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构建高校思政课“四维”考试考核模式

www.jyb.cn 2017年0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在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背景下,如何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兴趣支撑点,提升其驾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考试考核机制的创新推动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将“掌握真本领、学会真精神”作为全面统筹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理论与语境的“耦合性”、情感与话语的“粘合性”以及当代与历史情境的“同构性”,高校思政课要从智识、能力、情感与行为四个维度重新设计现有考试考核体系,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总体效果。

  创新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机制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

  如何创新考试考核方法以达成高校思政课设定的“融汇于心”的目标,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众所周知,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涉及基本原理、道德法律、历史常识、政治理论与时事政治等内容。其中,原理类内容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法律类内容熔铸学生的交往行为原则,历史与政治类常识要求学生们准确记忆,而政治理论类内容则要求学生们能够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理解特定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特殊性,同时还能从这些政策具有的一般特性中,准确判断当前政治路径的出发点。可见,高校思政课内容较为复杂,这就要求考试考核机制的创新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事半功倍。

  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养成抽象思维的关键。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其年龄阶段还不具备实现将语言从其所牵涉的对象自身中剥离出来的能力,他们大多将原理视为一种从具体对象物中归纳概括出的一般抽象特征,视为一种对包含事实的语言的概括能力。这就导致其在遇到怀疑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时,时常因为无法克服自身所流露出的语言的贫乏性与时空的差异性而成为上述两种哲学思潮的俘虏。产生这类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匮乏。因此,只有回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只有从人的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对立入手,才能从丰富生动的社会事实中体会到存在于其中的一般关系;只有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入手,才能使他们真正地领会基本原理的精髓,这是培养抽象思维的关键,也是“着重运用辩证法来分析看待人的活动的矛盾性,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身以及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应有之义。

  把握理论与语境的“耦合性”是掌握“历史智识”的关键。近代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所追求的目标是:阐释历史事件务必一致,复述历史事实务必准确。在教学中,只有让学习者感受到历史中那些曾经出现的形象正在与他们“同行”,历史的丰富性才能在具体人的实践活动中生动地展现出来,以使理论重新回到产生它的语境之中。当然,既然这种实践是牵涉历史的,它就必须在凝缩的时空范围——舞台内展开,这就使人的实践能够跨越时间去实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统一。

  提升情感与话语的“粘合性”是内化于心的关键。情感是维持人的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关键环节,它可以通过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面与负面情绪制约人们的动机。在这个过程中,人必须借助不断重复回忆特定的对象才能使情感不断地产生,以使其成为当下的体验。而人们的观念则充当了捕捉对象的中介,不仅为对象编码储存的过程,也为快速地提取对象提供了便捷途径。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讲授的内容能否真正为学生们所接受。因此,这就有必要重新设计考试考核的范围,打破“以卷定考,以文代思,以阅代查”的思路,通过重新设计授课的具体情境,将理论教学活动从以往僵化的课堂教学中拯救出来,以使之能够真正地“动”起来。从实践入手,提升情感与话语的粘合性,才能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内化于心。

  掌握当代与历史情境的“同构性”是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活的话语体系,预告了通往新世界的可能性,包含着不断革新人类社会组织与改变自然界的创新精神,并且,在它看来,这是贯穿全部人类历史活动的一条主要线索,从而也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种历史感。这就要求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介入马克思主义牵涉的基本问题,在分析对象的过程中领会其涉及的结构域,不断地发现并填补自身在解决问题时产生的理论盲点,才能真正地成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新时代青年。

  鉴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应遵循的“实践”特征中包含着“知”的现实化、“能”的操作化、“情”的场境化和“行”的具体化,这就有必要打破现有思政课考试考核中以“知”的考核取代一切的倾向,构建“四维”综合考试考核模式,以更为具体的内容完善相关细节标准。

  高校思政课“四维”考试考核模式的内涵

  所谓“四维”考试考核模式就是要打破单纯以复述或组织学习内容为测评对象的量化监测体系,从智识、能力、情感与行为四个层面重新设计考试考核内容模块,增加不可量化内容的比重,凸显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维度。为此,“智识维度”针对大学生解读问题时采用的“关键词”靶向索引模式的思维特点,及语境与教学内容疏离的问题,要求提升课程的语境植入能力,以思维对象的“实在化”训练组织“实在化”对象的思维能力,通过扩展学生思维过程的牵涉因素量,实现与理论内容的契合,逐步提升学生准确掌握理论的能力;“能力维度”针对大学生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的理论与对象之间粘合度不高的问题,以时间序列为划分依据,设计难易度梯度合理的题目,从个人的现实问题入手逆向化追溯历史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维度”针对大学生因“语境”空缺造成的体验“空白”问题,采用情景再现与角色再现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尺度塑造学生情感体验的触发模式,锐化学生的情感触媒,以增强其自觉抵制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能力;“行为维度”针对大学生因忽视实践而产生的“可能性”回答式的问题,采用“问题设定”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个人实践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升学生总结实践经验的能力,夯实其思维的真理性,增强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效果。

  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考试考核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适应时代变革对高校思政课的新要求,要在遵循青年思维与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围绕思维训练、能力考核、情景参与、实践考察等四个方面重新设计现有考试考核方法。

  首先,要注重理论应用的时代感,强化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由于专业课程压力较大,大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分配上倾向于专业课程或与其相关的基础课程,对思想政治课关注度不高。为此,要关注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进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采用师生间互动解析问题的方式,展现学生思维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型的差异,通过问题启发与学生组织材料能力的考试考核,实现思维范式的转变。

  其次,要注重理论应用的历史感,考核大学生回溯历史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由于涉世未深、历史知识贫乏等原因,大学生在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运动时,往往会从自己生活时代的价值观或生活事实出发,评判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具体行为。这种解构历史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也忽视了特殊历史时期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到解释历史问题要比解释现代问题容易得多的特点,要采用问题式解析与场景式搭建的思路,从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案入手,采用历史元素“再现”与模块设计相结合的方案,从历史语境中着眼个体生活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考核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的联结能力。

  再次,要注重理论应用的生活感,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自身处境的能力。针对大学生容易迷失生活方向的现状,一方面,要在教学环节中,紧密围绕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具体实践,精选案例,让学生在具象的案例中把握抽象理论;另一方面,要结合对学生性格特点、生活环境等分类的结果,采用菜单式实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化为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准则,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的实践认同。

  高校思政课“四维”考试考核模式的建构策略

  高校思政课的“四维”评价体系就是要重点评估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将以往只注重考试的做法转变为考试与考核并举,即注重评分测评与师生或学生间互动过程评价的结合。该考试考核方式的优势在于突破以个人表现程度的累加衡量整体教学效果的做法,通过评估学生间与师生间的交互影响效果,建立思政课教学影响的长效机制。它的建构方式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创新考试考核模式。利用师生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的互动优势,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干,以实践考察、网络回答为两翼的“1+2”一体化考试考核模式,充分发挥“1+1+1”大于3的结构化优势,提升考核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以历史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考核学生复述教师解析问题思路的能力,注重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网络教学以学生自主组织各类材料为导向,设置网络互动平台,采用以“互动板块”设置不同领域问题的方法,按照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区分,考核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则以“知行合一”为导向,将思政课实践活动延伸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相关社团活动之中,在指导教师、活动安排等方面统筹规划,打通实践能力的“内部”通道,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从而实现考试过程的全覆盖。

  形成师生互动性考核评估办法。要以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为原则,采用师生“一对一”专门考核,或思维分型的考核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专题式、研究式、情景式等授课材料,邀请大学生进行专门解读;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我来讲一课”“画说原理”“光影留思”“成长痕迹”等“个性化菜单式”考核定制模式,制定思维形式转变的专门评估方案,充分展现大学生思维过程,并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慕课、网络教学等,定型学生已经习得的思维模式。

  鼓励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创新团队的考核设计。要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研究平台,广泛吸纳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研究活动。同时,还要整合校内外的师资力量,制定具有吸引力、难度梯度合理的项目化运作机制,引导大学生参与理论研读与应用研究。要结合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培育“调—研—行”三层次协作机制,使大学生能够在参与项目研究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并主动向周围的人讲解自己的研究成果。

  深化行为评价方式改革。突出行为考核,将思政课行为考核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连接起来,建立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综合考核体系,确立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双师”考核主体,合理设计考核方式,建设网络考试系统,强化过程考核与反馈,引导学生“以知导行,因行进知,知行合一”。要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考核设计。积极开辟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大学生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调研报告。要完善异地客座教授的制度设计,鼓励大学生在进行实践调查的同时,聆听调查地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的讲座,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地区的“本土”属性。而后,由指导教师辅导学生完善调研报告,并在学校范围内为他们开辟报告场所,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以此带动周围的一批人参与到“知中国”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李维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探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性质与现状[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9(11).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