不局限于学科思维、学科逻辑体系来布局和建设应用本科专业集群。

  基于学科专业的密切关联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考虑,也有不少地方高校直接提出建设“学科专业群”或“学科专业集群”。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将学科专业建设一同规划布局,一起培育建设,提出了“学科专业集群”概念与建设方案。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本科办学较早的地方本科院校、一些独立学院因其有较好的学科基础,或可以借助母体院校学科力量建设学科,因而这些院校中的大多数比较认同“学科专业集群”概念。

  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建设中心有关负责人提出了“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的全新理念及具有的“四个内涵特征”,即产业链与创新体系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继续教育、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行业智库、创新创业高度集成;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网络协同四位一体协同推进;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体系化发展能力。“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集成并且超越了专业集群、学科集群、产业集群,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发展方向。

  专业集群如何布局架构

  地方本科高校专业集群首要的是做好谋篇布局和科学架构,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广泛深入地对专业集群进行调研分析

  专业集群建设的调研一要广泛,包括区域或地方产业结构及变化趋势,同类院校、区域性大学专业集群建设情况,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体系、优势特色及支撑条件等,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在校学生、毕业生代表及第三方专业满意度调查等等;二要深入,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岗位技能结构以及行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用人条件、招考要求及方式等进行专业集群人才需求调研,系统梳理学校已有专业的分类组合和核心(主干、优势、品牌、特色)专业,确定以产业链或产业链相关环节(如研发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营销等环节)为主线构建专业集群。

  2.自觉理性地做好专业集群的顶层设计

  专业集群布局重在做好顶层设计,要结合转型发展方案制定专业集群建设方案,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将专业集群建设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常熟理工学院是2004年在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的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本的,时任校领导坚持从学校应用型办学类型定位和以理工为主的学科专业定位出发,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整体考虑学科、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对接,提出“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的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管理工程等六大应用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与专业格局。经过多年办学探索,常熟理工学院专业群落布局已经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已经显现。

  3.基于学科专业一体化和交叉发展布局专业集群

  地方高校应当统筹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构建与产业集群紧密对接的、学科与专业交叉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如河北传媒学院构建以传播学和影视艺术学为学科支撑的、与文化产业紧密对接的学科专业集群,重点建设2个主学科专业集群:一是以传播学为支撑,涵盖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编辑出版、广告传播等专业的传播类学科专业集群;二是以影视艺术学为支撑,涵盖音乐、舞蹈、表演、编导、摄录、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艺术类学科专业集群。同时,将传播学、艺术学分别与IT技术、管理学、语言文学类专业融合,构建3个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群,使计算机类、管理类、语言类专业不再是工具性的、单一的“纯专业”,成为与学校传播学、艺术学这些优势特色学科相融合的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型专业。在对接产业集群的同时,突显了学校学科特色与优势,较好地体现了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和学科专业交叉发展建设集群的思路。

  4.基于有限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专业集群

  地方高校专业集群具有学科性和亲产业性两大特征。其一,专业集群内的专业是对接区域某一行业、产业或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的具有一类专业共性的专业形态。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有利于基于集群内各专业相同的工程活动对象和相近的工程技术领域建立可以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平台。其二,专业集群内的专业可能是学校依托某一学科基础相对优势或特色的专业衍生而成的一类专业,群内大多数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也必然会形成基于相同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专业团队,有利于共建共享有限的师资队伍。其三,地方高校在办学中面临着由校、系向校、二级学院、系内部管理体制转型,在调整二级学院设置时,可以基于专业集群构建相应的二级学院。

  专业集群如何建设

  专业集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有效推进地方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角度,需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厘清专业集群建设的架构

  专业集群建设的架构一般包括专业集群的名称和数量、相关专业集群对接的产业链、主干(核心)专业、支撑专业、所对接的中高职专业及其逻辑关系。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重点建设的汽车专业集群来说,汽车专业集群紧密对接广西柳州地区的汽车产业链,所对接的中高职专业包括办学所在区域中职、高职专科的汽车营销、汽车电子技术与检测等专业,主要是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对接培养3+2、3+4等不同模式的高职本科人才考虑,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2.实施专业集群的特色发展战略

  坚持“集中资源、保证重点、形成优势”的原则,注重将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特色化培育,带动专业集群内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引导优质资源向专业集群汇聚,支撑专业内涵建设的持续深化。如钦州学院围绕学校海洋特色的办学定位,将机械工程专业集群定位于临海机械、港口机械、船舶制造机械,与区域高校及全国同类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错位发展;重庆科技学院深化学科专业群与“两业两域”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到2018年,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等重点发展特色学科专业集群在校生本科生的比例不低于50%;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紧密围绕重庆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布局学科专业,重点建设教育服务、健康服务、营商服务三大专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三环联动、链环联通”的专业集群建设特色。

  3.建立并逐步优化专业集群运行机制

  专业集群建设需要相应的机制保障。一要建立专业集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先入群,后调整”的原则,前期根据产业链需求将所有专业全部入群,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淘汰服务产业链关联度不高的专业;根据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集群内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及增设产业链需求相关新增专业并纳入专业集群,不断推动专业集群的整合;二要建立以专业集群协作组织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机制,依据协同创新、合作双赢的目标,建立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专业集群对接合作的有效载体——科研、教学联合体,并形成各科研、教学联合体之间及其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机制。也可以成立以区域产业为纽带的专业集群协作组织,即由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产业骨干企业参与的产教联盟,落实专业集群与具体产业的对接;三要建立以专业集群为基础的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机制,如基于专业集群建设探索行业学院、特色学院、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四要建立专业集群内招生与转专业机制,推进基于专业集群的分大类招生制度改革和相对灵活转专业的制度改革;五要建立以“重点专业集群建设”申报与立项的项目推进机制,参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和院校评估、专业评估的要求,抓好专业集群内容主体和内涵建设以及专业的条件建设;六要推进基于专业集群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使管理体制与专业集群建设及相关改革相响应相匹配。

  4.加强基于达成专业集群内在要求的内涵建设

  专业集群建设要达成三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达到专业需求。分析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要素对所对应专业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服务需求。参照工程认证和“卓越”标准,联合行业企业完善专业群内各专业建设标准。二是达到共性要求。分析产业链对专业集群内部各专业的共性要求,根据“共性要求”建设面向产业链的相关课程群。三是达到相互关联要求。分析并适应产业链各关键环节、关键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包括相互衔接、协作、渗透、交叉融合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服务专业集群内部各专业之间相互关联的要求。

  5.建立专业集群建设的内部和外部保障机制

  从地方高校内部层面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在组织架构上,校、二级学院分别成立各专业集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建立多级责任制,实行分层次管理,明确校长、教学副校长、发展规划处、教务处、二级学院、系或教研室主任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在政策保障上,学校出台支持专业集群建设的指导意见,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招生与专业培养改革(按专业大类招生后,在专业集群的专业中自主选择分流培养),经过1.5-2年的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学生个人志愿、学生成绩和专业发展规划实行专业分流培养;在人力资源上,根据专业集群规划制订或修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集群建设需要配足、配强各专业集群及群内专业负责人、课程群或课程团队与核心课程负责人、专业课程教师,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赋予相应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在资源配置上,将专业集群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统筹安排,协同配置;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制定专业集群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章程、工作条例等;在项目管理上,教务处负责重点专业集群的遴选组织和建设管理工作,对申报与遴选、建设经费使用、建设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监控和评价;明确专业集群中核心专业所属二级学院是专业集群建设与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在经费保障上,多元筹措,确保专业集群建设的经费优先、足额投入。

  从专业集群建设的外部保障来说,需要强化专业集群建设的外在条件支持。一是政府建立校政行企多方协同合作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专业集群专题研究立项,设立专业集群建设专项,以研究引领、项目推进;三是给予地方高校更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适当增加专业集群内新增专业招生计划,在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引导地方高校进一步明确专业集群建设布局、发展目标、建设属性、建设投入等;四是建立基于产业集群要求并兼顾学科属性的效益导向评价标准、指标体系,从其产业和学科专业结合程度、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考察应用型高校,引导地方本科高校提高专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参与度与贡献度。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2]梅亚明.高校专业群的集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

  [3]赵昕,张峰.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基本内涵与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3(4).

  [4]魏明.集群思想下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4(18).

  [5]孙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7).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新型大学研究”(15YJA88002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研究”(2015ZDIXM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