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体系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愿景追求与价值目标,同是也是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学生心灵的指南。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学生的接受心理特点,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融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中,并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追求与政治信念。

  激发情感共鸣,培养积极道德情感

  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变化的规律,不仅要善于以理服人,还要善于以情感人,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理性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因为积极的情感因素会使人的理论、价值、思想观念的内化变得更加迅速、更为自觉。一个人的认知、意志、信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是其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内在环节,开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情感作为推动人们思想品质积极转化的催化剂的作用,从情感上提升大学生不断感知认同核心价值观,要以大学生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激发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感。一方面,要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树立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积极营造情感相通、思想相融的氛围,挖掘和宣传校园中“好故事、好风景、好创意、好声音”,树立一批身边的优秀典型,通过宣传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熏陶、激励学生。另一方面,可邀请科技精英、企业领袖、创业先锋等不定期走进课堂,分享成功经验,传递精神品质,使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浸润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精神罗盘”。

  积极的道德情感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住不良思潮的影响。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愈加频繁。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高校可以通过学术讲坛、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各种文化现象、热点思潮、事件进行理论剖析,帮助学生厘清各种思潮的本质及危害,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看待、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判断是非,理性看待各种复杂问题,不盲从、不媚俗,提高是非辨别能力,以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去维护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自觉抵御思想堕落腐化,立场坚定地批判指出其错误言行,提升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牢固的信仰追求。

  弘扬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心灵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植根于人们内心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文化人,就是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精神成长、思想提升,主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通过有效的形式,长久地、默默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价值观。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承载,有了文化的滋养和支撑,核心价值观才会真正有影响、有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把以文化人与培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刻了解并从中吸取精华,滋润心田,增进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国家意识。

  在思想确立方面,应特别重视开发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实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的现实价值。例如,可以开展以“中国心、民族魂、现代人”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心”所树立的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国家意识,“民族魂”传承的是一个公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现代人”培养的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具有的高尚的意志品格。只有通过抓住这三个关键的方面,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进而进一步推动核心价值观牢牢地植根于大学生的心中,从而实现以文育人和以文化人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活动方面,为让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更好地浇灌学生的心灵土壤,高校需要开设讲授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并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华有机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为了延伸课堂教学,还可坚持开展如“诵读经典”等更多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提倡学生参加文化研究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文化的探索与创新,让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薪火相传,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文化环境是影响人的素质生成的最基本、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元素,文化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观念、趣味、情感、行为等方式,往往对人的价值观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兼顾经典文化的普及,让先哲的格言警句在校园内得到生动呈现,使大学校园始终弥漫着浓厚的经典文化氛围,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学校训、校史以及大学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学校历史传统,体现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代表着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同样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另外,可以在大学生个体家庭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诸如,在家庭教育中养成青年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助人为乐、孝老爱幼的个人品质,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追求勤俭节约、宽容和善的良好家风。

  关切实际需求,凝聚精神追求内在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将大学生最关心、最迫切的事情放在首位,不回避、不遮掩,做到全面关心学生合理需求,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始终将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终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学生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力。

  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根本利益诉求。当今大学生面临着诸如学习深造、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只有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的实际需求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利益诉求形成“价值共振”,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深入到学生当中,切实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满足学生的正当需求,积极做好理顺情绪和排忧解难工作,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价值链接”,使学生感受到真切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起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思想意识,学会关心和关爱他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进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个性成长的和谐发展。

  要切合学生的价值愿望和精神需求,引领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当今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成人成才的愿望,期盼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又存在一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迷茫。面对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困惑,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切合他们的实际精神需求,要从理想信念的高度帮助他们解决精神上的困惑,可采取学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解答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热点、焦点问题的交流讨论中,在把现实问题的“怎么看”引导向实践上的“怎么办”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觉辨别、自觉认同、自发接受。这样,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如春雨一般,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学校还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运用校园网、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媒介,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关切,引导学生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让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成为当代大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

  注重实践养成,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

  行为认同是在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的外在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主旨就在于将之贯彻、实践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是一个过程,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最根本的在于践行,唯有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首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应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生活,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小节做起,勤于反躬自省,善于自我革新,经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照审视自己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将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身的道德体系当中,注意在日常行为中塑造自身高尚的品德,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其次,要鼓励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促进理想信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化与升华。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决定其教育任务不可能全部在校园内完成,必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国情考察、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并抓住重要契机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意志品质,使核心价值观真正作用于心,影响于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正确性有真实感受,而且能促使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当作自觉地人生追求,常为义善之举、常做有益之事,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每个人的行为准则。

  提高教师素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东西,它体现在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上。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职业,教师品行端正、道德高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是一种价值引领,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高校教师在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肩负着神圣使命。由于教师的社会角色、工作性质不同于社会其他成员,社会对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水平、价值立场有着特殊的要求。正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职业道德的意义范畴。因此,高校教师要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自己的丰富的学识、经验和阅历影响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使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心田,转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升价值选择能力以及提高价值引领能力。

  高校教师的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青年一代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教师要有立德的示范意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标准,自觉地为学生作表率、做榜样,争当立德树人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教师要以一颗仁爱之心,以自己的高尚师德和模范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和激励每一位学生,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与经验,而且要培育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自己的模范品德和行为影响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真正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本文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接受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6jDsz2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处】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