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建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高校网络文化的层次结构可分为深层的精神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以及表层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切入,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有助于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建构网络文化导向机制,构筑高校师生共同的网络精神家园

  网络文化导向机制依托网络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切实提升网络中高校精神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在网络中传承学校历史和文化。

  1.做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顶层设计

  高校应成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规划、整体部署和组织实施。做好网络文化建设规划要以三个方面为重点:第一,抓好高校信息化建设。逐步发展完善门户网站、主题网站、学术网站、互动社区、“两微一端”等校园网络平台。第二,开展网络发展特点研究。研究把握青年学生的网络思想行为特点,研究把握网络舆情的传播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方法和策略,科学运用战略战术,提升议题设置能力,深入开展网络舆论引导,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第三,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高校人才优势,凝聚一批勇于发声又善于发声的优秀人才,建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网军队伍。

  2.丰富高校师生网上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美术专业以及教育技术专业的优势,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平面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高校还可以通过落地开展“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组织的各类网络文化活动,丰富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内容和类别,增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成果展示。

  3.凝练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高校可结合自身历史和文化特色,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可以整合现有学生网络社团,扶持、成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可以大力培育和支持一批访问量大、互动性好、影响力大、教育性强的“名站”“名栏”。可以定期举办网络文化节,丰富网络文化节的内容与形式。

  4.确保网络文化价值观正确

  高校应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占领网络阵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高校各部门要提升网络宣传意识,加大网络宣传力度,注重结合关键时间节点、社会关注焦点、师生关注热点以及工作实际等,组织策划网络专题报道。

  强化网络文化生成机制,打造高品质的网络文化成果

  高校网络文化生成机制着力于网络文化的平台、载体和内容建设,展示学校学术、科研及文化成果,以彰显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和学校特色品牌。

  1.紧抓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设施建设,完善网络建设工作的软硬件设施。同时,还应及时跟踪研究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功能,并将其合理运用到高校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上。在应用网络技术时,学校可以根据不同部门需求,有规划地分批分类开展建设,以减少不同部门分别建设相似网络系统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浪费,使校内信息资源相互协调和一体化,便于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控制。

  2.建好高校网络育人阵地

  建好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平台。具体包括:高校慕课、网上图书馆、公共空间、学术资源平台、BBS论坛以及BT/PT/FTP发布站等。高校还可以充分依托“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互联互通平台、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建好高校网上理论学习阵地。高校要着力加强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网上理论学习中心建设,创新先进理论网上内容呈现形式,营造网上理论学习良好环境。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

  规范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建设。高校内部各部门、学部(学院)要主动占领社交媒体阵地,充分发挥官方微博、微信在加强师生沟通、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导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为核心,各二级单位官方微博、微信联动宣传的多级别、多层次的“微博矩阵”和“微信矩阵”,大力拓展学校网络文化的辐射空间。有条件、有技术的高校还可以探索建设学校内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一个可管、可控、安全、便捷的校内信息发布、传播平台和师生社交平台。

  3.打造高品质的网络文化建设产品

  高校应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本校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抓住优势学科资源提升课程吸引力。高校可多鼓励和支持各单位和师生个人利用现有网络技术、校内网络资源和即时通讯工具,制作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开展日常服务和文化传播工作,拓展师生网络文化生活空间。

  健全网络文化净化机制,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生态

  网络文化净化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师生网络自律意识,通过外部传播控制和主体自律,实现校园网络环境的和谐、健康、清朗。

  1.实现高校网络传播控制

  网络传播控制主要通过加强网络宣传管理、甄别传播信息、抵制谣言传播来净化网络传播环境,让网络管理、网络运用、网络服务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明确网络传播控制各部门责任分工。高校在网络舆情处置方面要坚持“主动引导,变堵为疏;正面回应,占据主动;以人为本,宽容对待”的工作原则。高校应当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成立由党委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做好高校网络传播控制五方面工作。第一,做好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各单位根据国家关于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管理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完善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过滤系统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第二,做好舆情搜集,高校要重点关注网络中反映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和关乎学校声誉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至涉及部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解决在基层。第三,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各单位要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分析研判,准确把握校园网络舆情发展动态,准确掌握师生思想状况,敏锐捕捉具有预警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为提高舆情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基础。第四,做好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置,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协调,明确分工职责,规范舆情应对处理流程,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积极消除事件影响;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遇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处置;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第五,网络舆情处置和管理工作应纳入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中有重大工作失误、导致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人、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追究责任。

  2.建好舆论引导工作队伍

  高校要按照“素质过硬、结构多样、相对稳定”的要求,建设一只政治素养高、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网络技术及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的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队伍,队伍具体构成可包括:

  专职工作人员。高校应设立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每日舆情监测,对发现的舆情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及时报送相关领导和单位;对舆情信息进行研判分级,组织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研究网络舆情规律,协调各单位舆情联络员开展工作,组织学习培训。

  网络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队伍。党委宣传部门应建立由专职工作人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队伍,负责网络舆情监测、舆论引导和教育部舆情报送工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学生工作部门要建立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围绕教育部的重要部署以及学校中心工作,做好重大主题内容、重要活动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的网上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网络评论员队伍。党委宣传部门应建立由学术大师、教学名师和优秀导师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开展网络文章撰写和网络评论工作,共享科学知识和思想感悟,传递精神文明。

  技术支持队伍。网络与信息化相关部门建立以专职工作人员为主、学生骨干为辅的技术支持队伍,负责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网络产品研发和学校各级各类网站的技术支持工作。

  3.完善高校网络自律机制

  网络自律意识规范和引导高校师生在网络中深刻理解、充分认同、自觉遵守并积极践行网络行为规范和网络文明行为准则。培育网络自律意识要完善在校师生个人社交媒体认证机制。高校各部门、学部(学院)要重点加强本单位师生员工开设的带有学校名称的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管理,完善认证审核机制和运营机制,做好校内网站和网络媒体平台的审批备案。高校各单位网站和官方网络媒体平台注册登记,必须建立五项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信息发布审核登记制度,信息监视、保存、清除和备份制度,不良信息协助报告和协助查处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同时,严格网络后台实名制管理,通过实名制管理对网络事件进行有效跟踪,提高效率。

  创新网络文化保障机制,建立系统完善的高校网络管理制度体系

  高校网络文化保障机制主要通过制度约束和经费投入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1.加强对国家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

  目前,我国已出台实施一系列网络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法律和制度层面的约束。高校要通过多种平台和渠道开展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完善高校网络安全管理

  高校要强化信息安全责任制,分级分类指导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施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程。要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规定,走依法治网的路线,进行多角度主动防范,以减小危险的发生率,最大限度维护校园网安全稳定运行。

  3.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考核评估和激励制度

  考评与激励的对象既要包含单位也要包含个人。单位方面,学校可以选取试点单位或项目,列入校园文化建设、文明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中进行考评。个人方面,学校要根据现有人事考核制度,联合人事部门、学工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人文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专业院系,积极探索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认证机制,研究制订相关奖励办法;研究制订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研究制订将网络文化育人工作情况列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人物评选条件的办法;健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的培养机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提升自身素质、工作技能的机会。

  4.用足用好建设经费

  “经费”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金钱投入,它应该包含物力、财力以及科学的经费管理措施。物力方面,可采取的措施包含:配置安全可管理、高速稳定、网络性能良好的设备。财力方面,高校应建立网络建设专项经费,通过选取校内试点单位或设立项目,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实。高校还可要求各基层单位为本单位网络文化建设提供经费支持,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企业投资等外部投入,稳定经费来源,保障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