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互联网+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新特点

www.jyb.cn 2016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并不是高校产生时就有的,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服务作为高校一项独立的基本职能,是指高校直接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的基本内涵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衍生出新的行业和新的发展生态。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其内涵和外延将得到很大丰富,并呈现出显著的新特点。

  1.扩大高校社会服务的广度

  在广度上,当前高校的社会服务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服务的地域。大多数高校受制于财力、物力等,社会服务范围仅囿于学校所在的市、省,一些实力较强的高校,其社会服务也仅能辐射到周边省份,仅有较少高校的社会服务能扩展到全国。尤其是部分地方高校,更是从心理上认为学校只能服务于所在的市、省。二是高校提供服务的主体。从表面上看,高校社会服务的主体似乎是全体师生员工,而实际情况是,当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其他人员较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具有高深的学问,且拥有相对自由的时间。三是社会服务面向的群体。目前高校主要为个别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科研和咨询服务,广大市民较难享受到高校的优质资源,高校的创新试验室、科研基地、体育馆、图书馆等轻易不对公众开放。比如,在高校免费开放图书馆问题上,近几年一些省份出台文件,鼓励和引导高校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图书馆,但许多高校反应并不积极,即使是作出响应的高校,也为免费开放图书馆设置了较高的门槛。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认为开放这些资源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社会服务的广度将得到扩展。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运用的普及性、低廉性的特征。这种普及性包括运用互联网的地区的普及和人群的普及,而低廉性更有利于互联网的普及。首先,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普及,不少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安装了互联网,这为高校的社会服务提供了便捷条件,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等,可以说,互联网所触及的地方就是高校社会服务的舞台。其次,掌握了先进互联网技术的高校师生员工都有条件参与到社会服务之中。从学生角度而言,学生使用电脑、手机上网已相当普遍,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各种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也可以在确保学业的基础上,适当地参与社会服务。从管理人员角度而言,不少人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能够通过互联网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科研服务、咨询服务等。最后,由于互联网的低廉性,高校可以更多地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与社会公众的无缝对接,将优质资源搬到互联网上,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这些资源,如此高校就扩大了服务对象范围。如高校可以开放网上图书馆供社会公众免费查阅,避免了办理图书卡等复杂程序,也节省了管理成本。

  2.拓展高校社会服务的深度

  在深度上,高校社会服务还有待向纵深推进。具体表现为:在培训服务方面,多是以开办集中培训班的形式,面对面地进行知识传授,这种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财力、物力等;在其他服务方面,亦多采取电话、信函、实地指导等方式,较为缺乏直观性或可持续性。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社会服务的深度将得到加强。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跨界性、创新性和重塑性的特征。互联网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将这一技术跨界运用于其他各行各业,需要不断创新,重塑该行业的结构模型,从而推动行业向纵深拓展。如在培训服务方面,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高校网络视频公开课是“互联网+”的初始阶段,高校将事先录制好的视频课程通过网络向特定的社会人员开放。在更高阶段,高校将把更多更丰富的课程通过网络向社会全体人员开放,并且实现实时互动。而在其他服务方面,高校与服务对象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开展视频对话,使服务既具有直观性,又大大降低时间、精力、财力等消耗。

  3.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效度

  在效度上,当前高校社会服务的时度效还需要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培训服务方面,高校是在保证教学、科研等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提供培训服务,还无法实现根据需要随时提供。另外,受到差旅费、培训费等限制,社会人员也不可能随时到高校接受培训。第二,在科研服务方面,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难以及时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也难以及时求助于高校。在咨询服务方面,一些高校由于教学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主动提供服务,对于政府、企业在重大建设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提供咨询服务,降低了咨询的效度。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社会服务的效度将大大提高。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特征。使用互联网技术所需要的硬件并不复杂,只需要一根网线和一台终端设备,且在无线网络环境下,高校人员可以更方便地使用移动设备。此外,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具有即时性。在培训服务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被彻底打破,高校通过互联网可以利用任何“零碎”时间,灵活地提供培训服务,且受训人员完全可以做到在家、在办公室就接受到良好的培训。时间上灵活利用,空间上足不出户,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效率。在科研服务中,高校通过互联网能及时了解企业所急需的科学技术,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企业,避免科研成果产出滞后于社会需要,从而使高校的科研服务工作迈上新台阶,提高服务效率。在咨询服务中,高校花费很少时间就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服务,从而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在咨询过程中,若遇到疑难复杂问题,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向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求助,或者直接联合高校或科研机构共同提供咨询服务。

  4.加强高校社会服务的准度

  在准度上,由于信息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当前高校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还需要加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高校社会服务的主体方面,学校所指派的教师或服务对象所指定的教师,并不一定就是契合度最佳的人选,如果是这种情况,自然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在服务对象方面,由于缺乏足够了解,高校将最新研究成果提供给某一企业,但该企业可能根本就不需要这项技术,这样高校往往会为找到合适的服务对象而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三,在服务内容方面,高校所提供的服务有时并非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学生深入某社区开展宣传科普知识活动,由于缺乏前期调研了解,这一活动在该社区可能刚刚开展过,那么重复进行自然难以收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社会服务的精准度将更高。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由于开放,双方的信息更加透明,避免了信息不对称情况,这样双方的信息沟通就更加流畅,彼此了解就更加精准。高校教师作为服务的主体,每个教师的学术背景、擅长领域都会通过互联网为服务对象所知晓。同时,高校也可以清楚地掌握每个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将产生的科研成果准确地运用于服务对象。此外,高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将更具针对性契合性,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还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买树伟.中国经济开启“互联网+”新时代[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2/14/c_1117452138.htm.

  [2]申琨.校园资源,要开放更要持久[N].人民日报,2014-12-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大学基本功能异化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BIA140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