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打造行业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锐意创新、深化改革,主动面向国家、行业重大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进步和科技前沿的紧密衔接,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和广泛的协同创新,在某些学科领域或学科方向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矢志成为行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高地、解决重大问题的代言机构、未来科技的引领者、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

  “双一流”建设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拓宽服务面向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流的学科应有一流的担当、一流的贡献。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与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一流学科的逻辑起点,是形成了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制约科学发展和行业进步重大问题的知识理论体系,拥有了世界领先的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能力。只有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产生领先的学科领域,成为世界公认的一流学科。

  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站在行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前沿,是国家对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要求。长期以来,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并且依托行业在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科特色和学术禀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原有的行业办学体系被打破,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逐渐失去了依托行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学科面狭窄、服务面向单一、基础学科和支撑学科发展相对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受到来自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的挑战。

  只有发挥特色优势,拓宽服务面向,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知识迭代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前沿、行业进步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创新能力从跟跑迈向领跑、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单靠某一门学科难以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学科新方向的培育、原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面向国家、行业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和广泛的协同创新,赋予传统学科新的内涵,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才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人才支撑和科技引领作用。

  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加快走向世界一流

  世界一流大学既有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也有在某些独特的学科领域世界领先的特色型大学。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在于:汇聚一批不断开拓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瞄准学科前沿、推动行业产业发展的大师级学者;能够以系统完备和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拥有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突破重大技术瓶颈,与市场、行业和产业联系紧密的科技创新体系;具备与国际同行开展广泛联系和深度交流合作,若干特色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得到国际公认的学术影响力;成为引领时代精神发展走向、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提升的文化高地。

  学科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是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着引领性作用。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在某些学科领域或学科方向上领先,取得对全局性发展的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学校整体达到世界水平。

  1.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将传统优势学科打造为世界一流学科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要跻身“双一流”行列,必须立足特色发展,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打造世界一流学科。集中资源,引育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际知名学者及其团队,形成若干个方向上以大师为核心的团队群,造就世界一流学科。集中力量,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行业问题,组织策划重大、重点项目,产出重大成果,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在学科前沿和行业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

  以打造世界一流的优势学科为突破口,带动更多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打破学科、学院之间的壁垒,加强校内外协同,适时进行机构调整,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加强对学科建设过程的督查和管理,及时跟踪与评价学科建设规划执行情况,突出绩效杠杆,把学科建设投入与建设成效紧密挂钩,形成学科建设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对缺乏活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落后的学科适时动态调整出局。

  3.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坚持特色立校,创新引领,打造优势学科群,形成若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学科具备冲击世界一流能力的局面,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夯实基础。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辐射学校整体发展,瞄准一流目标,发挥后发优势,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汇聚一批世界公认的名家大师,以及在相关学科领域内具有开创性研究成果的著名学者;培养一流人才,构建科教相融、教学相长、中西相通、学用相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国家与行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流科技成果,在行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拥有一流国际化水平,吸引世界一流的学生和学者,搭建广泛学术交流的国际合作平台;创建一流文化,传承创新学术文化、育人文化、管理文化和特色文化,形成一流软实力;促进一流管理,构建与世界一流学科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管理架构,为建设一流大学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良的条件保障。

  深入推进内涵发展,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突出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我国正在加快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逐渐成长起来,面向未来发展、迎接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变革的创新布局逐步形成。改革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和战略需求,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亟待实现新突破。

  一直以来,河海大学坚持以水利为特色,围绕行业办学,不断提升服务水利行业重大需求的能力,为国家培养了20余万行业技术骨干和建设人才,为葛洲坝、三峡、南水北调等世纪工程的论证建设、运行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逐步成为水利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十三五”时期,学校将坚持特色发展,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领域,围绕“顺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探索水利向水拓展、推进河向海延伸、加快国内向国际迈进”的发展思路,以解决水问题为核心,打造更多学科高峰,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工商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为支撑,加强理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若干优势学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新兴学科增长点取得突破。

  1.顺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统筹解决好水短缺、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是新时期治水思路赋予现代水利的时代内涵。顺应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就是要围绕提高民生水利发展水平、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推进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需求,突出学科比较优势,形成学科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利学科。

  现代水利建设需要世界一流水利学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对于学校自身发展而言,学科建设是学校提高质量办出水平的关键。必须解决水利行业发展基础性、原创性问题以及与水利行业密切相关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培养一批水利领军人才、创新骨干,催生一批水利行业和水产业新的生长点,真正把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上去,引领水利行业发展进步。

  建设世界一流水利学科,立足点在水利学科的需求和贡献上。围绕解决水科学前沿问题和水利行业重大科技问题,学校成立了创新研究院,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培育水利领军人才,产出一流水利科技成果。

  2.探索水利向水拓展

  从水利向水拓展,就是要依托水利学科的优势,围绕水构建系统的学科体系,从水循环角度,从液态水拓展到固态水、气态水的研究,从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拓展到大气层、地下水的研究,从水与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角度,从水工程向水管理、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拓展。

  探索水利向水拓展,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资源,以服务求发展,在重点推进教育部与水利部、江苏省、国家海洋局共建学校的基础上,推动与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气象局、海军等共建学校,争取政府及行业部门对学校建设“双一流”的支持。

  当前,国家正在全方位推动节水、供水、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的科技创新,一批紧密结合京津冀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重大水工程建设的重点专项、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学校将着力建设好水安全与水科学、沿海开发与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挖掘水的学科内涵,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3.推进河向海延伸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国家经济对海洋资源利用、空间开发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开发利用海岸海洋资源,挖掘潜在的空间国土资源、航运资源、海洋新能源等,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是“一带一路”倡义实施的重要战略支撑。

  河海大学的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科历史悠久、成果丰硕,近年来在江苏沿海现场观测、海岸带资源环境与灾害、近海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沿海开发战略绩效与资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海洋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学校在近海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向深远海拓展,适时成立了海洋学院,设置改革特区,以全新的模式引进高端人才,探索学科、科研、人事、财务、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方面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汇聚国内外海洋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

  4.加快国内向国际迈进

  我国开放的新阶段新形势,对大学提速国际化进程提出了迫切要求。河海大学大力提升在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走出去战略中的影响力,紧抓国家“一带一路”等机遇,发挥自身在水利、土木等学科的比较优势,服务国内大型企业海外人力资源本土化的需求,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国际教育规模,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尝试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教育合作。探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科技服务的路径和机制,实现科技服务的国际化。以全球水循环与国家水安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强与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学术组织的合作,开展科技国际协同创新,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提升水利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应当抓住国家推进建设“双一流”的重大契机,坚持特色发展,勇于担当,争做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服务行业和地方需求、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的排头兵。

  【作者:河海大学校长】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