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多方位推进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开放办学

www.jyb.cn 2016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开放发展的新理念已经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战略性理论指南。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的行业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此类高校具有丰富的行业特色优势与专业资源,树立了较好的学科品牌,为所属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脱离原行业系统划归地方后,此类大学的发展空间受到地域限制,在科研资源、人才资源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上遇到困难。如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摆在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开放办学的内涵理解

  何为开放办学?现代组织理论认为,每个组织都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并且必须适应的物质、科技、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是与内外环境密不可分的一个开放系统,没有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组织的存在都有赖于与其所处的更大体系的关系。高等教育理论学者罗纳德·巴尼特认为,高校从来就不是“象牙塔”,而且将来也不会是。自中世纪起源以来,高等教育就担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骨干人才的重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高等教育把它的服务功能从精英行业扩展到了更加广阔的职业范围。高等教育所提供的高素质人才和智力支持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随着教育国际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开放性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的重要特征,成为现代大学重要的办学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扩大社会合作提出以下要求: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开放办学,是指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提升,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特别是地方和行业双重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办学空间,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具体来说,就是学校依托特色学科与人才优势,大力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依托行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市场;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引进国外大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开放办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开放办学的观念和意识不强。由于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特点,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受到地域因素和隶属关系的制约,对本地区以外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了解不够深入,与本地区以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合作的主动性不够强。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在具备充足行业资源的同时,往往也将发展空间限制在了单一行业内,而忽视了其他行业潜在的合作机会。这种受制于区域和行业的保守性,反映在学校管理层面,表现为安于现状,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魄力,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改进;反映在教学科研层面,表现为学科专业体系相对集中且发展滞后,科研创新能力较弱,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开放意识不强,主动与外界联系较少。

  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多数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缺乏有效的开放办学机制与平台,多以“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相关处室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的职能部门,但这些部门主要职能过于单一,大都集中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学校缺乏专门的机构管理和协调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多数学校缺乏有效激励措施,较难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或者深入行业和企业一线采写教学案例、了解行业前沿领域发展动态。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体系缺乏开放性,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缺乏有效手段。

  开放办学的社会环境因素制约。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划归地方管理后,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机制逐渐弱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失去了原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扶持,服务行业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在原行业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不再明显。此外,由于行业特色的标签身份,行业特色型大学社会服务面向较窄,使得这些高校与社会其他行业和组织合作交流的渠道不够畅通,与社会和企业合作时,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处于弱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开放办学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作为在物流和流通领域特色鲜明的北京市属高校,北京物资学院积极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和流通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提出的发展性需求和战略性要求,紧密结合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以及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实际,深入思考学校发展战略定位,在开放办学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1.加强顶层设计,牢固树立开放办学意识

  学校深刻认识到开放办学的重要性,早在国家提出实施现代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之初,就提出了“开放入主流”的发展理念,在“十二五”发展时期确立了开放办学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发展主流,积极融入行业主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紧跟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大力加强与国内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近年来,学校又提出“对外开放合作,对内凝聚人心”的工作思路和“立地顶天”的发展战略,以开放的思维深化改革,以开放为导向引领发展,通过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地方政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商务系统和证券期货系统以及一批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既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推动了教学科研与人事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升,社会贡献力与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2.整合资源,积极构建对外合作交流平台

  学校整合资源,调整结构设置,不断健全与外界开展交流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先后成立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现代物流创新园等机构,将其定位为对外开放合作的专门机构,统筹开展社会合作与交流,积极搭建面向全校的产学研服务平台,立足于资源的整合,形成了融合企业、协会、校友、政府等在内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形成了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综合型服务平台。平台对内整合盘活学校教育资源,实现学科、专业相互开放,教学、科研资源充分共享,打破各单位之间的界限、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搭建互通、互联的信息平台,互渗、交流的人才平台,互补、共享的设备平台,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外广泛开展联络,推动产学研合作,组织争取、实施竞争性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北京市及企业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服务,通过科研项目投融资、企业孵化等方式,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管理和服务。

  3.深化改革,建立完善与开放办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

  为激励和引导学校教师积极投入对外开放合作,学校积极探索校内人事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对教师在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中的工作予以相应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认定,鼓励教师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积极跟社会接触,拿项目、拿课题,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建立灵活且规范的教师职务晋升和绩效分配机制,激励在开放办学过程中做出贡献、实现高质量效益的教师,确保教师共享开放办学带来的收益。学校的主要举措包括:加大横向项目支持和奖励力度,激励教师面向企业尤其是科研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之一,45岁以下教师没有企业挂职和横向合作研究经历的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根据社会服务的工作需要和工作绩效,拟在教师序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中设置“推广型”教授(副教授)。一系列改革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教师投身对外合作、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活力。

  4.创新思路,努力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学校推行“一来二去”产学研新模式,把优质的社会资源引进来,为我所用,同时让学校师生走出去,提升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就业;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吸收行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专家参加,以保障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符合行业和市场要求,体现行业特色,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建电子商务学院,采用定制化、个性化培养方案,采取“专业教学、定制教学、企业实践”的复合培养模式,开启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合作模式。学校主动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交流沟通,积极思考高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途径与办法,主动提供政策参考和决策咨询,以赢得政策支持和服务空间。学校协同中关村管委会成立中关村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联盟,有效统筹政府与电商物流企业,进一步集聚资源,提升行业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现代物流业进一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进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与地级市政府签订战略协议开展全面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在政策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对接、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谋发展;成立以科技金融、流通秩序管理、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物联网技术为主题的协同创新中心,针对地方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项目和课题研究,解决地区经济发展或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紧迫问题,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力。

  5.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

  学校进一步整合国际化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资源,优化工作机构设置,成立国际学院,以大力推进“两进两出”(“两进”是指来华留学生和海外教师资源引进,“两出”是指国际班出国留学和涉外培训)和国际合作研究为重点,争取在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涉外高端培训方面上层次、创品牌,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实力。多年来,学校依托物流与流通学科品牌优势,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友好高校在人才联合培养、互派师资、科技攻关、文献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实质性的合作;实施国际学术交流计划,鼓励和支持院系、教师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展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

  6.坚持内涵发展,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开放办学中主要依托其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服务面向,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创性、引领性的学科体系、科研成果、人才输出以及为行业发展提供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与优势,是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的根本所在。其中,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学科优势是一所学校赢得社会认可、参与社会竞争、争取社会资源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正确处理好练内功、固本强基与展身手、服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决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要做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推进专业建设、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围绕服务和引领行业发展,打造和强化学科优势,筑牢学校开放发展的学科基础。

  参考文献:

  [1][英]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出版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王旭东.地方高校要创新社会服务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9-15.

  [4]李石柱.行业院校:让“特色”成为“不可替代”[N].光明日报,2013-4-17.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