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以“四个转化”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践

www.jyb.cn 2017年03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要地和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施行的价值输出与文化渗透、国内社会转型造成的思想多元与价值多变,以及网络新媒体“双刃剑”特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较大冲击,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高校必须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把握重点、主动作为,以“四个转化”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践。

  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化被动为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当前,一些高校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对此,高校应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理直气壮地加强和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高校应完善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督查等机制。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应切实敢抓敢管、履职尽责。班子成员也应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党政合力、上下同心,一手抓事业发展、中心工作硬任务,一手抓党建思政、意识形态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强化归口管理,落实监管责任。严格执行教师教书育人工作规范、课堂质量监控、教材使用、教学过程督导等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监管,明确课堂教学政治要求,切实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把人才引育政治关、思想关,细化教师意识形态管理奖惩机制,外籍教师和海外人才引进注重政治把关。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原则,加强报告会讲座论坛活动管理,出现问题倒查追溯。建立出版质量督查体系,加强各类出版物印刷品管理。规范学术机构和学生社团国际交流、项目合作、资金资助、社团活动管理,强化审批制度,有效抵御和防范各类渗透活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化虚功为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功能,看似比较虚、难度比较大,但只要下大力气、做足文章,就能产生显著的教育效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推进理论创新,发挥基础研究先导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凝聚力影响力,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落脚点。高校应依托自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学科、理论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正面引导、做好释疑解惑,及时回应、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和阐述重大理论问题,深刻剖析和揭穿某些错误思潮的实质与危害,不断提高师生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有效破解少数任课教师教学信心不足、理论素养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着力打造一支政治信念坚定、与党同心同德、理论功底厚实的教学队伍。鼓励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时代活跃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做好课堂教学与学生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通过生动有效的课堂讲授,将理论问题讲深讲透、讲准讲够,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中引导学生真懂真信、自觉践行。

  严格教育教学管理,准确把握政治原则和学术研究关系。思想越是活跃,旗帜越要鲜明。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正确处理政治原则与学术自由的关系,是每位高校教师负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要加强相关管理,在师资引入、教育培训和考核机制中明确要求,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督促广大教师把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传达给学生。要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做出积极贡献。

  注重人文关怀,在贴近服务中实现教育引导。常态开展思想状况调查,不断增强思想教育与师生需要的契合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咨询服务和深度辅导,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职业规划等问题。切实加强学校党政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等队伍建设,全方位、全天候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抓好网络阵地建设,化线下为线上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对抗的重要战场,网络空间的渗透与反渗透异常激烈。高校必须大胆转换旧思维,主动运用新方式,切实把网络阵地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把握工作规律,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高校应着力培养懂理论、懂网络的“双懂型”人才,及时回应、主动发声,引导校园网络话题,形成正面舆论攻势,有效掌控话语权。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研究,科学把握信息传播规律,主动学习工作策略和方法。要利用好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改变长篇大论和空洞说教的工作方法,采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发声、及时回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占领网上阵地,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过程中引导青年、赢得青年。要积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一体化工作机制,有效发挥两种模式优势特点,形成网上网下工作合力。

  加强舆情监控,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当前,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很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干扰较大。高校应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引导机制,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完善舆情反应机制、处理流程和干预方式,特别是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对校园网络的有效管控。

  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化有形于无形

  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校园文化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特点,于无形中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和思维方式,是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路径。

  凝练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以大学精神和校风校训为核心,积极寻找主流意识形态与校园精神文化共振契合点,丰富和拓展精神文化宽度与厚度。注重学校文化基本元素的创新发展,将其与国家制度、时代价值、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引领形成凝聚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丰富文化活动载体。结合重大事件、重要节点,不失时机地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深刻接受思想洗礼。以校园传统品牌文化活动为抓手,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各类文化活动中,引导师生在愉悦身心的过程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有效实现文化活动的意识形态功能。

  加强文化环境建设。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建设,在文化环境建设中融入校史历程、大学精神、行业传统、核心价值等要素,使校园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皆具备隐性教育功能,潜移默化间凝聚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引导形成爱校荣校、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1-20,(1).

  [3]曹国永.高校必须积极主动抓好意识形态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014JBM16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