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www.jyb.cn 2016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福建的产业经济中包含着数万家台商投资企业,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同时对福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如何充分发挥闽台双方各自的职业教育资源和优势,将双方多年来的互访交流活动向职业教育合作的纵深方向推动,是当前海峡两岸职业教育合作的重点。构建闽台校企双“二元”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机制,成为解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闽台职教各具优势,合作共赢具备良好基础

  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一是定位准确,成效显著。高等职业教育在台湾具有较长发展历史,自1974年台湾设立第一所技术学院以来,高职教育体系为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在台湾地区被定位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另一种教育类型,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与普通大学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并行不悖。台湾高职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颇具效率的发展路径。二是体系齐全,升级顺畅。台湾职业教育体系齐全,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五个层次衔接且通道顺畅的结构,各层次具有多种学制设置,依据学生特征裁量,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是师资雄厚,双轮更新。台湾职业教育具有成熟的师资培养经验,为教师提供优厚待遇和多渠道的实务培训,确保师资实践教学水平过硬;同时采用聘任评审制度和激励机制,刺激良好竞争,保证师资迭代更新,形成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双轮更新的师资储备。四是课证融合,双向认证。台湾高职教育秉承“加强实务,能力本位”的理念,其课程设置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此外,台湾系统引进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教材,注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结合,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向认可机制,其职业教育拥有较大优势及较高社会认可度。

  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一是生源充足,素质优良。随着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大陆的中学生有意愿、有机会接受更高级别的教育,生源数量充足且素质优良。与此同时,福建教育的对外开放也为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打开了便捷通道,学生能通过多种渠道赴台深造学习,丰富台湾职教生源,缓解台湾地区院校面临的生源压力。二是就业可期,前景广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福建急需大量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在福建具有广阔就业前景和良好发展潜力,台湾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入福建大有可为,闽台双方互利双赢的前景可期。三是国际视野,融合转型。为响应国家提出的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3D技术等高端智能转型,重构制造业战略体系,福建高职院校大力进行专业调整,以培养精准供应链、电子商务、大数据挖掘、模块化生产方面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全力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营造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环境,逐步走上国际化的校企合作道路。

  闽台职教优势互补,双“二元”现代学徒制机制先行

  闽台优势互补。基于上述闽台职教的各自优势,闽台双方可在以下几个领域挖掘互补空间。一是市场需求互补,形成师生双通道交流。福建学生赴台就学,补足台湾地区生源,台湾地区通过师资外派,缓解福建高水准师资匮乏问题。二是发展战略互补,形成职教品牌。福建可充分借鉴台湾地区职业教育体系齐全、课程合理的优势,重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台湾地区借力大陆腹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前景,树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品牌。三是评价机制互补,形成双向评价机制。福建可引入台湾地区成熟的评价机制,进行校务管理、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就业情况等多维度的考评,建立高效率的职教评估体系。台湾地区可借鉴大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将校企合作、投资教育作为企业社会声誉的评价指标之一,形成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在约束。

  创新双“二元”现代学徒制机制。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双“二元”现代学徒制即台湾职业院校与大陆职业院校、企业(台企或陆企)三方合作形成“校校企”的合作关系,结合闽台院校各自的优势特征,构建学校与学校、台校与企业、陆校与企业合作培育学徒(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二元”现代学徒制,应政策创新,机制先行。首先,双方要尽早缔结闽台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合作细则,消除合作中的政策瓶颈。其次,双方要借助在陆的台资企业平台,进一步推广福建高职院校与台企合作的“灿坤学院”“天福茶学院”模式,为合作提供长效动力。第三,双方在两岸职业教育合作仍未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引入中介组织对双方院校进行评估,推动形成透明、专业、标准的交流模式,为两岸协同育人、混合制办学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价和高效精准的服务,推动双方合作步入更广阔的领域。第四,强化合作内容创新,闽台职业教育的合作可以向院校文化交流、远程教学等多层次合作拓展。

  闽台“校校企”携手合作,双“二元”现代学徒制试点探赜

  闽台职校将合作模式纳入各自校方章程。闽台学校和企业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不同,实施双“二元”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在制度上提供保障。一是将双“二元”现代学徒制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写入学校章程、办学条例和发展规划等制度中,明确双“二元”现代学徒制的组织形式、运作机制、协同育人目标;更重要的是明确双方责任,保障双“二元”现代学徒制的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双“二元”现代学徒制产学合作机构。在闽台院校合作基础上,选择具备实施现代学徒制合作标准的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建立闽台双方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双“二元”现代学徒制新机制和工作机构,共同编制现代学徒制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选派优秀导师(师傅)、“校校企”共同招生、共建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方式、调配教学资源、全程管理学生、监控教学质量、服务学生就业等工作。

  闽台“校校企”以企业需求为标准实现共同招生。由于闽地生源较为充足,而台湾职业教育已在大陆形成良好口碑,闽生有强烈的交流学习愿望,因此,依照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标准和要求,闽台“校校企”可以闽地生源为对象,共同确定招生、选拔标准,对生源进行测试后择优录取,学生入学后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毕业后获取双方学校的学历认可。学徒制期间,企业和双方学校积极配合,全程跟踪、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立各类奖励基金,激励学生学习;企业按员工标准要求和评价学生,并以此作为毕业后录用为正式员工的重要依据。

  闽台“校校企”强化师资交流,集聚团队力量。“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要求建设一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因此,有效试行双“二元”现代学徒制,必须整合闽台合作院校双方教师资源,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经历教师的优势,形成校校“互聘互兼”的双向交流机制。一是在双方院校中,选拔专业知识扎实、职业过程精通、技术技能强的教师进入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制定帮带计划,让这部分教师接受企业师傅技能指导,使专业教师尽快学习师傅的优势、专长,促进职业能力提升和转化。二是从企业和用人单位精选业务能力突出、道德情操高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对他们进行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的专题培训,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交流、合作、进步、提升执教能力。三是将教师企业实践与企业师傅承担教学任务纳入考核体系,“校校企”教师加强沟通交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协同育人。

  借鉴台湾职教优势,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台湾的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和瞩目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在此基础上,三方合作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确定课程标准,重组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三方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符合“二元”现代学徒制的特点,即用知识、能力、态度和动机四个维度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模型;课程内容应指向知识和经验的综合与创新,符合学生认知发展与工作过程逻辑;学徒的教学空间由校内向校企延伸,学校的职业教育要与工作现场的职业培训相整合,使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相融合;企业和学校既相对独立,又互相沟通,一方面达到理论和实践在课程编制上的结合统一,另一方面保持课程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精减课程门类,突出职业特色,做到基础课为专业理论服务,专业理论为职业能力服务,三者协同为培养目标服务;“校校企”共同作为育人主体,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进行过程评估。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学徒职业能力。根据双“二元”现代学徒制培养学徒应进行工学交替的规律,“校校企”三方在实践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实践技能训练模式。如在台湾地区进行前期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实践课安排在台湾当地企业进行交替实践,尽早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服务学徒岗位、承担工作任务,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融合、校内教师资源与企业师傅资源的融合。考虑到大陆就业前景广阔、台湾就业容量有限等因素,学生也可在大陆进行学徒制学习,由台湾职校提供师傅教学。总的来说,双“二元”的现代学徒制中,实践模块是学徒培养的重中之重,三方要注意将实践性环节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层层递进的阶梯式结构。其中,基本技能由基础实训模块完成,夯实实操的技术技能;拓展技能由新技术、新方法实训模块完成,学习专业发展所需掌握的技能;创新技能由综合性模块完成,培养分析思维、综合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校企”建立并行质量监控体系。为保证双“二元”校企协同育人质量,必须成立考核机构,按照“两个主体、两条主线、两个结合”的构想,建立“校校企”并行的质量监控体系。两个主体即学校监控与企业监控并行,学校主要负责培养过程监控制度化,强化教师责任主体意识,从培养目标、标准方向对培养效果监控评估;企业主要负责培养标准职业化,严格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评价。上述标准可能因闽台两地教育背景和经济背景的不同而相异,最终应由三方协商制定。两条主线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监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体两翼”,二者形成“共同目标、共同平台、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人字结构。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穿插同步进行,合作方应按照不同的学习阶段,对教学的内容、项目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实施过程考核,结合“工”与“学”特定的教学目标,定期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将专业理论与企业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三者合一。两个结合,就是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对校内教育和企业教育工作绩效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内容主要考核学生已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考察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程考试、企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三者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http://

  www.gov.cn/xinwen/2014-09/05/content_2745818.htm

  [2]梁小红.二元制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与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3]林惠玲.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两岸合作机制研究”(JAS14606)、省级现代学徒制培育项目“税务(企业会计与税务)专业现代学徒制建设”(2016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商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