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www.jyb.cn 2017年01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这个原则适用于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尤为重要。

  不以问题为导向,就不会也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

  以问题为导向是马克思提出来的。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第137号附刊的一篇文章《集权问题》中说,“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时代精神状态最实际的表现。”“每个历史时期的谜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反映了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几年后的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尤其是其中的第十一条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哲学命题的方式概括了这个思想。

  只要读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我们就能懂,他们的全部著作无不以当时面对的现实问题为靶的,通过研究把它提升到科学理论水平,既能科学地说明问题,又能为解决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不以问题为导向,不回答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何处去的问题,就不会也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面对的迫切问题中产生的。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那些著名理论家们,尤其是里程碑式的人物,没有仅仅是重复马克思主义而成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他们都是以自己时代问题为导向,沿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开辟的道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列宁如此,毛泽东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者们也是如此。可以说,不以问题为导向、脱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教条主义、经院主义,是徒有其名的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问题为导向与以人民为中心是不可分离的。历史上绝大多数哲学都是哲学家的哲学、学者的哲学,它们为人类提供了许多光辉的智慧,但并没有自觉地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产生,就在于它是自觉地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创立的,而它的传播对象和受众也是包括普通人民在内的。“哲学为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就存在于人民的实践之中,脱离人民与脱离实践是一回事。正因为这样,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原则,同样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科学的、理性的,同时也应该是对人民饱含深情的。它在旧社会饱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应该饱含对人民的崇敬、热爱和关怀。哲学由于它的抽象性和思辨性传统,往往容易走向纯概念的推演,容易变成孤独者,变成独白的哲学家。一个对人民的处境无萦于心、对人抱着一种冷冰冰的精神贵族式优越感的人,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纯粹学者,但不可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更不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者。这一点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应该特别注意。这不仅是专业水平,而且是关系到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业者的立场和信仰问题。我不相信一个不热爱人民、不关心实践、只关心本本的人,能真正有勇气、有决心、有兴趣投身于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事业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不能离开以问题为导向,因为问题中就包括问题的答案,没有答案的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找到答案是困难的,因为答案深藏在问题的深处。不能捕捉问题,不能仔细分析问题如何形成的、它的历史和现状、问题的本质何在,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发展。我们的时代,无论在国际在国内都存在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民族文化多样化,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交织如网。虽然没有发生像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但世界并不平静,冲突不断,战火仍在一些地区燃烧。在国内,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时期,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哲学家不可能回答许多具有专业性的问题,但应该从我们面对的时代问题中凝练出哲学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为它的解决提供哲学思维。能这样做,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体系

  在当代,以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高度重视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必须担当但又极为艰巨的任务。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基本是两个来源: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原有的话语,这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话语;另一个就是西方哲学输入的话语。这两方面当然都是需要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话语,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承载,我们必须继承。但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同时构建自己的话语。我们读读毛泽东的著作,尤其是《矛盾论》《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论十大关系》以及《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读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就会发现许多新的话语,其中包括对中国传统哲学继承和转化的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话语。这就大大地改变了我们从哲学教科书中搬过来的话语。

  在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我们决不能忘记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哲学传统。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包含非常丰富的哲学智慧以及可供提炼的哲学概念和话语。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就进行过这种提炼。他提出了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可以成为我们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宝贵资源。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应该“袖手旁观”,认为与自己的专业无关,那是中国哲学或其他学科的事,只埋头自己的所谓研究。我可以断言,如果这样,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魄、能说中国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难以建立。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发展。我刚参加工作时,那时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所谓学哲学就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在不同,如今哲学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十个二级学科的大家族,各个专业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不能老死不相往来,各自筑堡自守。我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员,深感应该走中西马融合的道路。我们才识有限,很难像前辈那样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但应该以此为目标。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员才不会限于一隅,而是有比较宽广的视角和多方面的知识。当然,哲学系所有专业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决定的。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