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推进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

www.jyb.cn 2017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学校之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部分高校扩展规模新建校区,由此形成了一批由多个校区组成的大学。多校区大学(multi-campus university)是与单校区大学相对而言的概念,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办学的大学。本文从组织文化理论的视角,分别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研究分析了多校区办学对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组织文化与大学组织文化的内涵

  组织文化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运转机制、制度体系、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

  关于组织文化的具体内容,国内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将组织文化分为物质层(表层)、制度层(中层)和精神层(深层)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是核心层面,包括组织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组织风貌等内容,是组织意识形态的总和,它支配组织及其成员行为趋向,是组织文化较为抽象的部分;制度层是主要层面,主要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等,这是组织成员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着组织的正常运转,调节组织内外的人际关系。物质层是基础层面,主要包括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人事安排等,它为组织的正常协调运转提供基础保障。

  大学作为一种组织,拥有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大学组织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资源分配、校园建设、办学模式、管理理念等文化形态的总和,反映着自己的“组织个性”。根据组织文化国际通用层次划分理论,我们将大学组织文化也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它是学校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载体或条件。它既包含学校建筑物、服饰与设备等实物,也包含大学物质所依托体现的载体——学科等,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或观念,是学校组织文化的具体体现。二是制度文化,其核心是行为规范和制度体制。行为规范是指教职工应当如何行动的共识,它体现了对行为的期望方式,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守则等;制度体制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要求统一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文件,它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三是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精神与理念的积淀,是学校组织文化构成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多校区办学对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为大学中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多校区大学特殊办学体制对其组织文化建设产生了特殊的影响。

  1.从物质层面来看,多校区办学提高了物质实力但提升了办学成本

  多校区办学带来物质文化的整体提升。一是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通过合并或另辟新的校区,突破了原有地域及空间上的局限,使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得以实现短期内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更大的发展扩张能力。二是促进高校学科结构的整体优化。多校区办学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群,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三是增强学校的自身竞争力。面对越来越复杂而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强强联手合并组建多校区大学是扩大规模、促进学科建设、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捷径。四是提高了学校的社会资本生产能力。多校区大学则由于其多校区带来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能够使社会关系网络急剧扩大、增多,从而提升大学的社会资本生产能力。

  多校区办学带来办学物质成本的提高。一是增加了人财物资源成本。教职员工要在交通上花费许多时间,投入教学与科研的有效时间和工作时间大打折扣;图书资料、教室、体育场所、实验室及教学设施等需要重复建设。二是增加了资源共享的难度,由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无论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都无法建立合适的共享机制。

  2.从制度层面来看,多校区办学推进了体制改革但增加了管理难度

  多校区办学有利于解决单校区模式下的管理问题。多校区大学的出现为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重大革新。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合并,不但打破了旧的平衡,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动能,也冲击了校内传统的管理制度,打破了过去单一性的办学格局和培养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校解决长期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同时,多校区办学增加了管理难度。一是管理模式选择困难。因多校区大学而产生的适度分权管理模式及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与旧有集权管理模式产生一定冲突。二是管理素质有待提升。原来单一校区的管理人员,无论从经验还是实践上来看,对多校区的管理体制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还不能很快达到建设高水平多校区大学管理者的要求。三是管理难度显著增加。多校区大学由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受管理幅度的限制,势必在原有的三层管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一层,管理难度必然增加。

  3.从精神层面来看,多校区办学推进了大学精神重塑但引发了文化冲突

  一方面,多校区办学有利于推进办学理念的进步与提升。多校区办学是对原各所高校办学理念的一种新的提升,各校区既保留了各所高校办学特色,也体现了各所高校办学思想的精髓,这是一种进步与提升。多校区办学也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共享与融合。多校区为单一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新的因素与活力,使师生拓展了视野,增加了阅历。各校区优良的文化通过互相交融与传播,辐射更广,影响更加深远,也有利于更加优秀的文化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多校区办学带来了校园文化冲突。一是校园文化差异。合并之前,各个院校在各自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合并之后,原有的办学精神、办学风格、管理方式等要重新整合、融合为一体,各个校园文化会在一定时期、一定领域内表现为相互排斥,甚至是冲突。二是新文化重塑困难。多校区大学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需要形成一个广泛认同的统一的大学校园文化,而多校区大学校区差异性,成为整构新校园文化的主要困难。三是新校区精神匮乏。一所大学的校风、教风、学风等体现大学精神的东西,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迁移到新校区,这使得新校区往往缺乏应有的校园氛围和文化底蕴。

  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大学组织文化的三层次划分理论,笔者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出发,对推进多校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1.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实现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实现多校区大学资源最优化配置,一是要分析办学资源,掌握资源数据。无论是以物化的形式存在的有形办学资源,还是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无形资源,都要科学分析全面掌握,这是多校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前提。二是定位办学目标,调整办学资源。根据现有资源找出适合于学校和校区发展的科学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根据发展定位,对人员、设备等一些有形资源进行调配。

  二是打造特色领先的强势学科。大学的各种资源主要附着在学科上,学科建设是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校区大学产生,使得文理可以渗透,理工可以结合,工商可以共生,为学科交叉、渗透、互补和综合提供了可能。要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实质性调查论证,确定一些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要制定出体现学校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学科、专业的发展思路,打破地域界限,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重组,特别要注意发展新学科和组织新型交叉专业,培育新的生长点。

  三是建设团结精干的人才团队。高校人才团队主要包涵学术团队、教师团队和管理者团队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高校人力资本的核心。学术团队与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术与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作用,管理团队建设的核心是使管理者的素质、知识、专业水平与学校发展相适应。

  2.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创建运转高效的管理模式。我国的多校区大学形成方式、形成原因各异,其战略目标定位、组织规模、校区功能定位等方面又各不相同,其管理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本校特点来确定。不同类型的多校区大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探索出适合本校发展的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其管理模式的多样化,要保证管理渠道的畅通,合理构建校内组织,实现人、财、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制定严密科学的制度规范。大学制度,主要用来约束大学组织成员的行为,维持大学运行的正常秩序。整合组织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有序统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利益保障体系,以较快实现高校合并后的稳定运转。大学制度的整合,要根据教育目的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来制定,要体现学校的传统和领导者的办学思想、价值观念,要根据各校区的现实情况因时因地而宜。

  三是建立精简协调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是组织文化存在的基础,任何组织文化都依赖于一定的组织才能产生和存在。多校区大学的组织模式必须注入一种与新的组织文化和学校自身特点相适应的新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组织文化的整合。领导班子的组合是改变组织结构的核心环节,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用好关键性职位干部。同时,要改革绩效评估与奖惩制度,为组织文化的整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确立开放发展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历史地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形成的,是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内在灵魂。就多校区大学而言,实现办学理念的融合,必将意味着办学理念的重新确定。要树立兼容并包理念,多校区大学是一个大学、一个整体;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要科学定位,结合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特点,寻找到属于新高校自己应有的办学理念。

  二是建设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着眼于为学校长远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培养服务,这是建设和谐统一校园文化的基础。要处理好与原来大学校园文化的关系,不论是建设和形成新的校园文化还是保留多样性的校园文化,都应在统一的大学发展目标的前提下进行。要建立起校区之间的文化体系,加强互动与整合,通过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各校区的文化联通。

  三是塑造宽容高尚的大学精神。精神文化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又处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最高层面。我们要把各校区优秀精神和理念凝聚在一起,使之内化到所有组织成员的心里,成为学校整体的精神文化。要把由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归结并渗透于校训、校风、学规、校歌之中,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享的价值观。通过对大学精神的塑造与整合,系统规划大学内部的教育、管理、组织与服务,建构大学内部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的内在精神物化为校园的外在表现。

  参考文献:

  [1]沈红等.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2]徐庆军.学科融合:合并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杜建华,沈红.论合并高校的学科融合[J].理工高教研究,2003(1).

  [4]杨志强.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组织结构体系的新变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5).

  [5]杨文新,衷华.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继承与创新[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6]彭志武.对高校合并热的冷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1(2).

  [7]陈何芳.关于高校合并的三点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8]王胜桥.论高校合并中管理重组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