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印发后,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黑龙江科技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思想,面向矿业产业链,建设矿业专业群,搭建“专业群+企业群”平台,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走出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之路。

  面向矿业产业链,建设矿业专业群,为校企协同奠定基础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黑龙江省是煤炭资源大省。2011年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五大规划”和“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改造提升煤化石化、矿业经济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新能源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及矿业产业、煤化石化产业为学校建设矿业专业群提供了现实基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时,强调要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要以“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发展转型。这些重要指示,明确了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重点任务。这为学校发挥矿业特色专业优势,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服务“煤头电尾”“煤头化尾”提供了现实需要。

  学校依托煤炭行业,立足矿业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整合矿业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应用经济学六个学科力量,建设“煤炭产业”学科群,成为省重点学科群。面向煤炭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矿物深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机械装备与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矿山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技术、矿山工程岩体稳定性控制理论与技术、煤炭产业经济与矿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

  新时期,面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学校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煤化石化”“矿业经济”等产业,依托学校“煤炭产业”省重点学科群,构建了石化煤化、清洁高效煤电、矿业经济、矿山机械装备与输配电工程、矿山规划与建设、矿区与矿井信息化等六个专业集群。其中石化煤化、清洁高效煤电、矿业经济三个专业集群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专业集群(全省共重点建设十个专业集群)。

  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深入开展

  为密切学校与企业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深入开展,畅通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学校建立了校企协同相关机制,建设了校企协同实践创新平台。

  一是建立校企协同机制。

  健全组织机构,提供组织保证。为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入开展,学校在2005年就成立了由政府机关、高校、行业、企业界人士组成的校企协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教授担任。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学校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导、提供咨询,畅通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深入开展。

  健全机制,提供机制保证。学校建立了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治理、指导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相关机制,构建了 “3+1”校企协同双层评价教学管理机制,保障了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建立了课程置换机制,引入企业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选修课向业务专长、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拓展,逐步实现学术课程、技术课程与职业资质课程相结合。

  健全制度,提供制度保证。学校制定了适应校企协同“3+1”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如《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和《黑龙江科技大学课程置换办法》等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二是建设校企协同实践创新平台。

  学校围绕矿业产业链,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神华集团,中煤集团,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业集团等行业院校、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一是建设校企协同创新平台。2008年搭建了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2009年建立黑龙江煤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黑龙江矿业研究院。校企联合建成一批“大矿业”实践创新平台,如“煤矿瓦斯分离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安全科技支撑平台,“煤矿瓦斯分离与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中心实验室,“煤矿深部开采地压控制与瓦斯治理” 和“黑龙江省石墨烯应用研究”两个省重点实验室以及黑龙江省洁净煤工程技术中心、黑龙江省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煤炭资源经济与管理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煤炭生产转化与安全技术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等。二是建设校企协同实践平台。“石化煤化”专业集群与七台河宝泰隆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煤龙化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哈尔滨双琦环保公司等建立了实践基地;“清洁高效煤电”专业集群与七台河矿业集团龙湖选煤厂、鹤岗矿业集团南山选煤厂、黑龙江省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煤矿电器厂、黑龙江省测绘局第三测绘院等建立了实践基地;“矿业经济”专业集群与龙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等建立了实践基地;矿山机械装备与输配电工程专业集群与哈尔滨热电厂等建立了实践基地;矿山规划与建设专业集群与中大路桥集团、中国煤炭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立了实践基地;矿区与矿井信息化专业集群与鹤岗矿业集团矸石电厂、哈尔滨诚德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鑫联华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实践基地。其中龙煤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三是校企协同培养过程。

  校企双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保障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增强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在培养过程中,通过 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等实施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在校内开展基础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在校外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顶岗锻炼、企业课程学习、毕业设计等。如矿业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与鹤岗矿业集团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为学生上课、指导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建工学院与多所设计院实行“4+1”联合培养,学生长期在设计院参与项目设计研发。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加强矿业学科专业群建设,搭建“专业群+企业群”平台,深化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为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改革矿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服务于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械专业定向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获得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东部煤电化背景下煤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获得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新型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研究”获得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安全工程专业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获得2013年黑龙江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城市规划专业4+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获得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通过校企协同平台,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学校通过教师实践锻炼工程,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产学研合作、挂职锻炼,教师过“实践关”,提高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带回课堂,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用实际问题开展案例教学,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聘请合作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带到课堂,建立了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快矿业产业人才培养。在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保持煤炭情节,通过构建“大矿业”学科专业群、搭建“专业群+企业群”平台、实施校企协同,为国家和黑龙江矿业产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应用型人才。据调查,在14个国家级区域矿山救援队中,三分之一以上的总工程师毕业于学校;全国大型煤机企业的总设计师主要来源于学校;煤科总院沈阳研究院50%的科技与管理骨干、黑龙江国有和地方煤炭企业70%的技术与高层管理骨干是学校的毕业生。

  学校与黑龙江省四大矿业集团签订定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协议,连续8年共培养2000余名企业急缺应用型人才。学校利用国家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煤矿安全评价中心和黑龙江安全工程技术学院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共培训煤矿主要管理人员、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监管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等25000余人次。根据煤炭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无法脱离岗位而又需提高素质,积极组织矿业类专业教师深入到省内四大矿业集团大力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通过举办中短期技术培训、学历班等形式,为省内四大矿业集团培训人员3200余人次。

  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认为学校毕业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吃苦耐劳,勤恳务实,敬业奉献,具有自强不息的胡杨树精神,尤其是面对煤炭艰苦行业,能够弯下腰、扎下根,不怕苦、累、险;二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学校毕业生长期奋斗在祖国的煤海矿山,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业务功底、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扎根煤炭生产一线,立志报国,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实际行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余年保持在90%以上,多年位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多家新闻媒体和报纸杂志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等进行宣传报道。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GJA1214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