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城市的品位与大学的层次

www.jyb.cn 2016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十三五”期间,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第一位的问题是战略问题,战略规划不是重点工作的汇总,其核心是战略的清晰表述。当前,高等学校的主要战略方向应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快建设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我们要通过“大舰战略”的实施,应对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波涛汹涌的“蓝海”,使高校抓住发展先机,以战略思维,创造性地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大舰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条件。首先,在“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服务支撑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和地位更加突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高等教育作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角色、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核心支撑和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基石,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地位越重要,责任越重大,高等教育必然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达到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相适应、相一致。其次,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处在一个重大的阶段性转变过程中。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或更高的水平。我们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精英化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再到普及化高等教育的两次跨越。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供求关系深刻改变,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以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而前期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内部结构性矛盾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入剧烈调整期进一步激化的外部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著起来。因此,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就是优化结构的问题,在调整结构的基础上提高质量。

  “大舰战略”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方向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对高等学校来讲,必须找到一个战略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当是服务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自身结构调整、提高质量的会合点。高等教育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要走到科技创新的中心和前沿,要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进入的是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波涛汹涌的蓝海。怎么去适应这个蓝海,最重要的战略切入点,就是要摒弃原来“小舢板”的思路,转到建设“大舰船”的思路上,即建设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这就是“大舰战略”,这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高质量的战略基础。

  从结构调整的角度,高等学校不仅要做“加减法”,更要做“乘除法”。“加减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比如增加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急需的专业,减少不适应需求的专业。但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要做“乘除法”。所谓做“乘法”,就是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上,要加快发展复合学科、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快培养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在科技创新上,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无论是科技创新的前沿还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就是复合型、交叉型的创新人才,创新的主要方式就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创新的主要路径就是协同创新。所以,“乘法”就是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研究与应用通过碰撞、融合、协同形成的学科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业创新。所谓做“除法”就是每所高校要聚焦到学校所服务的主要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到“压强”足够大。资源丰富的学校,集中到几个学科专业集群上;资源不足,那就聚焦到一个学科专业集群上;资源再不足,就再聚焦到一个学科专业集群的几个关键方向上。衡量的标准就是一个,“压强”大到能够取得重大的突破,也就是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从提高质量的角度看,高等学校不能只是加固原有的“小舢板”,而是集中资源营造“大舰”。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增加对教学的投入,鼓励教授上讲台等这些政策固然是很重要的,但都是战术上的。要从战略上解决问题,高校首先是要树立集中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平台的思路,并以此来推动人才培养体制的系统性改革。“小舢板”再加固也出不了远海,再多也打不了科技创新的胜仗。很多高校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个个都是近海作业的“小渔船”,经不起风浪、出不了远海,进入不了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按照这样的思路,增加专业也好、减少专业也好,还是这样的平台、还是这样的动力、还是这样的能力,解决不了提高质量这个大问题,也难以真正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要用现代化的远洋渔轮替代小渔船,用现代化大舰替代旧舰船,用新型学科专业体系替代传统学科专业体系,用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替代小而全、大而全的离散型专业结构,只有代际更替,才能真正实现质量提升。

  “大舰战略”决定未来高校竞争的主要格局。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必然导致高等教育整体格局的改变。一所高校在未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有什么样的位置,不是由规模决定的,而是看高校有没有拿得出手的“大舰”,有没有能够出远洋的“大舰”,有没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专业集群。一是看这个学科专业集群在国家和区域、行业创新体系当中的地位;二是看这个专业学科集群在区域、行业或全国中相对其他高校的优势;三是看相对所服务的产业和这个领域的中小微企业,有没有科技优势,能不能参与价值的分配。战略选择决定一所高校的未来,在当下这个关键的时刻,每一所高校都应当着眼未来,谋划长远,审慎地进行战略思考和战略选择。

  开放融合、集成化、体系化是“大舰战略”的主要特征

  “大舰战略”打造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和生态化的系统,它融于一个开放性的创新生态系统中,自身又构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创新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特征就是深度融入创新链和产业链。开放融合发展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方向。国家“十三五”规划对产教融合、科技融合作出了重要部署,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实现开放融合式发展,首先学校要有明确定位,这个定位不是空泛的,而是具体的,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要基于一个细分市场,比如说服务于哪个区域,服务于哪个行业。其次,学科专业集群是对应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不是把几个学科、专业拼凑在一起就叫学科专业集群,它们应当是内在联系、有机集成的,联系于创新链、产业链,集成于创新链、产业链。因此,学科专业集群建立于创新链、产业链的需要上。通过对创新链、产业链的分析,形成学科专业集群,建立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机制,通过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使学科专业集群全面进入到创新链和产业链中。从宏观上讲,这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的核心机制,从微观上讲,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关键过程。

  第二个特点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智库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功能的集成。“大舰船”与“小舢板”的主要差别,就是知识、技术、装备、人才和信息化的高度集成。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关于科技创新的文件已经指明了这样的改革方向,现在需要将之落实到高等教育的基础结构上。首先是基于高度集成的基础平台,这个平台或者是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或者是我们一直倡导的“理实一体”的超级学习工场。其次是相关学科专业人才的高度集成,通过多学科专业人才的集成实现学科、专业的集成复合,实现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集成复合。通过这样的集成复合,促进前沿、交叉、复合学科的建设,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实现。再次是在上述两个方面的集成之上,使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智库建设、创新创业等诸功能集成于学科专业集群平台之上。对高校而言,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活动不可分离,科技创新和转移应用不可分离,创新创业活动和专业教育的改革不可分离,而要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唯一现实和有效的载体就是通过学科专业集群平台,使人力资本的乘数效应得以实现,使高校的创新生产力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各项职能的统一。在高校办学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不是对立的二元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关系。

  第三个特点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国际合作、网络协同四位一体。尽管这主要是针对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而言的,但由于科技发展和竞争加剧,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的路径越来越短,大型企业和政府部门也深度介入到基础研究中,使部分基础学科也需要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校企合作是要通过高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本培养、价值实现以及知识和技术技能积累中分工合作实现创新。校企合作的主轴是科技进步,副轴是消费升级,这是理解和建立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关键。打造产学研共同体,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本的价值,这是校企合作的价值机制。所谓校地合作,就是高等学校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立地生根,与产业、城市共生共长。顶天固然好,但难度太大;立地生根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后来居上,即使对一流大学的建设来讲也是如此。比如斯坦福大学在硅谷的信息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硅谷成为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同时斯坦福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两个一流是共生共长的关系。所谓国际合作,就是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先进技术转移新通道。网络协同是三个合作的倍增器,使学科专业集群基于现实的网和虚拟的网实现人才、课程、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和创新的协同。

  第四个特点是网络化、体系化作战模式。在军事上,大舰出海与传统作战模式的差别巨大:天上有卫星、空中有预警机、地面有雷达、舰群有多舰种的配合和强大的后勤保障,这些都通过数据链连结在一起。这也是我们讲超级学科专业集群平台的“超级”特点之一。学科专业集群都处在一个多维的网络体系中,需要与校友、学生及学生家长、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社区、相关学术机构、同类高校、上下层学校以及庞大的互联网体系建立广泛的连接。通过不断的连接,建设小平台、中平台、大平台,最后的目标是建设超级平台。这样的超级平台要求我们要有管理运行大舰的能力,还需要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这就要推动高校管理制度、治理结构和保障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革。

  总而言之,每所高校都要有战略选择,战略选择的目标都要做到“压强”足够。重点突破核心学科专业集群可能是有限的,其他的学科专业怎么办?第一条出路,向重点发展的核心专业集群靠拢,形成与核心专业集群相互支撑、支持的关系。第二条出路,自带干粮干革命,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筹集发展资源,靠改革创新走出一条路。第三条出路,只有缩减、解散、改编、停止。

  实施“大舰战略”的实践操作

  “大舰战略”,是整个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提高质量的重大战略。无论是“双一流”建设还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高职院校打造升级版,其实都面临这样的战略选择。高等学校改革创新的课题还有很多,但战略问题是第一位的。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高等学校能不能通过正确的战略抓住发展的先机,将深刻影响未来高等学校的发展格局。对于广大高校而言,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必须做出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变革,在具体实践中有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

  一是坚持在战略上聚焦,找好突破口。要根据学校的定位,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需求,抓住国家经济转型发展机遇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重大战略,特别是要抓住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把握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的方向,分析好所服务领域的创新链、产业链,准确抓住新的发展趋势、准确切入创新链,坚持有取有舍,在关键突破口上加压力、加流量、加杠杆,坚持不懈取得突破;在取得突破以后,敢于下决心进一步投入资源。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高校来讲,要敢于把50%的资源投放在一个突破口上。

  二是突破传统学科思维,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要进入科技创新前沿领域,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建设培养人才,不能固守传统的学科思维。无论是前沿科学研究还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都需要大量复合型、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对学科专业目录的管理一定要有科学认识。首先,它是对既有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实际的总结,不能成为科学创新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障碍;其次它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和分析的工具,不能看成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定律和规则;再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推动学科专业体系的改革是学科专业管理的基础;最后,创立有效公认的新学科、新专业及形成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最高荣誉。无论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还是应用科技领域,都不能把追求现有学科专业体系中的排名作为主要目标,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可能错失前沿科学、新兴科学、交叉科学的发展机遇,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与推动社会建设的紧迫需要。

  三是要加快建设先进的集成化基础设施。要建设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就需要建设先进的集成化基础设施,但不同类型的高校是有差别的。有的高校要加快大科学平台、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为深化基础研究和顶尖科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有的高校要面向国家、行业和地方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加快建设集成化的重大科技创新,为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和高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而言,主要是要依托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专业和学科,围绕主攻方向,建设多学科集成,理论与实践教育统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化、行业智库多功能集聚的创新中心和超级学习工场。

  四是要吸引和集聚复合型领军人才,打造人才“狮群虎队”。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建设对教师的结构、学科的结构都提出来全新的要求,只有吸引集聚高素质的领军人才才能驾驭这样的大舰。对应用型高校来讲,这些领军人才既要懂科技、又要懂产业、还要懂管理,要有本土经验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必须高度重视吸引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在创新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未来的人才竞争必定是“求将”的竞争。在学科专业集群的超级平台上,要有“狮子型”的团队。引进这样的人才和团队,必须不拘一格,必须不惜代价,必须在激励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

  五是要加快推动基于开放化、集成化平台的创新组织机制变革。众所周知,高校创新的优势是学科众多、人才集聚特别是具有创造活力的青年人才补充源源不断,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科研”等同于“创新”的认识误区,科研工作缺乏协同,碎片化、个体化倾向突出,结果评价过度重视论文,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校创新组织机制变革既要发挥优势,又要有效解决问题,除了思想观念的转变、评价和激励机制的改革,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大舰”这个平台,最重要的制度基础是开放化、集成化的“大舰”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微生态,在各主体的协同共生交互中不断进化演化创新。

  六是学会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价值管理,善于用金融机制加速“大舰”发展。高等学校作为一项事业,就有投入和产出,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机制,仍然是创造价值、分享价值。不创造价值的高等学校或者说不创造大的价值的高等学校是没有存在意义的。学科专业集群的建设总体上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机制。在当前政府难以对高等学校大规模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要有大投入必须充分利用金融机制,包括国内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金融租赁、基金包括投资基金和公益基金会、信托、公开上市等;同时,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学校的战略方向上,从而迅速在核心学科专业集群上形成人才、创新和社会服务优势。人才及其所创造的知识、技术是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财富。学校要有新的财富观,要有价值管理的理念,要有全资产管理的理念,学会管理人力资本,学会管理知识创造和知识产权,学会在价值创造中分享价值,学会对学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统筹管理,依托核心学科专业集群的优势,用全新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资产基础。

  【作者: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