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www.jyb.cn 2017年08月30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广州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用创新引领思想政治工作,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师生思想实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不断创新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式手段和制度机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畅通主渠道:打造“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科学性和知识性,更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是大学生信仰塑造、政治导向和价值引导的直接载体和重要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非常重视,注重特色,更注重效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通过打造“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情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效途径。

  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问题与新挑战。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影响愈加广泛深刻,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存在问题与困难,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豪感与成就感低。两方面因素叠加,导致学生对教师、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而很难达到“价值认同”的高度。学校聚焦于现实问题,确立了“以培育最受欢迎教师团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与育人效果”的教学综合改革思路,系统推进“教师认同-课程认同-价值认同”联动机制,通过提升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同及其价值观念的认同,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高的问题,做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突出人的因素,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关键。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政治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学生健康成长“指导人”和“引路人”的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与水平,必须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个关键。一直以来,学校以培育“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团队”为抓手,通过“整体提升”与“分类发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学生会组织的“最受学生欢迎”公共课教师评比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占到总人数的80%,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连续八年被评为全校最受欢迎教师团队。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魅力和育人水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学校通过开展基于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学生与教师“共享讲台”的讨论式教学和基于学生问题的“诊断式”教学等,倡导“因专业施教”、个性化教学,开设了突出生命教育特色的《生死学》等一批与核心课程同向同行的思想政治理论外围课程,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同时,积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单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分,注重发挥全体教师在课堂和课外育人效果的联动效应。

  坚持以文化人:协同创新中华经典教育实践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突出重要位置,通过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为高校开展中华经典教育工作赋予了新的目标任务和重要遵循。广州大学一直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滋养大学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品格的重要任务来抓,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品牌,着力推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精粹、对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人民品格的理解与渗透,实现大学办学的根本使命。

  突出经典诵读的理论建构。学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中华经典诵读的若干理论问题,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理论。先后获得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素质、语文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泛在学习环境下中华经典诵读资源建设与学习评价研究”等立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中华经典诵读发展状况与策略建议》《关于中华经典的若干理解与思考——以<中华经典诵读选本>为例》《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当前国内经典诵读实践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等文章;组织编撰出版《中华经典诵读选读本》《中国古代诗歌经典导读》《中国古代词曲经典导读》《中国古代小说经典导读》等书籍,增强诵读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感。

  强化经典诵读的制度设计。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要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明确教育理念,并围绕其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学校把“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写入人才培养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在活动开展中,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既建设精品课程供学生选修,又把经典诵读作为第二课堂考试科目计入学分,使得经典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覆盖全体学生的长效机制,通过全员学习经典,培养健全心灵。

  丰富经典诵读的活动形式。要真正实现中华经典诵读的全覆盖,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校园内形成人人爱读经典的氛围。学校成立沧浪诵读社,在校园内开设“诵读角”,鼓励全体学生每周二下午参加诵读活动;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打造全校性的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围绕“诵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开展诗词歌赋创作比赛;举办以“传自经典,承在当下”为主题的辩论赛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经典,学校还利用“博学讲坛”这一平台,开设“经典系列”,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开展经典解读等专题讲座。

  注重经典诵读的溢出性传播。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华经典诵读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一方面,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诵读“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带动了更多人理解经典、诵读经典;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了经典教育,如与台湾屏东大学研习团举办经典文化分享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以经典教育为主题的穗台中小学校长论坛等。

  构建工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四个延伸”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采取加强互联网载体建设、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等途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并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直以来,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还打造了“党团组织-实践教育-学生公寓-网络新媒体”立体互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四个延伸”。

  强化党团组织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向基层组织延伸。高校基层党团组织覆盖面广、组织完备,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学校创新体制机制,改进方式方法,不断强化抓党建团建的主体意识,通过基层党委书记例会、书记项目、优秀党日活动、活力团支部等,建设一批党建、团建工作品牌,提高党团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深入实施“千名教工党员联系千个团支部”工程,教工党员深入团支部,走进团员青年,讲思政、讲马列、讲党课、讲团课,实现教师党员对学生团员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助手、后备军建设。

  搭建实践教育平台,把思想政治工作向第二课堂延伸。强化实践锻炼养成,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相结合,推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补、互相促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学校促进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促进第二课堂从“多而杂”转向“少而精”,从“有意思”到“有意义”转变,完善第二课堂活动的课程化体系,打造“第二课堂成绩单”品牌,实现实践教育的课程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可测量化。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实验班、挑战杯、学生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新闻采风等,培育建设一批示范性实践教育品牌,推进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在实践教育中,学校正在以“三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立项和创业模拟活动,设立孵化基金、建设众创空间,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深入学生公寓社区,把思想政治工作向大学生生活空间延伸。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公寓社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场所,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学校通过“五室一站”(党团活动室、综合阅览室、休闲康体室、专业辅导室、互助学习室、心情驿站)的建设,在学生公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学习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熏陶、体育锻炼及文明宿舍创建等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日常化、生活化,构建学生社区党建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行为培养和品格培育机制,进一步拓展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占领新媒体平台,把思想政治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随着新媒体发展,流动的空间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的重要时空场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应该在强化固定的教室、公寓等空间场所的基础上,拓展到新媒体平台。学校以网络新媒体为依托,打造了以“宣传思想工作网络大平台”“一网两微”“青年之声”“易班”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形成了以门户网站、专题性学术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网络教学资源、互动性学生社区、移动性“两微一端”为主体的立体化复合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矩阵。在新媒体平台上,既创新话语体系,又把握话语权。学校一方面始终坚定地遵循主导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的话语逻辑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尝试着调整既有话语姿态,谋求新的话语策略,注意“话语风格”“传播内容”“议题设置”等贴近大学生的关注点和阅读习惯,创新理论的话语描述与诠释,将理论话语转换成青年可以接受的生动、活泼、生活化的话语。通过网络平台建设、话语体系创新,提升理论宣传教育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中华经典教育实践模式和思想政治工作“四个延伸”,是学校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中所进行的成功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从根本而言,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进一步完善了校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树立“一盘棋”思想,“分管一段渠,下好一盘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有机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本科与硕士、博士之间有机衔接”“学院与学院、学院与部门之间有机衔接”“教师与学生有机衔接”这五个衔接,协同配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好人才培养根本任务。

  【作者:广州大学党委书记】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