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以提高有效度为目标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进入21世纪以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这一主题中的核心命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高校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组成,其中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作用。中国民航大学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秉承“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以不断提高运行有效度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关键是建立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三大机制。

  基于目标达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航业发展需求和办学定位,中国民航大学确立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学校于2005年建立了关注教学全过程的多形式收集整理信息、多参数分析信息、多层面反馈信息、全过程管理的“三回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理念、标准和制度入手,学校不断健全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持续改进机制建设,逐步发展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因素管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是由“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因素—质量监控—质量改进”等五个部分构成的完整闭环系统,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全员参与,落实各类主体质量责任。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其质量主体作用;教师将“质量第一”的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校院两级领导将“质量第一”的理念融入政策制度;行政后勤按“质量第一”的要求做好服务保障。二是全程覆盖,实现质量全过程管理。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质量影响因素的周期性特点,实施“三路”质量监控;依据发现质量问题的性质和覆盖面进行“五层”反馈;建立激励约束相结合的全员调控及动力机制;针对责任主体,形成对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因素的“三路”改进。三是全因素管理,形成全面质量标准体系。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从学校内部看,主要包括质量执行、质量主体、质量条件、质量环节、质量建设等。管理这些主要因素的核心是建立质量标准,质量执行到位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质量主体参与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质量条件保障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质量环节控制的关键在于规范教学过程,质量建设的关键在于突出内涵特色。

  基于问题发现的质量监控机制

  及时发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问题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为此,学校系统分析人才培养“输入—过程—输出”三个环节,抓住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因素,建立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运行标准、教师资质标准、教师行为规范标准、质量管理标准等质量标准体系。依据质量标准,研究分析质量问题发生的周期性特点,建立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有机结合的三路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多形式、多参数、多渠道的信息收集方式,实现对质量因素的全面监控。

  实施短周期质量监控。短周期监控关注日常教学过程问题,包括教学条件和质量环节中各因素。监控的方式有:实施领导听课制度,推动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注教学;开展多项教学检查,督促教师投入教学、职工服务教学;实施学生即时评教和学生信息员制度,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适时监督;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和同行听课制度,增强教师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定期召开各类座谈会,解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实施中周期质量监控。中周期监控关注教学质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单位质量管理、专业及课程建设、学生学习效果等阶段性问题,监控的方式主要有教学单位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评估、学生学业评估。

  实施长周期质量监控。长周期监控关注人才培养效果,采取多种方式调查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和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通过用人单位调查,考察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通过毕业生质量调查,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通过第三方机构调查,掌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基于问题分析的质量信息分析反馈机制

  科学地判断问题的成因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为此,学校从问题的真实性和关联性出发科学分析质量信息,从问题的影响程度出发分类反馈质量信息。

  学校将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信息融合与分析等过程紧密衔接,形成了针对质量问题的科学分析机制。通过多种质量监控方式搜集不同维度、不同频次、不同粒度的教学状态数据,对状态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最终形成能够正确反映教学状态和质量问题的有效信息。

  质量监控主体对多源质量信息进行融合和综合评估,根据问题的影响程度对质量信息进行分类,通过五个层面渠道进行问题反馈。一是将涉及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问题反馈至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二是将涉及教学系统的重大问题反馈至主管校领导或教学管理部门,三是将涉及教学中心工作的问题反馈至教学单位,四是将涉及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馈至相关教师,五是将涉及人才培养效果和学生就业等情况形成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向社会公开并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

  基于问题解决的自我持续改进机制

  解决问题是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的目的。为此,学校从整体目标与个人需要协同出发建立了全员全程激励与约束体系,从问题的责任主体出发建立了质量信息的调控体系,通过激励约束和质量调控形成自我持续改进机制。

  加大激励力度,引导全体师生追求卓越质量。一是建立教学质量导向的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各类考评和津贴分配的重要依据,将教学效果纳入教师岗位和职称聘任条件。二是建立学生全面发展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设立各种荣誉称号和单项奖学金评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发挥优秀学生、先进学生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风建设。三是建立人才培养绩效导向的教学单位激励机制,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关键绩效考核+锦标赛”教学单位考核制度,引导教学单位重视人才培养。

  建立约束制度,最大限度预防和消除人才培养质量负面现象。一是建立教师考核约束机制,通过预聘制对新进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考核,通过岗位资质制度引导教师重视教学能力提升,通过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引导良好教风。二是建立学生学业警告及学业淘汰制度,狠抓考风考纪,树立良好学风。三是建立教学单位考核约束机制,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单位考核权重最高的指标,考核结果与业绩津贴总额挂钩。

  质量改进机构根据问题成因形成科学的处理方案,在激励约束制度作用下,通过三路调控解决质量问题。一是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传递给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督促各类主体及时解决问题;二是分析质量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用于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的修订;三是全面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度及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作为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依据。

  从长远来看,质量目标向质量成果的转化是通过管理过程来进行的。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和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质量保障体系需不断健全,尤其要在质量理念的先进性、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只有持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才能最终形成人人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于剑为党委副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