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高校如何发力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

www.jyb.cn 2017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动力转换期”,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提质增效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政产学研合作是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则是政产学研合作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应当在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中主动作为、精准发力,努力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源。

  高校在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中的地位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人才、智力、文化等公共产品的重任。政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全面履行五大职能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政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课题立项模式来开展针对性合作研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二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在企业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或科研工作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全面提高地方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高校在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供给侧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才供给:高校发力政产学研合作的根本。人才是高校参与政产学研合作的最重要、最基础的供给资源。高校既担负着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引导优质教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从需求侧来看,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企业越来越重视R&D(即“研究与发展”)投入,突出体现在对多类别、多层次的人力资本的旺盛需求。但不同企业对原理探究型人员、技术攻关型人员以及技术操作人员等的需求则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作为高校,应及时将办学面向、学科专业设置等与企业需求侧进行对接,做强做优自身的人才供给。

  成果供给:高校发力政产学研合作的核心。高校在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是重大科学发现和重要技术发明方面的主要产出方。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为例,全国共有118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72项,占通用项目总数221项的77.8%,再创历史新高,高校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从需求侧看,企业在面临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的过程中只有始终保持强有力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蕴含其中的重大原理突破,才可能占得主动、赢得优势。高校在政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供给中,既要以探索性成果引领科技发展前沿和行业发展趋势,又要在具体的方案供给、专利供给、样品供给中为其后续顺利实现产品化、市场化提供相应的转化“接口”。

  文化供给:高校发力政产学研合作的要义。高校在政产学研合作中不仅扮演着输送人才、贡献成果等角色,更重要的是为行业发展启迪思维、凝塑文化、提振信心。当前,在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中亟需发扬爱国奉献、进取超越、团队协作、包容开放、精益求精等价值取向与文化氛围。这一方面需要企业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加以培育,同时也需要高校将良好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蕴含于人才供给和成果供给之中,扎扎实实做好文化供给。例如,将在师生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师生的自主追求,进而在参与政产学研合作中发挥正能量。

  需求侧影响下我国高校参与政产学研合作的现状

  需求侧与供给侧同属经济学术语。需求侧影响主要体现为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干预来刺激消费、扩大出口并最终促进经济的迅速增长。供给侧影响主要体现为依靠市场自动调节来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要素的作用并最终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在合作领域、合作形式、合作规模和合作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也大为提升。例如,合作形式由初期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点对点分散式合作,逐步扩展到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但与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要求而言,当前的政产学研合作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制约了政产学研合作的健康持续高效发展,也影响了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

  一是合作领域陷入“同质化”。在需求侧影响下,我国政产学研合作存在重关系确定、轻实质合作的情形,有不少合作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开展的“同质化”现象。这不仅无益于有效整合政产学研参与各方的优质资源,实现融合式、创新型、高质量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或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下降。高校在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以同一高校的同一技术成果为主要支撑在不同地区建立产学研基地;二是不同高校的同一技术或成果在同一地区建立不同的产学研基地。这种情形看似最大化地发挥了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但缺乏顶层设计与系统思考,未能做到科学布局和精准施策,往往导致政产学研合作的盲目化和低效率。

  二是核心技术呈现“空心化”。政产学研合作是教育、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贯穿于政产学研合作全过程的“压舱石”,是确保高校在政产学研合作中发挥引领与支撑作用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政产学研合作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形式日益多样,但作为整个政产学研合作基础的核心技术在持续供给发力方面则略显不足。尤其在某些产学研基地或生产线实现初步运转后,参与合作方往往倾向于从实体生产转向金融扩张,致力于将已经取得的合作成果品牌化、规模化进而成为行业标准引领者的动力略显不足。受此影响,高校在参与政产学研合作中往往注重前期研发投入,后期由于创新激励、资金反哺等现有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高校在核心技术的人财物投入方面缺乏供给后劲,进而导致整个政产学研合作呈现“空心化”。

  三是合作目的趋于“功利化”。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目的在于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等不同主体的优势和积极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创新型经济的样板。因此,不同参与主体在政产学研合作中的受益重点应当有所差异,如企业的受益重点是生产效益,高校的受益重点是获得更好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财力支持和社会环境。如果完全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反哺教育、带动就业、引领发展方式等社会责任,那么这样的政产学研合作则可能偏离初衷。当前,少数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所谓“工程”,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合作高校的特色优势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轻易拍板投入资金上项目、建产学研基地,潜在风险很大。此外,少数高校借政产学研合作之名进行盲目扩张,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制止,将会导致新一轮“园区热”“基地热”。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如何发力政产学研合作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要素的整合与创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去除供给约束、释放潜力、增强活力。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要求,高校要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必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主战场,通过创新组织模式、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供给侧改革。为此,高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政产学研合作供给侧改革。

  一是发力于从分散到重点的转变,切实提升政产学研合作的聚焦性。事实证明,需求侧主导下的政产学研合作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高校政产学研合作必须由过去“铺摊子”式的发展思路转变为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的发展思路上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同理,高校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也必须坚持各自特色,必须紧紧围绕各自办学特色和学科、人才优势,打造政产学研合作品牌。唯有如此,政产学研合作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反哺自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才能谈得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二是发力于从单线到多科的转变,切实提升政产学研合作的交叉性。当前,全球高新科技发展交叉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比如,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新兴交叉领域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也在交叉,如进化金融学就是近年来兴起的介于生物学和金融学的一门交叉高新科学技术领域。高校在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相比较科研院所和企业来说,最大的优势来自于多学科交叉优势。高校学科门类相对齐全,对于较快较准地开展协同创新、把握前沿交叉学科具有独特优势,且高校多学科优势又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引申优势:一是人才梯队优势,二是平台互通优势,三是领域交叉优势。这些优势均对高校提升政产学研合作的交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政产学研合作的交叉性对于提升合作质量、把握合作方向、增强合作长效性均具有关键影响。

  三是发力于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切实提升政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性。当前政产学研合作的另一个致命的制约因素就是投入来源单一且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投入来源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资金不足,二是投入效率低下。根据有关统计,高校科技成果因资金投入原因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大约要占70%以上。现阶段,相当多的高校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总是寄望于政府的投入,事实证明,这种发展思路是不可持续的。今后,高校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应该彻底转变观念,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和造血功能,特别是牢固树立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也是科技投入主体的思想,积极深入了解企业创新需求、掌握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生态体系,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仁.对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06).

  [2]韩震.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N].光明日报,2016-12-13.

  【作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