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推荐阅读> 正文

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www.jyb.cn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实现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享受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随着现代经济结构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呈现出新的趋势:不仅需要少数的高精人才,更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这里所谓劳动者,指的是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以其劳动收入作为自己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劳动者教育权包括但不局限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权”,除了掌握其生产劳动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之外,劳动者同样有权获得多方面、高层次的教育。在当代高教改革中应充分重视劳动者教育权,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劳动者作为其基本目标。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针对当时我国教育制度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劳动者教育权的具体实施方案,构筑了一套能够体现广大劳动者利益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毛泽东关于教育相关诸多思想和论述中,对劳动者教育权的保护是最为核心、也是对当代高等教育最具启发性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呈现多元化、社会化发展趋势的现状,应当回顾毛泽东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从劳动者教育权保护的视角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并以之为鉴,切实完善当前的高等教育制度。

  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一贯重视对广大劳动群众的教育问题。针对中国革命时期与国家成立初期劳动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以及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整体发展较为薄弱的现状,其就劳动者教育权实现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最大程度保证劳动人民教育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论述。大致来说,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将培养劳动者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

  保证劳动者教育权的实现,首先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确立能够充分接纳劳动者参与的教育体系发展目标。在我国建国初期为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也曾一度仿效苏联的集中式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方面走上了标准化、精英化的培养道路,这种模式带来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城乡教育差距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毛泽东意识到苏联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这些问题,他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把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对象明确定位为“劳动者”,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教育公平。这种改变除了体现在开始重视发展基础教育,通过50年代的全国性“扫盲运动”使全国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下降到15%之外,同时也在高等教育领域走多样化办学的道路,让高校向广大工农群众开放,在194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通过这样的方式强调教育权的平等,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接受教育、获得文化知识,充分维护其教育方面的权益。

  2.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为实现劳动者教育权的手段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是不能分割的,要让广大劳动者实现其教育权,就必须让国民教育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能够与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他在1958年视察天津大学时的讲话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让广大学子在劳动中学习的同时也在学习中参加生产劳动,缩小脑体劳动者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劳动者不因接受教育而改变其劳动者的身份,同时也使其不因参加劳动而荒废学业。为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包括设立校办工厂农场、学校开设生产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学生半工半读参加生产劳动等等,在鼓励广大劳动者参加学习的同时也改革各层次教育体系,使之能够为劳动者教育权的实现提供便利。具体到高等教育层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措施是1961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又称《高教六十条》。该条例深入贯彻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用专章规定了如何在高等教育中实现与生产劳动的有机统一。这样的政策安排,使高校师生得以走近工人、农民等普通劳动者,深入社会生产的第一线,将生产劳动活动贯穿高校教学的始终。

  3.将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作为保障劳动者教育权的根本途径

  毛泽东极其重视国民教育的阶级性和人民性,他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要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把教育作为维护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想阵地,强调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先导地位。而“德育”最主要的内容即要加强各层级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分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确思想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即“解决好跟谁走、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教育阶级性和人民性实现方法的问题上,毛泽东尤其重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在《高教六十条》中将“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服务”作为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强调“在高等学校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和非党的团结合作”。显然,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根本性质决定其必须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利益,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通过相关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保证国民教育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基本方向不动摇,使国家的教育资源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用,最终充分实现劳动者的教育权。

  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的特点

  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源自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劳动与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把教育问题当做中国劳动者获得解放、中国革命胜利与国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充分立足于中国劳动者与教育发展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就如何对中国旧有教育体制进行改造,使之实现对劳动者教育权充分保障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释。作为毛泽东劳动者权益保护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重要结合点,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实践中曾发挥了无可取代的作用:首先,其在承袭中国尊师重教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能够真正立足教育权的平等和公平,站在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立场之上,从国民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体制入手,采取一系列鼓励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政策与措施,降低了过去高不可攀的高等教育门槛,为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直接代表了广大劳动群众在获得文化知识、接受正规教育方面的利益诉求,与维护劳动者经济、政治等方面利益的相关政策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为人民服务”核心精神的要求。其次,其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选择方面跳出了“苏联模式”的桎梏,立足中国国情,明确提出了劳动生产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目标,并通过对国家教育从内容到体制的全面调整,将生产劳动融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中文化知识脱离生产、脱离群众的局面,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让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要求,开创了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能够充分体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国民教育模式,在整个教育史上也有其首创性;此外,在实践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的过程中,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构筑起一个能够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大局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并且将占我国社会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纳入其中,在极大提高我国社会教育普及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劳动人才的输送,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公平,为中国后来的社会稳定和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成就可谓举世瞩目。

  以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为借鉴,切实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

  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多制度时至今日依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综合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借鉴毛泽东劳动者教育权保护思想。

  1.坚持无产阶级教育观,重视劳动者教育权

  毛泽东强调教育以培养劳动者为目标,为无产阶级革命与国家建设目标服务,揭示了高等教育与劳动者教育权实现之间的关系,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总方向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回顾新中国教育发展60多年的历程,其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坚持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无产阶级教育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高校办学理念,同时也坚持了在历次高等教育改革中党的领导。我们今天和今后的高教改革中应继续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切实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把维护广大劳动者接受教育相关权益作为高教体制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通过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党对教育发展方向的领导地位,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2.建立科学选拔机制,保证高等教育公平性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维护劳动者教育权益,首先就是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以公平公正的方式,机会均等地享受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而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情况下,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保证广大群众能够依据其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评定并非仅靠对智力因素的考核即可实现,而是要综合考虑德智体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一向反对“八股文”式的死记硬背和“出一些怪题、偏题,整学生”的唯分数论,主张将参加社会劳动情况等因素加入对学生的综合评定当中,从而保证教育公平和广大劳动人民子弟普遍的教育权利。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当积极稳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加强人才甄别选拔有效性的同时优化人才考核的具体标准,对招生名额配置、考试考核形式内容等进行统筹设计,打造一个能够正确反映考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高校选拔机制,从而在源头上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教育权的实现。

  3.推进高校社会化进程,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对于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问题,毛泽东提出“教育与劳动结合”的原则,将生产劳动贯穿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一原则在今天看来,即是要求高校面对新时代挑战进一步推进教育社会化改革,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人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并重,让学生不仅局限在校园内,而是要引导其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继续改革和优化当前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大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在授课内容中的比重,同时采取更加开放的教学形式如实际调研、游学访问等,辅之以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及人性化的管理体系,从而激发其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创新的热情,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也要更新教育观念,响应当前国家提出的“双创”口号,广泛开展与政府、企业及相关社会团体间的合作,打造以服务社会化教学为目的的三方平台,充分利用来自各个领域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实现高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王燕晓.毛泽东的全面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辛勇.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

  [5]张传燧.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2000(1).

  [6]伍德勤.试论毛泽东的高等教育思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2(5).

  [7]白云.毛泽东教育改革思想对高等教育创新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6(2).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字体:】【打印】【发表评论】【推荐】【纠错】【关闭
{ 编辑:杨亚辉 }

教育信息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82296588

细览版权信息