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优秀教师应具备的五种素质

www.jyb.cn 2016年12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伴随着“双一流”工程建设的启动,高校加强了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建设,特别是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一批研究能力较强的海内外人才纷纷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这对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所确定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是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核心的职能所在,而“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认为,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应具备下述五种素质。

  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的事业

  虽然从职业分类上看,高校教师同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但他却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己任的、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社会属性也很突出,所以我认为仅仅将教师岗位视为个人谋生手段的职业是不够的,应该把它提升到事业的高度。既然你选择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同时肩负起教书和育人两项重任,自觉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授业。所以,教书育人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我们首先应该具有的理想与信念。其次,要有坚强的热爱教育的定力,因为教师这个岗位会面临很多困难,特别是对于很多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往往要面临教学、科研、职称以及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尤其可能经常在投稿、申请科研项目上碰壁,确实不容易。除了需要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勇敢面对、不忘初心,在坚守中成长,在锻炼中升华,在厚积中薄发。三是要有关爱学生的真心,因为我们自己也曾经是学生。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多一点还是统一多一点,取决于老师关爱学生的程度。学生求的“学”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也包括学习方法和技巧,还包括为人处事之道,是全方位的。真心关爱学生,就是要真正给学生所需要的“学”。如果学生毕业十年、二十年以后还能记得你,那你就用心了。当然,关爱学生不等于溺爱、纵容学生,而是对他严格要求。严格育人才叫关爱,才叫真心。其实,教师的关爱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

  讲课能既让自己感动更让学生感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载体和形式,也是学生在高校就学期间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素养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精彩高效、深受学生欢迎的?我认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作为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的教师能否讲一堂让自己感动的课。如果一堂课下来,觉得自己都被感动了,那就真的精彩了。什么是能让自己感动的课?我认为关键有这么几点:一是讲课内容有自己的思想,有灵魂,也就是说你对这门课的掌握已经紧紧抓住了其核心和灵魂,已经融在你自己的脑子里了。否则,上课的过程就只是照本宣科的“播音”过程,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还需要老师干什么?老师的作用就是要用你的思想赋予学生以启发,让课堂成为师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二是讲课中要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内容丰富而不乱,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上。我们为什么要备课?就是为了能够充分掌握课程的要义,能够补充很多教材外的东西,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观点,达到超越教材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积累、总结与提高。三是讲课要有激情,要与学生互动,努力使自己的讲课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要在走上讲台前酝酿好情绪,把自己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尽情地展现出你的感染力、穿透力与引导力,让课堂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的过程。四是要思考型讲课,不要死板的程序化讲课。我认为,教师的讲课过程应该是不断思考的创作过程,有思考就能产生激情,有激情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就能成为师生传递智慧的殿堂。此外,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加以总结,尤其是不足之处,为改进后续课堂教学积累经验。

  树立底线思维,在学生当中传播正能量

  高校教师必须集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和进取的精神于一身,必须在课堂上传播正能量。教师的言行如果不能得到学生尊重,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书育人就会受到影响。为此,教师要做到三个严格:一是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也是教师有尊严地开展教学的前提。若教师是应付式地教,那学生一定是应付式地学。二是严格要求学生,要有规矩,不能放水。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我认为这是真理。当然,严格的方式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若能做到既亲和又很严格,润物细无声,那就是高水平。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具有站稳讲台的底气、学科专业的才气和严格要求的勇气。三是严格讲课纪律,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要树立底线思维,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各种信息要客观分析,不要偏信与扩散不良信息,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和科研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主要任务。教师的任务不只是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同时也需要通过从事科学研究创造知识,并用以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这是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职能和工作内容上的重要区别。虽然目前一些高校推行了教师分类考核,但科学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但高校的科研不应该是纯粹的科研,而是一定要与教学相辅相成:一是教师应该将在科研过程中收集到的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应该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即把相关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融合,有利于学生及时分享与学习最新的科研成果;三是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批判性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这对于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四是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思路,鼓励开展课堂讨论。目前,高校中多少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或科研与教学相分离的现象,这与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目标是相违背的,我们必须努力加以纠正。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科学合理运用时间,使教学和科研相互滋养、共同提高。

  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做到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衡量一名教师是否优秀,还应该看他课后对学生怎么样。我们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堂后,继续给予必要的辅导、指导和帮助。这里实际上包含很多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前非常重要的阶段,他们承受着来自学业、人际、情感、求职等方面的重重压力,迫切需要教师及时传授学习之道、从业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不仅要解其知识技能学习之“惑”,而且要解其成长成才之“惑”。很显然,这些工作难以全靠课堂教学去完成,很大部分需要教师牺牲课余时间继续无私奉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1]王炳林.大学教师要传播正能量[N].中国教育报,2015-2-10(1).

  【作者: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