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之路探索

www.jyb.cn 2017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经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明晰了办学定位,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目前正依据国家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从“新建”向“新型”发展阶段迈进。在新的发展阶段,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使新建本科院校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承担起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梦赋予这批院校的历史责任成为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合格评估后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提出了新建本科院校6条特色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显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宏观政策领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和支持政策,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政策环境。2015年11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转型指导意见》),成为合格评估后国家引导、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向“新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必将使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

  经过合格评估后的地方新建本科学校在发展中也面临两方面的挑战:第一、学校职能从过去相对单一的人才培养为主,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转变,以更全面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从“三个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向“五个度”转变(“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适应度、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保障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成为主要任务。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实践,探索提出以下6条特色发展思路。

  依据“地方需求+国家战略”确立特色定位

  地方高校的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又要瞄准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际化发展的前沿和趋势。《转型指导意见》已经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之路就是“地方性”“应用型”之路,就是“需求导向”之路,就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这应该是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但是,地方的发展和国家战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发展是服务于国家宏观战略布局的。因此,在确立新建本科院校的服务面向定位时,不仅仅要关注地方眼前和局部的发展需求,更要关注地方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位置和分工。只有考虑国家未来发展的需求,才不至于将学校局限在一个较狭窄的视野。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企业、社会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在经济能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从国家战略中寻求支援,才能使学校发展获得充分的资源,同时突破毕业生就业的局限性,也才能使学校人才培养具有持续的竞争力。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原琼州学院)是2006年由师范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根据海南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适时转型,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找到了自己的地位和发展机遇,顺势而为,向热带海洋类高校转型,于2015年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校将服务面向定位为“面向南海、面向东盟、面向国际旅游岛、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所“国际化、开放性、应用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热带海洋类高校”。广西钦州学院是由一所师范专科院校于2006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学校确立“立足北部湾、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办学面向定位,服务我国北部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需要,着力打造“区域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

  这两所学校的主动调整办学定位,都使学校由原来的一个普通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成为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行业需求、肩负特殊历史使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地方特色本科院校,走出了“地方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发展道路。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构建特色学科专业

  一所大学的学科专业特色往往是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短,学科专业建设一方面受原有专科专业基础和师资的局限,延续了原有的学科专业;另一方面新增专业明显带有“模仿”和“跟随”老牌本科院校的痕迹。这导致许多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过于雷同,人才培养呈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因此,要培育和塑造学科专业特色就必须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为,增强转型的紧迫感和加大转型的力度。例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将学校特色重点学科方向由原来的“师范、民族”适时调整为“海洋、旅游、民族、生态”,重点培育海洋特色学科专业群,“围绕海洋科学、海洋人文历史、海洋旅游、海洋管理、海洋食品、海洋信息等六大重点建设的方向和领域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同时,学校加大专业转型和建设力度,将原有12个普通专业向海洋方向转型,实现了由普通专业向“专业+海洋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专业的转型。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为例,通过创建“国家或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教学科研基地+学科专业平台+产业”的协同模式,使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成功模式。学校旅游管理学科和专业不仅服务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借助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援外基地”平台,致力于打造我国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聚合国内外旅游管理高端人才,为发展中国家培训旅游管理高级管理人才,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人才,同时又开拓本土旅游管理人才的国际视野。学校还与海南省科技厅、省旅游委、三亚市等单位共建旅游协同创新中心,与省及有关市县旅游协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构建了“政产学研用”相互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学校也获批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成为我国唯一一所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培养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建本科院校,打造了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和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品牌。

  培育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文化

  大学灵魂在于大学文化。作为共性的要求,中国大学应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文化;树立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文化;建立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教学为中心,服务教学的管理文化;建立鼓励创新的创新文化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培育与大学的学科专业特色和特殊使命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例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就是通过建立南海文化博物馆、民族文化博物馆,开发海洋特色教材、黎族文化特色教材、民族特色文献资料库、旅游特色文献资料库、海洋文献特色资料库,开设海洋特色课程、民族特色课程等来彰显学校的海洋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通过将海洋文化、民族文化等引入课堂、博物馆、校园的每一个宣传窗口,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同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通过加入蓝丝带行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将海洋强国梦融入到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保护海洋、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学校实践表明,培育大学的特色文化,不仅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增强办学活力,同时也可以在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色师资队伍

  在近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的评分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检测报告中,“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指标特别是“队伍结构”观测点在所有评估指标中是得分最低的。可见加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关键而又艰巨的任务。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基础弱、高水平学科平台少等原因,引进高水平师资面临较大的挑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仅靠刚性引进很难拥有一流的高层次人才,当前必须走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要积极争取国家的人才政策的支持,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新建本科院校对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识明显增强,并促进了 “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是,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仍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弥补的一个短板。目前的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是缺乏行业背景的“学院型”教师,对社会、对行业的了解不深、不透,而外聘的部分行业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因此,一方面对学院现有教师要加强培养培训,组织他们定期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研究,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从行业和企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教育规律,更好地履行兼职教师的职责。学校只有培养出一批既有教师素养又有行业资质(如工程师、会计师、医师等)素养,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才能适应新建本科学校的定位,走出特色发展的道路。

  建立开放合作的特色体制机制

  新建本科高校由“新建”向“新型”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家已经明确了发展方向、并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的背景下,学校必须主动推进,积极作为。首要任务是建立起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走政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例如, 海南省于2010年正式确立了由省和三亚市共建琼州学院(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省市共建体制机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三亚市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办学活力明显增强。2014年学校又成功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这一国家级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学校积极鼓励、推动广大师生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道路,并将科技型企业引进校院,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校正积极推动成立理事会,通过理事会更好地统筹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凝聚发展动力,共同为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以及国家海洋强国梦、海洋强省梦的早日实现而做出积极贡献。同时,正在组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发展联盟,通过省内省外、社会各方参与办学,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三协同办学模式,真正实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运行体制。

  参考文献:

  [1]陈东冬,李志宏.新建本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新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2(Z2).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14年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陈至立.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J].国家智库,2012(1).

  [5]郭沂,李志宏.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类型及其形成规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6]瞿振元.新建本科院校走出特色发展之路[J].中国教育报,2016-4-8(002).

  [7]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作者:过建春,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宏,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原副主任】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