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探索多元合作产教融合发展之路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集聚效应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以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为原则,积极主动与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展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快速提升办学水平。本文对宁波工程学院的多元合作办学战略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以供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参考借鉴。

  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积极与“名校大所”合作,提升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高度。宁波工程学院主动寻求与“名校大所”的合作,以支持自身的改革发展。一方面邀请院士担任学校顾问,共建院士工作站,与国内外名校合作培养博士生、硕士生与本科生,与境外院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另一方面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等大所合作建设科研平台,积极主办承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学术论坛、学术专场活动等,使广大师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科技前沿,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不断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系。

  实施与政企行业合作,打造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宽度。宁波工程学院面向区域发展需求,推进与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政府有关部门及重点镇(街道)的合作,通过建立与县级政府层面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打造相关合作平台,也为与区域内企业、行业推进深度合作搭建载体,提供条件。一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5个试点专业通过实施校企“五个共同”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即校企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建双师队伍、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二是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理事会(董事会)。如与宁波市交通委、宁波市交警总队、宁波市住建委、宁波市建设集团共建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与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等建立杭州湾汽车学院等。三是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知识产业园,协同政府推进公共培训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建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学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办学水平。

  制定年度工作指标,完善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标度。宁波工程学院每年发文公布工作指标,具体规定各二级学院的工作任务,包括分配给各个学院需要完成的横向经费指标、合作企业数,共建工程中心、实验室、研究中心数量、地方挂职人数、联合培养研究生数量、聘请兼职实践教师、教授人数、大学生创业人数、访问工程师人数等。通过标度设定与绩效考核,全面调动二级办学主体多元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力和水平。

  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成效

  与“名校大所”合作有所作为。宁波工程学院与多家知名高校和知名学者团队共建4个院士工作站;与保加利亚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合作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建立宁波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驻基地;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合作成立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合作成立国际港口与物流研究中心,共同承担宁波梅山保税港中转贸易专题研究、宁波市及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重大项目“两岸经贸合作石浦实验区发展规划研究”,与浙江大学科教战略研究中心联合成立工程教育研究中心,与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战略合作共建宁波发展规划研究所等。与“名校大所”的合作,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宁波工程学院的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获奖,教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15年,学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与地方政企合作效果明显。宁波工程学院与众多地方政企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如与慈溪市政府、观海卫镇政府等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在与政府层面全面战略合作的框架下使合作向区内企业深度推进;与江北区科技局合作、参与镇海区创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与象山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象山研究院;与宁波市安监局达成意向,共建宁波市安全工程学院;整合人力资源和翠柏校区良好区位资源,启动市先进制造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与宁波工程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达300余家,建立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的企业近40家,学校每年服务地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三千多万元。学校多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如“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钢筋腐蚀监测预警系统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舟山金塘大桥、象山港公路大桥等重大工程,“等离子体沉积纳米减摩镀层研究”的成果被宁海易利模具塑料厂等多家企业应用,产品效益达8000多万元。学校社会培训成效显著,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启动运行后,每年社会培训人数均超过4万人,名副其实地成为宁波市社会培训航母,为提升劳动者技能、促进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育人方面,学生在2015年省级以上比赛获奖625项,卓越试点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中,连续3年荣获得一等奖,又连续2年蝉联特等奖。

  宁波工程学院正是通过校地合作这一载体,投身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小企业抵御金融危机能力,5年向企业推广科研成果311项,获得经费支持1.2亿多元,不仅有效凝练了应用开发型办学特色,锻炼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2014年12月,基于学校多元合作战略促进产教融合育人的成绩,在教育部推动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宁波工程学院承办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FIE)第一届秋季分论坛,论坛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为主题。

  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

  改变合作方式,形成校企合作“宁波院校-重点院校-宁波企业”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不是单一的学校与企业合作,而是地方应用型院校协同国内外重点院校与企业一起全面开展合作,并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转变:一是改变仅仅以完成项目为重心的短期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以长期战略合作为依托的全面合作关系。二是改变单向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或转化成果,建立起根据双方需求的、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不断创新合作内容,并将学生培养纳入其中。三是改变以单一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建立起多专业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以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

  拓宽国际合作,首创“4+0”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中美合作会计学专业由宁波工程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以“4+0”培养形式面向全国范围计划内招生。四年在国内读书,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中、美毕业文凭,毕业学生可以直接升读美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这样的“4+0”中美合作办学模式,是中国教育界中美合作办学的首创模式。该专业实行美国式教学管理,全英文授课。美方规定学生一门课不及格,第二门课不能学,解决办法只有两条,一是留级,二是暑假补修。补修需进入特拉华州立大学教学网,并缴纳学费,一般一个学分合700美元左右,一门课3学分,按实时汇率计算总计人民币约13000元左右。高昂的补修费用促使学生们认真投入学习,课堂上精神高度集中。该合作办学模式首届75名毕业生在2015年全部顺利获得中美双方文凭和学位证书。

  提供政策支持,形成校地合作乡镇街道的“坎墩模式”。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加强和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诸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学生工伤保险等,支持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进一步探索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建立合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机制,不断研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开展。学校与慈溪市坎墩街道的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坎墩模式,其合作案例被宁波市科技部门评为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经过几年的合作,坎墩街道借助校地合作平台,企业迅速壮大,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产品换代速度加快,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校教师通过这一合作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推动重大项目合作攻关,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优势。该合作模式正在向宁波市卫星城市建设的试点镇全面推开,宁波工程学院的教师搞科研既务实又有效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

  进一步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

  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要把握地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调整专业面向、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通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要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开展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办学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因此要紧紧围绕高水平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紧紧围绕服务转型升级、提高社会声誉、建立学校品牌等中心工作,服务好“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个大局。只有将学校发展作为深入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才能在对外合作交流中找准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在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中得到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才能在持续推进中加强内涵,提高水平,抓住机遇,实现突破。

  始终把“内聚外引,借力发展”作为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点。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要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就要从学校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以极大的热情,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学校跨越发展,早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如果说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是实现学校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那么“内聚外引,借力发展”则是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内聚外引”就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坚持“内生发展”和“外力推动”相结合。在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中,要尽可能提高向社会开放的水平,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互动,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成就自己。

  始终把“勇于突破、大胆创新”作为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在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如果思想认识上还停留在单一的校企合作、单向的科技服务层面,主动性不够,畏难情绪较重,如果学校科技服务总体实力不够,团队承接的重大项目不足,管理体制不能配套,全部将阻碍工作的推进速度和实际成效。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推进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既要敢于借鉴和探索,又要结合学校实际出新招。如“战略合作关系企业”“知识产业园”等模式都是在借鉴中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来的,又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打造现代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多元合作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高靓.企业居于大学发展蓝图的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8-05-14.

  [本文为2015年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计划(HJ-C01)项目“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宁波高校适应高等教育革命性调整的对策措施研究”(2015A10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苏志刚为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