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强化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培养

www.jyb.cn 2017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截至2015年12月1日,全球有13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汉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汉语国际传播和推广的效果。因此,办好孔子学院的重点是建设好教师队伍,这是今后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师资数量和质量存在不足

  目前孔子学院的师资队伍从构成上可分为以下几类:国内公派汉语教师、国内汉语志愿者、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公派汉语教师主要是从国内各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国内志愿者来自于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和硕士层次的学生,以及一部分从社会选拔出来的相关专业的人才。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是在派出国当地选拔出来从事汉语教学的人,学历背景和知识结构比较复杂。

  师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教师数量缺口较大。根据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提供的2015年年度报告,孔子学院中外专兼职教师总数4.4万人,比2014年增长30.4%;开办各类教学班次约7.2万个,注册学员139.4万人,比2014年增长25.6%。从这个数据可以推算出,目前国际汉语教学的师生比为1∶30。这个比例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显然过高了。以国际通行的语言教学15人的小班制来计算,国际汉语教师数量的缺口达到一倍。其次是教师质量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中方汉语教师汉语知识丰富,但是对派出国当地的社会文化教育现状不熟悉,容易水土不服;志愿者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本土教师的汉语水平有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提高国际汉语教育师资质量

  一是以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为依据,明确培养定位。

  为了培养师资、规范管理,国家汉办于2007年制订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全面描述了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提供了依据。

  《标准》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语言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两个标准;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要求教师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的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成功学习汉语;教学方法,包括“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课程、大纲、教材与教辅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与运用”四个标准;综合素质,主要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描述。

  《标准》着重从两个方面对汉语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是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汉语国际推广已经从“把人请进来”变成“自己走出去”,教师要想完成好教学任务,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当地民众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只有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同时从理念着手,转变教学思维,因材施教,才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的重任。其次是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汉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能力外,还需要了解多国文化知识,具备多元文化观以及对别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包容能力,具有鉴别和处理不同文化背景学生问题的能力。

  二是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体系,加强专业性和针对性。

  目前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在本硕博层次上均已展开。不同层次的汉语师资培养一方面完善了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但是,目前的师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培养院校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培养模式单一,不适应多元化的需求;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实践课程偏少,教学反思意识不够,许多学生对实践观察课程不够重视;就业出口存在瓶颈制约;教学质量评估不够完善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各师资培养单位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在提高师资培养的专业性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思路,加强师资培养的针对性。具体做法有:一是国内和国外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师资;二是请国内订单单位的学生来学校进行培训。培训单位要对请进来的汉语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接受订单培养的院校要具备完善的、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是加强国际汉语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岗位匹配度。

  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参照中外外语教师标准和培训大纲,总结多年教师培训经验,于2011 年制定出《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大纲》。作为师资培训的纲领性文件,《培训大纲》关注教师的核心素质,重视实用的课程内容,立足实践的培训模式,强调多元的课堂,使得教师培训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但《培训大纲》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培训对象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培训教师的范围;在培训目标方面,需要为不同等级的教师设定不同目标;在培训课程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并分层次设置课程,等等。

  国际汉语教师的在职培训要想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关键在于事先全面了解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当地汉语教学的实际问题。因此,孔子学院在举办师资培训前,必须深入调查当地的汉语教学情况和汉语教师的培训需求,可以和当地的教育部门、汉语培训机构以及汉语教师协会等组织机构广泛合作,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研内容包括当地汉语教师的学历背景、培训经历、职业经历、个人需求等,并结合当地的汉语教师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当地汉语教师的需求,真正提升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另外,在培训方式上,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设立“外国本土汉语教师来华研修项目”,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资助孔子学院专兼职本土汉语教师和外国大中小学来华进修。同时,国家汉办特设立“汉语教学专家组赴国外培训项目”,汉办组织派遣国内汉语教学专家“走出去”,与国外汉语教学机构联合举办培训活动,与当地汉语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并提供培训服务。

  四是完善教师评聘体系和志愿者选拔制度,保证师资队伍稳定。

  很多高校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从宏观政策到具体指导都有专人负责,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孔院发展结合起来,制定了多项符合国际汉语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体系,在教师引进、职务提升和职称评定方面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快建设长期乃至终身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高素质专兼职师资队伍。

  孔子学院建设初期,汉语教师主要由国家汉办从国内选拔派出。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孔子学院总部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实施汉语教师志愿者工程。近几年,志愿者汉语教师培养和派出的规模逐渐扩大,在对外汉语教师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国家汉办制定颁布了多份文件条例,规范和加强对志愿者的选拔和管理。但是在选拔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对申请者的专业范围和年龄限制过于严格,选拔考试的试题难以统一,心理测试的信效度有待提高,面试考核的侧重点有待调整等。

  师资培养工作中重点把握的几个辩证关系

  首先是跨文化的国际视野与自觉的中国情怀。

  国际汉语教育的理念是培养熟练使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了解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能解释课文和教学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在安排课堂任务和课堂活动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有效开展语言教学;能帮助学习者克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文化的不同和交际失误而引起的各种困难;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敏感意识。

  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特性决定了师资培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跨文化的核心,在教学原理、课程设置、培养内容和过程等方面全面强化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提高跨文化施教能力,建立起与世界接轨的新培养思路。同时,由于汉语教育本身的跨国性和文化性,师资培养中也应注意强调文化自觉意识,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提升民族文化使命感,使学生以自觉主动的心态去学习和欣赏中华语言和文化魅力。

  其次是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技术创新。

  汉语国际推广的传统教学方法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师生面对面的口耳相传、精炼规范的板书、教师标准的语音口型示范等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导致教学过程太枯燥,教学课件、授课方法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

  这提醒我们,国际汉语教师在汲取传统教学精华的同时,也要借助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加快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近几年来,大规模、开放式在线教学“慕课”正在全球范围兴起,这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提高师资效益,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大力提倡和推动孔子学院引入“慕课”教学模式,有助于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汉语教学服务。

  再次是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灵活的实践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中的理论知识包括汉语基本知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中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此相对应的能力要求,就是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跨文化施教的能力以及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目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理论课程多、实习实践少的问题,造成专业硕士培养学术化、教学能力培养被弱化等不良倾向。转变这一状况,应该在学以致用的培养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化,比如:知识传授与集体讨论、观察与归纳、课上与课下、个别指导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等等。

  最后是跨学科综合素养与专业知识储备。

  汉语国际教育是融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语言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国际汉语教师不但要了解语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以及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教学法,同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业知识储备之外,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这包括如何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显示出责任感、合作精神和策略性;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并在任何教学场合中都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了更加迎合时代需求,汉语国际教育在现有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对跨学科主题所涉及的必备常识的培养,比如金融经济、法律法规、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通识,以适应全球学习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携手促进孔子学院事业发展 共同谱写中外人文交流的新篇章[N].中国教育报,2013-12-1.

  [2]许琳.充分发挥孔子学院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 助推“中国梦”走向世界[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2) .

  [3]陆俭明.汉语教师的素质和师资培养的针对性[J].国际汉语,2011(1).

  [4]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7.

  [5]李春玲.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的新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

  [6]吴坚.汉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6).

  [7]曾萍.对外汉语专职教师的培训现况及需求研究[M]. 成都:第十一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8]李嘉郁.关于美国华文教师培训的几个问题[J].华文教育,2007(4).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